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PI开放科学
发布预印本会影响双盲评审的匿名性吗?| 预印本知多少(十四) 精选
2025-5-19 16:58
阅读:3500

为了减少同行评审过程中的潜在偏见并保障其的公正性,业界引入了“双盲评审”机制,即作者与审稿人相互匿名。然而,预印本的提前发布可能使审稿人有机会识别作者身份,这是否会对双盲评审的保密性构成重大威胁呢?双盲评审出版物是否接受已有预印本的手稿呢?本篇文章我们将为大家解答这些问题。

【学术好礼特别提醒】诚邀您访问Preprints.org世界读书日特别活动页面!倒计时4天,立即参与活动赢取最高30% MDPI英文论文润色服务折扣券及相应证书:

https://www.preprints.org/activity/2025-world-book-day-reading-lists-events?mtm_campaign=scinet-WBD

         

Picture1.png

本文首发于“PreprintsOrg 预印本”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HwtqiosSrPNl0ZbL_ZDe1w

             

01 什么是双盲评审?双盲评审的有效性如何?

双盲评审,也称双重匿名评审,是一种同行评审方式,在此过程中,作者与审稿人的身份均对彼此保密,仅负责处理稿件的编辑了解双方的真实身份[1]。相比之下,传统同行评审采用的是单盲评审制度,即作者不了解审稿人的身份,而审稿人则能够知晓作者的身份。

双盲评审机制的建立旨在消除审稿人可能因作者的性别、国籍、机构或学术地位等因素而产生的偏见,确保学术文章能够凭借其内容质量获得公正评价[2]。

那么,这种机制是否有效?它在多大程度上减少了发表偏见?

根据当前的一些研究发现,双盲评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筛选出质量更高的稿件,增加作者群体的多样性,减少发表偏见。

一项研究显示,被双盲评审拒绝的论文其质量相对较低,这说明了双盲评审可能更有效地排除了质量较低的论文[3]。同时,双盲评审模式下,审稿人之间的意见分歧增大,这也反映出审稿人更加注重论文内容质量这一“高成本且不易明确”评估标准,而非基于作者身份这一“低成本却普遍使用”的标准[3]。另有一项实验显示,在期刊Behavioural Ecology实施双盲审稿制后,女性第一作者发表论文的数量显著增加7.9%,说明双盲评审在消除性别偏见方面有一定的效果[4]。

不过双盲评审也存在局限性。研究发现,尽管双盲评审减少了声望偏见的影响,但对论文最终接受结果的影响并不显著,特别是对于那些由知名作者撰写的高质量论文,它们在任何评审标准下都能通过评审[3]。另外,双盲评审并不能完全做到匿名化。学者Hilda Bastian整理了几项关于审稿匿名有效性的研究,结果显示,在8组试验中,盲审的失败率高达46%至73%不等[5]。

随着开放获取运动的推进,预印本发布日益受到重视。然而,预印本的公开透明特性可能会增加双盲评审匿名性的难度。面对这种情况,实行双盲评审的出版物(期刊/会议论文等)是否接受已发布预印本的稿件?

                    

02 双盲评审出版物接收已有预印本的稿件吗?

尽管预印本的公开透明特性与双盲评审机制存在一定冲突,但一些提供双盲评审的期刊和会议对预印本仍保持开放态度,并不妨碍其发布,且为此制定了不同的应对策略。

例如,Nature系列期刊在提供双盲评审的同时,保留了单盲评审机制,允许作者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评审方式。同时,Nature明确表示,会继续鼓励和支持那些希望尽早发布研究成果的学者,通过会议或预印本形式进行早期披露[6]。

还有由非营利组织USENIX主办的文件与储存技术会议(FAST)在其双盲评审指南中指出[7],在预印本服务器上提前发布研究成果是可以接受的,但需要作者和审稿人做出一些努力来维护评审过程的匿名性。FAST强调,匿名的关键之处并不在于作者的身份在整个互联网上完全无法发现,而在于论文的表述方式应让人难以识别出真正的作者身份

同时,审稿人应该尽一切努力避免发现作者身份。但只要保持评审的公正无私,FAST认为即使审稿人知道作者名字也无妨。此外,FAST设立了程序委员会主席一职,该主席知晓审稿人和作者的身份,并会在必要时进行介入或提供协助,以确保双盲评审能够公正且顺利地进行。

从以上出版方的态度来看,预印本发布与双盲评审并非水火不容,学者们也并非必须在两者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

不过对于是否接受已发布预印本的稿件,不同出版方的双盲评审政策可能各不相同。我们建议作者在投稿前仔细阅读相关政策,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03 预印本可以匿名发布吗?

有学者可能会提出疑问,如果预印本匿名发布,是不是就能有效避免预印本发布和双盲评审之间的矛盾?预印本可以匿名发布吗?

当前,绝大部分预印本平台不支持匿名发布,这一立场也得到了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的支持[8]。这种做法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量:

(1)    保持作者身份公开透明,有助于学术讨论顺利进行,帮助学者确立研究优先权。预印本的核心目的之一是迅速分享研究成果,以便这些成果在正式同行评审前就能被其他研究人员知晓并展开讨论。公开作者身份就能确保学术成果明确归属于具体的研究者。

(2)    匿名发布将影响研究可信度,降低预印本在学术界的信誉。预印本在未经正式同行评审的情况下发布,因此需要高度透明和公开的信息来辅助读者评估研究的可靠性。匿名发布会使读者难以追溯研究的背景、来源和验证作者身份。

(3)    匿名发布可能为某些学术不端行为提供可乘之机。例如,某些研究者可能会冒用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发布,而由于匿名的原因,这种行为难以被追责。

(4)    预印本与期刊审稿流程在匿名性方面存在不兼容性。期刊审稿通常要求作者在提交时披露预印本的存在。匿名预印本可能导致编辑难以验证其真实性,进而影响审稿的效率。

实际上,预印本并非唯一有可能破坏匿名性的发布途径。研究成果通过会议、机构存储库或个人存储库等渠道的公开,同样可能让审稿人提前识别出作者身份。但正如FAST所强调的那样,匿名性的关键在于如何使作者身份避免被审稿人知晓,而不在于作者身份在网络上不可查找。

               

04 如何避免审稿人提前知晓作者身份?

既然预印本不可匿名发布,那么如何确保在双盲评审过程中审稿人不会提前获知作者身份呢?基于学者和出版方的建议,我们归纳了以下举措[1,7,9,10]:

  • 对于作者而言

在提交稿件前,应仔细整理文稿,移除所有可能透露作者身份的线索,比如作者姓名、所属单位、致谢内容以及任何可能暗示作者身份的蛛丝马迹。在引用过往的研究成果时,建议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以避免直接指向作者本人。

  • 对于审稿人而言

在审稿时应当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主动搜索作者的相关信息,并将注意力集中在研究内容本身,确保评审意见基于学术价值而非作者背景。若审稿人认为自己已经识别出作者身份,可能影响评审结果,应及时联系出版方或相关责任人来解决这一问题

  • 对于出版方而言

需要为作者和审稿人制定清晰且详细的双盲评审行为准则

总而言之,双盲评审作为一种旨在减少发表偏见的审稿制度,在行业内已发挥了一定的效用。尽管预印本的流行可能增加了双盲评审匿名性的难度,但学者们应当认识到,预印本发布与双盲评审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也不必在它们之间做出单一选择。

预印本发布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样也是减少审稿过程中的偏见,它允许作者不受身份、机构、性别、学术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快速公开研究成果,确立研究的优先权。

推荐阅读:

什么是预印本?为什么发预印本?| 预印本知多少(一)

因此,学者应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以及目标期刊的发表政策,灵活选择适合的发布与评审方式。

               

补发声明

尊敬的读者:

因我方工作疏忽, “预印本知多少”系列的第十四篇文章未能按序推送,对此我们深表歉意。现该文已正式补发。

针对此次疏漏给您带来的不便,我们再次致以诚挚的歉意。感谢您一直以来的支持与理解,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内容审核流程,杜绝此类情况。

                      

参考文献:

[1] O’Toole, G.A. Double-Anonymous Peer Review Comes to JB. Journal of Bacteriology 2023, 205. https://doi.org/10.1128/jb.00080-22

[2] Arumugam, A.; Mehta, P.; Baxter, G.D. Double-Blind Peer Review of Manuscripts: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Way Forward. Physical Therapy Reviews 2020, 25, 1–6. https://doi.org/10.1080/10833196.2019.1698161

[3] Sun, M.; Danfa, J.B.; Teplitskiy, M. Does Double‐lind Peer Review Reduce Bias? Evidence from a Top Computer Science Conference.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1, 73, 811–819. https://doi.org/10.1002/asi.24582

[4] Casserly, P. Double-Blind Peer Review... What Are the Benefits and Drawbacks? Available online: https://www.exordo.com/blog/double-blind-peer-review/ (accessed on 27 December 2024)

[5] Bastian, H. Weighing up Anonymity and Openness in Publication Peer Review. Available online: https://absolutelymaybe.plos.org/2015/05/13/weighing-up-anonymity-and-openness-in-publication-peer-review/ (accessed on 27 December 2024)

[6] Nature Journals Offer Double-Blind Review. Nature 2015, 518, 274. https://doi.org/10.1038/518274b

[7] FAST ’23 Double-Blind Submission and Reviewing Guidance. Available online: https://www.usenix.org/conference/fast23/double-blind-guidance (accessed on 30 December 2024)

[8] COPE: 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 Best Practices for Preprints. Available online: https://publicationethics.org/guidance/discussion-document/best-practices-preprints (accessed on 30 December 2024)

[9] IEEE Radio Frequency Integrated Circuit Symposium Double-Blind Reviewing Policy. Available online: https://rfic-ieee.org/sites/rfic/files/content_images/files/RFIC_Double_Blind_Rules.pdf (accessed on 27 December 2024)

[10] Martín, E. How Double-Blind Peer Review Works and What It Takes to Be a Good Referee. Current Sociology 2016, 64, 691–698. https://doi.org/10.1177/0011392116656711

尾图3.jpg

尾图1.jpg

尾图2.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MDPI开放科学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16770-148633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