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恐龙研究界多认为章鸿钊将恐龙首译为“恐龙“,但都语焉不详,未言出处
——1894年日本《化石学教科书》中,“恐龍”已经出现
——兼论鲁迅《中国地质略论》“旧译作鼋”是否存在
——梁启超1911年《将来百论》,已见“恐龙飞鳄“
——杨钟健先生说,把sauria译作“龙”系日本先用
陈昌春
我在写作《"恐龙”一词是如何进入中文世界的?》(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50729&do=blog&id=1387036)时意识到,鲁迅先生《中国地质略论》的“旧译作鼋”是难以解释的。因为日文已有“恐龍”出现在先。不管是鲁迅先生还是其他人,知道恐龙这种动物,特别是“恐龙“名称的存在,很可能是通过日语材料或日本途径。因此,我认为,“旧译作鼍“似因对鲁迅先生手迹辨识错误所致。至于鲁迅先生手迹是否写作“旧译作竜”还有待分析。鲁迅先生眼中的恐龙“跋扈于陆,有齿之大鸟,飞翔于太空”。从危险而言,鳄鱼(此处指鼍的可能含义)的形象也令人生畏。不过,如果见到日本“恐龍”或“恐竜”的模样在先,会有什么必要将其改译为“鼍”呢?
相关的问题,是国内恐龙研究界的文献,多章鸿钊先生将恐龙首译为“恐龙“,但似都语焉不详,未言出处。有文献简单地提及是章鸿钊先生1910年翻译的,但未提及出现在哪里。《近现代汉语辞源》称,梁启超先生1910年的《近代百问》中出现过“恐龙”。然而,《梁启超全集》第8卷显示,梁文发表于1911年。
注:上图见于《大自然探索》的恐龙文章。
注:上图内容见于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网。据称,沧江是梁启超先生的笔名。
杨钟健先生在《龙》中说,古生物学中用“龙”系由日本先用,我国把这套动物化石称龙是“废物利用”。杨先生此处的“废物利用”也是富有时代特点的。不过,他没有提及是哪位中国人首次废物利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0 0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