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春
“截湾取直、截弯取直、裁湾取直、裁弯取直”古今谈
2025-7-27 13:10
阅读:907

“截湾取直、截弯取直、裁湾取直、裁弯取直”古今谈

——“截湾取直、截弯取直”,或许弯弯绕

——“裁湾取直、裁弯取直”,望文可生义

——“截”,着眼“阻断”,有语抽刀断水

——”,着眼“通”,有语量体裁衣

——“大江截流”,取向常垂直于主流线

——裁弯取直”,取向多一致于主流线

——推荐“裁弯取直”,河流通行更舒畅

陈昌春  张卫东  张保祥

        “截湾取直、截弯取直、裁湾取直、裁弯取直”,是水利类文献常见的词语,这四个词的具体含义,基本都是类似的,大体可视作同义语。

           裁弯取直,可以分为天然人工取直与人工裁弯取直。河流发育过程中,相邻曲流环间的曲流颈受水流冲刷而变狭,一旦被水切穿,河道即自行取直。这种河道被水切穿取直的现象,称为裁弯取直。另外,为了加大比降,缩短航程,人工也可裁弯取直。弯曲严重、打算切除的的一个或数个河段,英文表达有Meandering rivers、 meandering channels(蜿蜒河流、河槽)。

          不过,人类重视与进行干预的,主要是人工裁弯取直。在我国悠久的治水历史中,“裁湾取直”方法早就运用于河流治理实践中。相应的英文表述包括:Cut-off,Curve cut-off,Artificial Cutoff,Bend improvement 。 汪胡桢主编的《中国工程师手册 C. 水利》(1947)中的英文词语是“Cut-off”。在水利语境下,实际的含义是“cut-off of river”。英文的“Cutoff”,含义之一是“近路”。因此,裁弯取直,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河流“抄近路”。

          不加以特别强调,通常指“人工裁弯取直”。比如,以“裁湾取直”为例,《河道工程学》(  增订本,丁浩著. 1951)介绍:“河道因受地形之限制,或地质之变迁,常成湾曲形状。经过时间愈长,湾曲之程度愈增,有湾道长数十公里,而直线距离仅数公里者。湾处受水之冲刷力,随曲度之加大丽增强,故决口坝堤之险,常发生於湾处,航线与年俱变。故为固定河床,缩短航程,减少运费起见,宜将湾曲过甚之河道,利用人力或机械力量,挖直线引河,堵塞湾道,使溜势趋正,达成直线河道之目的,谓之裁湾取直。”      

image.png

          那么,“截湾取直、截弯取直、裁湾取直、裁弯取直”四个词语各自在历史上的用例如何?此文列举数例如下:

        1. 截湾取直

        见于《钦定日下旧闻考》,如下:

1b14a9a176eb8097f8e2a0e52996b54.png

        见于1930年《扬子江汉口吴淞间整理计画草案》,如下:

image.png

         2. 截弯取直

        见于《皇朝经世文续编》,如下: 

image.png

        见于《治河研究》((德)温开尔(R.Winkel)著 王寿宝译.  1940),如下:

image.png

        3. 裁湾取直

        见于《清朝文献通考》(乾隆十二年,奉敕撰,乾隆五十二年书成),如下:

b75a5a39168d84d2da4dcb4f683a13e.png

          见于《简体字本二十六史 清史稿 卷116-127》(赵尔巽等撰),如下:

image.png

        4. 裁弯取直

         见于《嘉庆朝大清会典事例》,如下:

1db8604e83c7c61ef1a93dd96c29df8.png

        见于《裁弯取直的影响究竟如何》(黄万里,《水利》,1937 年第12卷第2期),如下:image.png

           历史上,也出现过“略弯取直”的表述(见于明代洪武《苏州府志》):

image.png

        此外,也有文献认为,与“裁弯取直接”相比,“裁弯取顺”更为确切合用。如《唐徕渠志》第469页所示:image.pn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昌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0729-149540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