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初,Cells期刊公布首批青年编委招募结果。近日,期刊有幸前往西湖大学拜访新晋青年编委刘立中博士,就发育生物学的学术前景、期刊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受访人简介
刘立中博士致力于研究人类早期胚胎发育机理,为再生医学开拓新思路。2016年在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运用合成生物学方法研究基因表达调控、细胞间信号通信及生物图案的形成。2017~2022年在美国莱斯大学 (Rice University) 接受博士后训练,研究细胞间信号传递如何在人类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影响细胞的时空分化。2022~2024年在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 (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Assistant Instructor) 研究人类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胚层和器官的形成。于2025年1月加入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组建干细胞与胚胎发育实验室并担任助理教授。
刘立中博士自2025年起担任 Cells 期刊青年编委。
访谈内容
Q1 可以请您介绍下实验室的情况以及未来的研究计划吗?
刘立中博士:我作为干细胞与胚胎发育实验室的PI (Principal Investigator),于今年1月回国。实验室于去年开始招募成员,目前还在起步期。课题组主要以多能性干细胞及干细胞衍生的类胚胎模型为基础,结合小鼠、灵长类和人类胚胎解析早期胚胎发育的机制进行研究。
未来课题组将以人类胚胎发育为核心,将实验动物模型和干细胞类胚胎模型相结合,通过对空间多组学、胚胎体外培养等前沿技术的运用,展开对胚胎发育中的细胞命运决定和组织器官发育机制的深入研究。
Q2 您如何评价发育生物学的研究现状?您认为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热点话题?
刘立中博士:传统的发育生物学以果蝇、斑马鱼等模式生物为研究对象,结合遗传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手段构建了经典理论框架,揭示了进化保守的发育调控机制。然而,一个始终贯穿发育生物学研究核心的问题是:通过对模式动物的研究,我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真正理解人类的发育?由于物种特异性所引发的人类与模式动物在胚胎形态、发育时序、乃至关键信号通路作用机制上的差异,可能会导致我们对人类基本发育规律的认知产生偏差。
早期胚胎发育作为发育生物学的核心议题之一,具有三重科学价值:在基础层面,有助于揭示生命起源和个体形成的普适规律;在医学层面,可为生殖医学与再生医学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提供理论支撑与研究策略;在技术层面,则为干细胞的定向分化路径图谱绘制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及其在发育生物学,尤其是人类早期发育研究中的深入应用,我们对包括细胞命运决定与形态发生在内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的理解将不断加深。展望未来,空间多组学技术结合细胞谱系追踪手段,将有望实现对发育过程的高分辨重构、细胞类型的精确定义及发育路径的系统回溯,从而深入解析早期人类发育的基本规律。先进的显微成像技术也将极大助力对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信号调控,形态发生动态的研究。同时,近年来兴起的干细胞类胚胎模型 (Stem-cell-based Embryo Model) 为研究人类发育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尽管其展示出广阔的研究前景,但仍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例如,类胚胎模型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高保真模拟自然胚胎发育过程?胚胎早期细胞尚未完成命运决定,其基因表达谱与成体细胞存在显著差异,且不同细胞类型之间具有较高的表达相似性,我们应如何在此背景下准确定义与区分各类胚胎细胞类型?诸如此类,是该领域未来需要回答的问题。
Q3 是什么吸引您申请成为 Cells 期刊青年编委?
刘立中博士:一方面,我先前的导师吴军教授是 Cells 的编委,了解到期刊正在招募青年编委后,推荐我申请;一方面,我希望通过在期刊任职,加强同优秀同辈的交流,也借由期刊这一平台,了解到领域内同行的工作,保持敏锐的学术嗅觉。
Q4 作为期刊青年编委,您如何看待 Cells 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期刊有哪些建议与展望?
刘立中博士:Cells 2012年创刊,相比于很多老牌期刊,还很年轻,但目前发展还是比较迅速的。希望期刊能够在保持快速发表这一优势的同时,发表更多高质量文章,进一步提升学科力影响力。作为青年编委,随着对于期刊了解的日益深入、合作的日益密切,我也希望能和期刊一同成长,推动期刊成为细胞学领域内的高水平期刊。
Q5 您看待开放获取 (Open Access) 这种出版模式?
刘立中博士:开放获取是当前学术出版的趋势,这对于无法购买更多数据库的研究机构是一个便利,对作者来说也能够让成果更快被注意、被传播。我此前给有些混合式期刊投稿时也选择了OA模式,这对作者来确实是一个更便捷、高效的选择。
通过你们的介绍,我了解到MDPI所有的期刊都是OA期刊,这也能更好促进开放成果的共享与传播。
Q6 您此前在国外机构工作,目前刚回到国内做研究,您认为国内外的科研和教学环境有何不同?
刘立中博士:我上一段研究经历是在美国德州西南医学中心,其实西湖大学的设置跟我此前的工作环境很相似,都是研究型、小而精,这让我感到非常亲切。近期也同一些同校的优秀PI进行了交流,希望未来能形成更深入的学术合作。
Q7 您在Nature、Cell 等顶刊发表过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在过往众多出色的研究项目中,哪一项研究让您印象最为深刻?
刘立中博士:对我而言,每一项研究就像一次没有地图的探险,纵使结局各不相同,有些能顺利发表,有些则因各种原因被迫暂停或放弃,但它们都在我的科研道路上留下了深刻印记。如果一定要从中选一个研究来谈,我会选择我们在2023年发表的那项关于“类原肠胚”的工作。之所以印象如此深刻,首先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对于人类原肠运动阶段的发育,我们原本就知之甚少,缺乏可参照的自然胚胎发育数据库,更是增加了利用多能性干细胞模拟这一过程的难度。整个研究过程就像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地尝试、失败、反思、再尝试,每一点小小的进步都成了继续前行的动力,也在探索途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回忆。
这一系列突破都离不开团队的合力与智慧,当然也离不开我的博士后导师吴军博士给予的宝贵指导。我们几乎随时保持沟通讨论,这对把握研究方向至关重要。最令人难忘的时刻,莫过于在体外看到模型中出现了类似“原条 (Primitive Streak)”这样标志性结构的那一瞬间。原本只在教科书和前人文献中读到的名词,突然以如此直观的方式展现在眼前,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了生物系统的奇妙与干细胞强大的自组装能力,也更加感受到它们在模拟胚胎发育方面的无限潜力。
Q8 您有哪些经验想与广大青年研究者共勉?
刘立中博士:首先,尽可能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心。科研常常是一段孤独且崎岖的道路,只有对科学本身怀抱持久的热情,才能在漫长的等待或反复的挫折中继续走下去。
其次,要敢于尝试并拥抱失败。很多时候,我们会在一个又一个尝试-失败-再尝试的循环中才能找到思路或迸发灵感。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在每次的调整和重来中积累经验,学会复盘总结。
第三,善于倾听和交流。在现代科研环境下,团队智慧往往远胜于单打独斗。及时与导师、同事、同行交流,既能帮助我们纠偏,也能让自己的科研视野得到扩展。
最后,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外界的声音很多,而科研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不断突破前人所未完成的边界。一路上可能会遇到各种质疑和压力、有时会是不断失败的挫败感,但只要方向明确、初心不改,相信自己,也相信科研本身的魅力,就一定会迎来拨云见日的时刻。
期刊结语
行走于西湖大学云谷校区,可见环形长廊将一座座学院紧密相连。刘立中博士带我们漫步其间,沿途仿若开启一场知识的奇妙巡礼。正如老师所言,“愿我们在持之以恒的探索中,理解生命的美妙!”Cells 期刊由衷祝愿刘立中博士在新岗位一切顺利,期待能够在优秀青年编委的支持下,揭开细胞生物学的未知,给广大研究者提供更值得信赖的学术发表平台。
刘立中博士 (中) 与MDPI团队合影
Cells 第一届青年编委招募结果
为进一步提升 Cells 期刊 (ISSN 2073-4409) 的国际影响力,促进青年科学家学术交流,并为编委会储备后备人才,期刊组建了第一届青年编委。本届青年编委包含57位世界各地的青年学者,任期两年 (2025~2026)。
Cells 期刊介绍:https://www.mdpi.com/journal/cells
主编:Cord Brakebusch, The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Denmark; Alexander E. Kalyuzhn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USA
主要发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方面研究。目前已被 SCIE (Web of Science)、PubMed、MEDLINE、PMC 等数据库收录。
2023 Impact Factor:5.1
2023 CiteScore:9.9
Time to First Decision:17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2.6 Days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MDPI开放科学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16770-148251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