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PI开放科学
Pharmaceutics: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许志平教授等创建特刊——提升癌症化疗-免疫协同治疗的纳米药物
2025-4-11 16:59
阅读:497

作为肿瘤治疗的基石性手段,化疗药物在发挥细胞毒作用的同时,其独特的免疫调节机制逐渐被揭示,这种机制被称为化疗的免疫刺激效应 (ISECT)。在肿瘤免疫治疗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这种双重作用机制为化疗-免疫协同治疗范式的建立提供了科学基础。驾驭ISECT的全部潜力是研发化疗-免疫协同治疗方案的一个迫切的需求。ISECT的临床应用面临多种挑战,包括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效率低下、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宿主的系统反应受损以及微生物群的影响。

自1995年全球首个纳米化疗药物Doxil®获批以来,纳米材料与制剂技术持续推动化疗领域的革新。当前,随着肿瘤免疫微环境调控机制的系统性解析,以及智能响应型纳米载体、仿生递送系统等前沿技术的快速迭代,利用ISECT效应,新一代化疗免疫协同治疗体系已进入突破前夜。然而,这些进展的临床转化受到一些基本问题的制约,例如对ISECT和生物-纳米-免疫相互作用的理解的局限性,药物递送效率,以及缺乏适当的动物模型来捕捉癌症生物学的复杂性。此外,纳米制剂的复杂性增加也对化疗免疫协同治疗的纳米体系的安全性、成本、化学和制造控制以及符合良好制造规范提出了挑战。

递送效率不足是基于ISECT的化疗-免疫协同治疗范式的技术瓶颈。纳米材料对ISECT质量和程度的增强取决于免疫治疗成分在肿瘤组织中的局部生物分布和浓度。传统医药 (如中医药) 的制剂技术蕴含着丰富的药剂学智慧。在给药效率上,传统制剂技术的优势和劣势并存,这与其包含的大量的微纳颗粒成分息息相关,针对这种成分的研究能够揭示其深层机制。这些颗粒的尺寸、形态及表面特性深刻影响药物的生物分布与药效,为理解药物-机体相互作用提供了独特视角。通过现代科学技术解析这些颗粒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可能激发新型递送系统的创新,为基于ISECT效应的化疗-免疫协同治疗体系的药物递送策略带来新知识、新材料与技术革新。

为推进癌症化疗中免疫治疗改善的材料在药剂学中的应用,Pharmaceutics 期刊邀请了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许志平教授,美国维克森林大学的明欣教授,香港心脑血管健康工程中心的杨潇博士和深圳湾实验室的刘杰博士创建特刊“Nanomaterials for Immunotherapeutic Improvement in Cancer Chemotherapy (提升癌症化疗-免疫协同治疗的纳米材料)”。本特刊将包含研究型论文及综述,重点关注化疗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的新机制、纳米递送系统对化疗药物免疫调控功能的定向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纳米化疗的协同递送技术、肿瘤微环境响应型智能纳米平台的构建、临床转化视角下的化疗免疫联合治疗方案优化和传统医药制剂为资源的药剂材料和技术创新。欢迎各位老师同学们投稿。

              

投稿截止日期:2025年8月20日

           

客座编辑

许志平 教授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研究领域:无机纳米材料;药物递送;癌症和炎症纳米医学和技术。

许志平教授,深圳湾实验室,资深研究员。自2003~2022年,许志平博士在澳洲昆士兰大学 (QS排名43) 国家生物工程和纳米技术研究所工作,历任访问学者、研究员、高级研究员、副教授和教授。曾荣获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未来学者奖、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研究员奖和昆士兰大学校长类高级研究员奖等荣誉。

许志平博士是国际知名纳米生物医学专家,黏土纳米材料 (水滑石,双层氢氧化物) 可控合成的先驱者之一,并开发黏土纳米材料作为多功能纳米平台,有效递送药物、基因和蛋白疫苗,用于癌症,传染病和心血管病等的联合防治,以及农作物的基因递送和基于生物农药的植物保护。截至2024年10月,他发表文章和书本章节超过380篇,文章引用次数超过25000次,H因子86 (Google Scholars)。与合作者一起荣获的各类研究基金总数超过3000万澳元。目前拥有国际授权的专利4项,其中一项专利已经授权给英国一家公司,进一步开发负载非甾体类消炎药的纳米制剂产品。另一项专利技术已授权一家国际农药上市公司,大规模开发基于粘土纳米颗粒的基因型农药 (BioClay),特异性保护各种规模化农作物抵抗病虫害,增加产量,无任何生态副作用。

               

明欣 教授

美国维克森林大学

研究领域:纳米材料;药物递送;癌症纳米医学和技术。

明欣教授是药物递送与肿瘤靶向治疗领域的资深专家。核心研究方向包括靶向递送载体合成技术和刺激响应技术以实现药物递送效率的优化和多机制协同治疗效应。明欣博士实验室现获4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基金资助,并受到维克森林综合癌症中心和临床与转化科学研究所联合资助支持。

            

杨潇 博士

香港心脑血管健康工程中心

研究领域:仿生电子皮肤;生物粘附性水凝胶;无创给药;智能医疗设备。

杨潇博士,香港心脑血管健康工程中心 (COCHE),副研究员。杨潇博士于2019年获得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博士学位,杨潇博士在多个知名机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括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牙髓科、布兰迪斯大学化学系、哈佛大学Wyss研究所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在COCHE工作期间,杨潇博士入选香港创新科技署创新科技基金人才资助项目。杨博士的研究专长集中在仿生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开发,特别是用于治疗应用的创新型技术。

             

刘杰 博士

深圳湾实验室

研究领域:纳米生物效应;药物递送;草本源生物医学材料;生物传感材料与技术。

深圳湾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刘杰博士于2022年毕业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QS排名43)。其先后在全球知名科研机构和高校任职,包括瑞典国家生命科学中心 (SciLifeLab)、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刘杰博士分别入选香港创新科技署创新科技基金人才资助项目和深圳湾实验室奋楫博士后项目。其研究专长聚焦于:创新型药物制剂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和临床转化和临床快速诊断技术。刘杰博士参与多项基础研究与产业化项目,并主持1项香港地区中药纳米口服剂型项目。其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以第一作者形式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共计8篇,总论文数达24篇,H-index达到14。获得2项快速基因分型发明专利和1项微液滴芯片发明专利。刘杰博士受邀担任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MDPI Pharmaceutics 和 RSC pharmaceutics 等13个国际领先学术期刊审稿人,并任Pharmaceutics 期刊客座编辑。

           

了解特刊详情:https://www.mdpi.com/si/231540

期刊主页:https://www.mdpi.com/journal/pharmaceutics

             

Pharmaceutics 期刊介绍

主编:Patrick J. Sinko, Rutgers University, USA

期刊领域涵盖生物制药、药物递送、药物控释、药物制剂、药物靶向、药代动力学、纳米医学、药物遗传学、药物基因组学、药效学等。

2023 Impact Factor:4.9 

2023 CiteScore:7.9

Time to First Decision:15.5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2.9 Days

尾图1.jpg

尾图2.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MDPI开放科学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16770-148158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