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 (GIST) 是起源于消化道卡哈尔间质细胞的罕见间叶源性肿瘤,约占胃肠道原发恶性肿瘤的1%-2%。其临床表现隐匿且异质性强,约5%与遗传综合征相关,多数病例由KIT或PDGFRA基因突变驱动。尽管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但晚期患者仍需依赖靶向治疗。既往研究受限于样本量及随访时长,对种族、年龄、婚姻状态等社会人口学因素与预后的关联尚未形成共识。尤其近十年靶向药物广泛应用后,患者生存模式的变化缺乏系统性评估。来自美国帕利塞兹医疗中心的 Ayrton Bangolo博士及其团队在 Medical Sciences 期刊发表了文章,基于美国SEER数据库的大样本数据,首次全面解析过去十年间GIST患者的死亡率影响因素。
研究过程与结果
研究团队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SEER数据库中筛选2000-2017年间2374例GIST确诊患者,通过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总死亡率 (OM) 和癌症特异性死亡率 (CSM)。结果显示:非西班牙裔黑人患者全因死亡风险较白人高51.6% (HR=1.516),80岁以上群体死亡率是40岁以下患者的9.78倍,男性死亡风险较女性增加79.5%。 肿瘤分期对预后具有决定性影响,远处转移患者死亡率较局部病变者升高3.86倍,同时存在直接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的病例死亡风险达3.85倍。值得注意的是,接受化疗患者的癌症相关死亡率反升高68.7%,可能与其适用于晚期病例或治疗毒性相关。
社会支持因素显现出显著保护效应:已婚患者死亡率最低,丧偶者全因死亡风险较已婚者高97.5%,单身患者风险增加53%。地域经济分析显示,大都市区高收入群体 (≥75,000美元/年) 占比31.89%,但收入水平本身未构成独立预后因素。胃部 (65.71%) 和小肠 (29.74%) 是最常见原发部位,但肿瘤位置与死亡率无统计学关联。研究同时验证了既往发现的种族差异强化现象—非西班牙裔黑人CSM风险达白人2.17倍,这一差异在控制分期、治疗等因素后依然显著。
研究总结
本研究发现非西班牙裔黑人、高龄、男性、晚期肿瘤及社会支持缺失是GIST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化疗相关死亡率升高提示需严格评估晚期患者的治疗获益风险比。研究首次证实婚姻状态对预后的保护作用,为临床开展家庭参与式照护提供了循证依据。局限性在于SEER数据库未记录合并症、手术细节及化疗方案类型,未能区分辅助治疗与新辅助治疗的影响。未来需通过前瞻性研究探索基因分型与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同时加强高风险人群的早期筛查和家庭支持体系建设。该成果为个体化随访策略制定和医疗资源分配提供了重要参考,特别是对老年黑人男性患者群体建议实施强化监测。
原文出自 Medical Sciences 期刊:https://www.mdpi.com/2453500
期刊主页:https://www.mdpi.com/journal/medsci
Medical Sciences 期刊介绍
主编:Prof. Dr. Antoni Torres, Universidad de Barcelona, Barcelona, Spain
发表关于疾病分子和细胞过程的原始研究、评论文章和简短通讯,以增加对医学基本原理和生物学问题的理解。
Time to First Decision:24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2.8 Days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MDPI开放科学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16770-148541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