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学的学科史:评《生态学背景——概念与理论》
谭正洪(云南大学)、李冰祥(高等教育出版社)
治学科史,是重要且有趣的事情。丘成桐先生在哈佛做数学系主任之时,就主持编著了《哈佛数学150年》。学科史里有学科的前世今生,也有隐秘在发现背后的故事,还有灵感与顿悟的惊喜。如此一来,似乎任何学科都应该有至少一部像样的学科史著作。
生态学自然也不例外。1970-90s,Frank Egerton、Donald Worster和Sharon Kingsland,作为生态学学科史“三杰”,陆续刊出了他们的作品。生态学学科史,迎来了一时无两的空前盛况。各类学科史著作,虽不至汗牛充栋,也确如雨后笋萌,层出不穷。
这其中,麦金托什(Robert McIntosh)所著的《The background of ecology: concept and theory》,因颇具特色,而广受关注。该书构架恢宏,文字优美,分析精到,叙述详实。在383页的篇幅中,共计引文1045篇,所涉人物凡545位,所及词条527条。内容跨度广阔,从尚未成形的朦胧生态学讲起,一直讲到现代环境运动下的新生态学。书中提到,用学科自省(self-conscious),来标志学科的确立,十分新奇。作者对湖沼学、海洋学从各个方面对生态学的贡献,着墨得当,避免了集中于陆地生态的惯常偏颇。说起理论生态学在1950-60年代的空前自信时,Lawrence Slobodkin等一众科学家的形象,跃然纸上。对于生态学的理论,如何走向两个完全不同的流派,也有脉络清晰的阐述。针对生物圈计划,其评说客观合理又公允。内容编排上,将群落生态学的介绍,放置在种群生态学之前。这也是对生态学认知历史的理性尊重。
写学科史,是件不容易的事情。生态学的学科史,则尤其难写。这一来,生态学作为科学博物学,其内容宏大、庞杂、包罗万象。梳理起来,谈何容易。一会儿林奈、梭罗、马尔萨斯,一会儿又是化石、地质、博物见闻、生物分类,再过一会儿还得把哲学捡起来,琢磨一下还原论与整体论。没有一点去芜存菁的本领,断然是不行的。这第二个方面,则源自生态学的素材的积累不足。沃斯特(Donald Worster)在他的生态思想史著作里,开篇就说:“生态学如同一个刚闯进城里来的陌生人,似乎没有过去的身世可供查考。”生态学的确是在1960-70s,突然跃入大众视野的。所以,生态学的史料,常需深度开掘,方才见得史实。
这件难事,遇上麦金托什,算是棋逢对手。麦金托什是个传奇。他活了将近100岁(1920-2017),可以说是跟生态学学科从小一起长大的。他当过兵,踢过球,年轻时候是专业运动员。论起生态学研究,也是一把好手。作为John Curtis的高足,他在植物群落方面工作,蜚声国际。他做过美国生态学会的秘书,当过生态学学术期刊的专职编辑,又在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态处待过几年。所以,他自然是写生态学学科史的不二人选。
然而,世界上也并无完美之书。有人认为,该书的学科简史,过于集中美国,易于产生偏见。这点不假,却无伤大雅。如陈寅恪先生一般,拿小细节窥见大史实,并无不可。倒是这本书的逻辑架构,确实足以影响读者的深入。且不论因逻辑架构不完善,而导致内容的重复,单就主线缺失,给读者带来的迷惑,就不得不抱怨一下了。所以,要么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要么写成人物列传,抑或按照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布局,学科史的写作,最好还是遵循一些惯例。
该书的中译本,最早发行于1992年,也就是英文原书印行后的第七年。译者为徐嵩龄先生。徐先生治学严谨,对译笔要求极高。在旧中译版基础上,他又耕耘数载,进行了重译。并托付高等教育出版社,进行了反复校对,纳入生态学名著译丛书系,拟出版发行。2021年新中译本正式与读者见面了。我手头便是新中译本。该书制作精良,印装精美,自是不在话下。译文之精确、细腻和优美,也着实令人心生喜爱。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3 0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