巨细胞动脉炎 (GCA) 是一种累及大中型血管的炎症性疾病,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可导致视力丧失等严重并发症。传统诊断依赖颞动脉活检 (TAB),但活检阴性率高达50%,且存在操作风险。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 (ACR) 提出的诊断标准虽广泛使用,但其依赖活检且无法有效分层风险。2016年修订版ACR (rACR) 评分系统通过整合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指标,形成11分制分级工具,为无创诊断提供新思路。来自爱尔兰皇家外科医学院的Tayyaub Mansoor博士及其团队在 Medical Sciences 期刊发表了文章,旨在验证rACR评分在预测活检结果中的价值,探索其避免不必要TAB的临床潜力。
研究过程与结果
研究团队回顾性分析了爱尔兰某三级转诊中心2013-2017年间53例接受TAB的患者数据,通过对比ACR与rACR评分系统发现:传统ACR评分中,36例患者 (68%) 被归类为高风险 (评分3-5分),其中11例活检阳性;但在预活检评分中,34例高风险患者中仅9例确诊,而低风险组 (<3分) 仍有2例阳性,提示ACR存在过度依赖活检且分层能力有限。相比之下,rACR评分将患者分为低 (≤2分)、中 (3-4分)、高 (≥5分)三组,结果显示高风险组 (7例) 中4例确诊,阳性率达57%,而中低风险组阳性率显著降低。通过ROC曲线分析,rACR的曲线下面积 (AUC=0.9) 显著优于ACR (AUC=0.87),尤其在评分≥5分时敏感度与特异度达82%和91%,接近超声诊断效能 (77%敏感度,96%特异度)。数据表明,rACR可精准识别高风险患者,减少约15.6%的活检需求。
研究同时指出,尽管rACR在风险分层中表现优异,仍需警惕低风险组的漏诊风险:16例低风险患者中仍有2例活检阳性 (12.5%),提示临床需结合影像学与动态评估。此外,研究强调rACR对“非典型GCA”的识别局限,如大血管型GCA可能缺乏典型颞动脉症状。这些发现为优化诊断流程提供依据——高风险患者可优先启动治疗,中低风险组则需通过活检或影像学进一步验证。
研究总结
本研究表明,rACR评分系统通过整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指标,显著提升了GCA诊断的精准度。其核心价值在于将患者分为明确的三层风险,使84.4%的中低风险患者避免盲目活检,同时为高风险患者提供早期干预依据。相较于传统ACR标准,rACR的ROC分析优势 (AUC提高3%) 及临床操作性 (无需活检即可完成初筛) 使其更具推广价值。但需注意,该工具不能完全替代多模态评估,尤其在症状不典型或治疗延迟病例中,仍需结合超声、PET-CT等影像学手段。未来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研究验证其普适性,并探索与新型生物标志物的联合应用。对临床工作者而言,掌握rACR评分可优化诊疗路径,在降低侵入性操作风险的同时,确保GCA的及时诊断与治疗。
原文出自 Medical Sciences 期刊:https://www.mdpi.com/1489400
期刊主页:https://www.mdpi.com/journal/medsci
Medical Sciences 期刊介绍
主编:Prof. Dr. Antoni Torres, Universidad de Barcelona, Barcelona, Spain
发表关于疾病分子和细胞过程的原始研究、评论文章和简短通讯,以增加对医学基本原理和生物学问题的理解。
2024 Impact Factor:4.4
2024 CiteScore:8.7
Time to First Decision:24.3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2.9 Days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MDPI开放科学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16770-149329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