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PI开放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pi https://www.mdpi.com/

博文

Biomimetics:张涛博士等创建特刊——仿生机器人运动控制

已有 251 次阅读 2025-5-16 10:10 |个人分类:特刊征稿|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仿生机器人 (旨在模仿动物、昆虫甚至植物的运动能力的机器人) 因其能够在传统机器人通常难以驾驭的非结构化动态环境中导航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机器人使用仿生算法、驱动系统和控制策略,可以适应各种地形,表现出敏捷性,并执行复杂的任务,例如操纵、探索和监控。

仿生机器人运动控制领域为推动各行各业的机器人技术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希望。通过向自然界学习,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更有能力、效率更高,而且适应性更强、更智能的机器人。近年来,随着我们不断努力开发能够与复杂环境互动的适应性更强、更高效、更自主的机器人,仿生机器人运动控制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模拟生物系统来激发机器人运动为实现高度复杂、高效和多功能的运动能力提供了令人兴奋的可能性。

Biomimetics 邀请了张涛博士、徐坤教授、Ehsan Asadi博士、张帅重博士和朱海飞博士合作创建特刊“Biomimetic Robot Motion Control (仿生机器人运动控制)”。本期特刊旨在探讨仿生机器人运动控制的前沿进展,强调将生物学原理无缝集成到机器人系统中。我们寻求原创研究、评论文章和案例研究,探讨仿生机器人设计、控制和应用中的创新概念、方法和技术。

特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题:

仿生运动控制策略;

仿生驱动机制;

仿生传感器集成与感知;

仿生机器人的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

仿生机器人控制中的能源效率和可持续性;

复杂极端环境下的仿生机器人控制;

生物混合机器人和仿生材料;

多模式和混合运动系统;

仿生机器人实验与仿真方法;

适用于现实世界的仿生机器人。

                  

 投稿截止日期:2026年1月30日

                 

客座编辑

张涛 博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空间机器人、仿生机器人方面的学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面上项目、广州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号专项课题、北京市科技计划、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等项目;参与项目获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排名第五);博士学位论文获第八届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佳作奖 (2018);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 (2022) 和广州市“青年科技人才托举”计划 (2022),获广东省优粤人才A卡 (2019),入选广东省“扬帆”计划人才团队项目 (2017)。累计在Nat. Astron.、Int. J. Robot. Res. (IJRR)、Prog. Aerosp. Sci.、Space Sci. Rev.、J. Field Robot. (JFR)、Int. J. Heat Mass Transf.、Appl. Therm. Eng.、Acta Astronaut.、IEEE-ASME T. Mech.、Chinese J. Aeronaut.、《机械工程学报》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SCI/EI论文60余篇,申请/获得国家专利50/30余项。在自然天文子刊Nature Astronomy 发表星壤采样机器人前瞻 (Perspective) 论文,详细阐述了星壤采样机器人现状、北航团队研究工作及未来发展趋势;并在该期刊发表通讯 (Correspondence) 论文,对面向弱引力的小天体采样探测方式进行了评述;在机器人领域顶级期刊IJRR、JFR 发表论文,对月面真空热环境下月壤采样及测试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影响钻具力载及温升的关键因素;在国际传热与传质/航空宇航/真空科学领域顶级期刊Int. J. Heat Mass Transf.、Appl. Therm. Eng.、Chinese J. Aeronaut.、Acta Astronaut.、Vacuum 等发表系列论文,对月面环境模拟方法及钻探采样过程中钻具的热力学行为进行了系统性的描述。

研究领域:仿生机器人;空间机器人。

             

徐坤 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机器人与机构学。近5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基金类课题5项 (国家基金面上、北京市基金面上、CAST、SAST基金),其他航天类课题10余项;作为课题负责人参加国家幺73重点项目、国自然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各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GF973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融机器人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各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发表SCI/EI论文70余篇,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和GF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

研究领域:仿生机器人;空间机器人;腿式机器人;机器人控制。

               

Ehsan Asadi 博士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RMIT University) 工程学院,博士,博士生导师。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的高级讲师,领导智能自适应协作机器人实验室 (IA-Cobotics Lab)。担任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快报 (RA-L) 和IEEE Access 期刊的副主编。还与他人共同创立了Transforma Robotics Ltd Pte,这是一家为建筑环境开发机器人解决方案的初创公司。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的博士后研究员。在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那里研究了旋翼飞机的视觉辅助惯性导航系统。目前的研究兴趣和专长包括传感器融合、卡尔曼滤波、视觉辅助惯性导航、同步定位与地图绘制 (SLAM) 和建筑现场机器人。

研究领域:控制工程、机电一体化和机器人技术;现场机器人技术;汽车机电一体化和自主系统;机器学习。

           

张帅重 博士

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博士,博士生导师,“洪堡学者”。2019年博士毕业于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师从荷兰工程院院士Jaap den Toonder教授;2021年至2022年受德国“洪堡学者”奖学金资助,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统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美国工程院院士Metin Sitti教授。现任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Additive Manufacturing Frontiers 期刊和Microstructures 期刊青年编委、Micromachines 期刊客座编委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增材制造技术分会青年委员。主持洪堡基金,参与欧洲研究委员高级研究人员基金 (核心成员,排名2/8,2400万元)。共发表SCI论文17篇,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 (IF=13.6,1篇)、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IF=19.0,1篇)、ACS Nano (IF=17.1,1篇) 等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9篇。主要从事微纳功能系统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纳机器人、微纳驱动器和执行器以及微流控技术等。

研究领域:仿生机器人;微纳米机器人。

           

朱海飞 博士

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进机器人模块、特种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等创新设计,以及相关的感知、规划和控制等核心理论与技术研发工作;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入选者,广东工业大学“青年百人”高层次引进人才,仿生与智能机器人研究团队骨干;主持在研各级科研项目5项,近5年发表高水平SCI/EI论文30余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50多件,系多个机器人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和重要会议的审稿人。担任IEEE ROBIO 2018本地安排主席 (Local Arrangement Chair)。

研究领域:仿生机器人;攀爬机器人。

           

了解本特刊详情:https://www.mdpi.com/journal/biomimetics/special_issues/951071Z284

期刊主页:https://www.mdpi.com/journal/biomimetics

             

Biomimetics 期刊介绍

主编:Stanislav N. Gorb, Kiel University, Germany

期刊致力于研究生物体的最基本方面及其特性向人类应用的转移。期刊旨在为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纳米技术和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和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平台,通过在工程系统、技术和生物医学中利用生物启发的设计,开发实现可持续创新的解决方案。

2023 Impact Factor:3.4

2023 CiteScore:3.5

Time to First Decision:19.5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2.8 Days

尾图1.jpg

尾图2.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16770-1485871.html

上一篇:Sensors 论文选题灵感: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最新突破一览
下一篇:Toxins:南昌大学食品学院黎晓阳教授创建特刊——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和去除研究进展
收藏 IP: 39.144.23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17 13: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