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落地,柳絮、气球为什么扶摇而上?—兼论(实)气变“空气”
2012-2-2 16:44
阅读:3720
标签:苹果, 屈原, 空气, 王鹏飞
薛宝钗一曲《临江仙—柳絮》“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流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使我们对好风有了清晰的意象。
气象史学者王鹏飞先生说:“庄周(公元前369年至前286年)指出风是空气的流动,并提到日光和风可使水面悄悄蒸发。”王先生介绍:“我国古代除观测水平各向的风外,也观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旋风,方向混乱的乱风。例如,把自上而下吹的风叫做“颓风”,也叫“焚轮风”,自下而上吹的风叫“飙风”,也叫“扶摇风”等,说明对风的观测是细致的。”
宋玉(相传是屈原的学生)《风赋》有云:“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王曰:“夫风始安生哉?”宋玉对曰:“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滂,激飏熛怒。耾耾雷声,回穴错迕。蹶石伐木,梢杀林莽。至其将衰也,被丽披离,冲孔动楗,眴焕粲烂,离散转移。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
气象史学者王鹏飞先生说:“庄周(公元前369年至前286年)指出风是空气的流动,并提到日光和风可使水面悄悄蒸发。”王先生介绍:“我国古代除观测水平各向的风外,也观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旋风,方向混乱的乱风。例如,把自上而下吹的风叫做“颓风”,也叫“焚轮风”,自下而上吹的风叫“飙风”,也叫“扶摇风”等,说明对风的观测是细致的。”
宋玉(相传是屈原的学生)《风赋》有云:“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王曰:“夫风始安生哉?”宋玉对曰:“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滂,激飏熛怒。耾耾雷声,回穴错迕。蹶石伐木,梢杀林莽。至其将衰也,被丽披离,冲孔动楗,眴焕粲烂,离散转移。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
“夫风者,天地之气”,言语间已经蕴含“气”是一种物质性成分,而非想象之物。就风向而论,扶摇而上只是一种特定的理想状况。
宋玉的“风问”(即《风赋》也),秉承了(可能)老师屈原发问自然的风格。屈原在他的《天问》中一口气提了172 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日月星辰。我认为,就冲这一点,也为屈宋的师生之谊增加了砝码。
《影响历史进程的科技成就-科学发展演义1》还作了一个有趣的阐述:“我国唐中时期又一位大诗人柳宗元与屈原的思想发生共鸣,相似的遭遇驱使他挥笔写出《天对》,探讨了宇宙的起源和构成,有力地批驳了神灵创世说,成为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两颗启明星。”
我们知道,在无风情形下,缺少了凭借,柳絮跟雨点一样,乖乖地垂眉低首,委落一地。
氢气球、氦气球在无风情形下却不肯低下一冲而上的心。一旦释手,它将以凌云的姿态逸尘而去。
轻气球为什么不向重压(重力)低头呢?这是因为它有一颗奋力上升的心(浮力),赢得了对于重力的胜利。
当然,不得不说,浮力是万有引力在气体上的变身(此时,地球对于空气团或轻气团的吸引力与气体的飘逸力持平),轻气球所能达到的高度将是重力与浮力的平衡。如果是真空气球(目前尚无这样的材质),上升幅度可能就犹如放了一颗卫星了。
依辩证法术语,“空气”在人类认识的时间之维上,应当经过了“实气-空气-实气”的否定之否定演变。中国古代的(实)气怎么到了近代,反而变成了“空气”呢?当然,西方科学特别是实验化学史确实经过了从“空”气到“实”气的探索历程。
说了半天,我目前还不知道“空气”是如何得名的。我想知道,air与空气是如何建立关联的,以及“空气”一词在中国的使用轨迹。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昌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0729-533685.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