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计算基础设施,尤其是大型数据中心。随着模型规模日益扩大、算力需求持续攀升,数据中心成为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心脏”,但也带来一系列资源、能耗与环境方面的挑战。
全球数据中心市场预计将在价值方面实现显著增长,有报告称,到2030年数据中心的市场价值预计将达到4万亿美元。黑石集团去年12月以超过16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澳大利亚数据中心公司(AirTrunk)。这是黑石集团历史上最大的单笔投资。AirTruck是亚太地区最大的数据中心公司,已建成运行的数据中心容量为800 MW。作为对比,阿里巴巴年初宣布要投资¥3800 亿元建设全球云数据网络,微软承诺800 亿美元, 亚马逊1000亿美元,谷歌750亿美元建设数据中心。
电力消耗将随着数据中心的规模而增加。国际能源署 (IEA) 预测,到2030年数据中心的电力消耗将增长一倍以上,达到945 TWh(太瓦时),大致相当于日本目前的用电量。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与技术演进密切相关,主要趋势包括:1)单位算力更高效但总体用电量上升; 2) 训练型AI对电力的拉动效应显著:大规模语言模型和多模态模型的训练阶段对算力的需求极高,拉动峰值功率及短时电力消耗; 3) 时空分布的变化:因区域电力价格、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波动、冷却策略的差异,各地区的峰值用电和日间/夜间用电比重不同;4)对电网的压力与机会:数据中心的灵活性(如休眠、搬迁、时段化调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配合电网可再生能源的波动,缓解高峰负荷并提升需求侧管理能力;5)绿色电力的获得成为数据中心运营的核心议题;6)区域差异:部分能源富裕地区如北美西部、欧洲某些国度及部分亚洲地区,绿色电力资源丰富,数据中心更易实现低碳运行;而能源结构偏化的地区仍以混合电力为主。
除了电力消耗,数据中心建设对金属、建材、用水量的需求及碳排放也要认真考虑。包括:
1)数据中心建设对钢材、铝、铜、铝合金等金属材料的需求强劲,涉及机房结构、机柜、配电系统、冷却设备、UPS、电池储能系统等。全球性需求的增长带动矿产开采、冶炼、加工与运输的环境影响上升。
2)建材方面,混凝土、玻璃、绝缘材料、塑料与复合材料等在数据中心建筑中的占比显著。大规模园区化开发通常伴随土地平整、基础设施配套(供水、排水、电力、通信)与持续维护所需的建材消耗。
3)用水量与水资源影响。水冷系统对用水量的影响显著,尤其在高密度、长时间运行的场景。数据中心在不同气候和水资源条件下,对淡水需求、蒸馏水/去离子水的使用比例有差异。零水排放、闭环冷却、雨水收集与循环用水等策略正在被更多中心采用,以降低对区域水资源的依赖与压力。
4)碳排放与生命周期影响。数据中心的碳排放来自直接用电(电力购买中的碳强度)以及设备制造、材料运输、维护与回收等全生命周期。提高能效、采用低碳电力、推动绿色用水与材料的循环利用,是降低碳排放的核心路径。钢材、混凝土和金属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较高的碳排放强度,因此在选址、园区设计、运输路线与供应链管理中,寻求低碳材料替代、区域化供应链与本地化制造有重要意义。
冷却系统是数据中心能效的关键环节,冷却液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1) 常用冷却液类型:直接液冷(DLC)系统中常用的冷却液包括水基冷却液、微细导热液、以及二氧化碳冷却等。空气冷却在历史上仍有应用,但在高密度单元数据中心中逐渐被直接液冷替代,以提升散热效率。
2) 冷却液的化学性质:水基液通常具有较高的热导性和比热容,但需关注腐蚀性、生物污染风险、以及电气绝缘性能的稳定性。非水基液(如某些合成油、盐水混合物等)在绝缘性和化学稳定性方面有不同权衡。
3) 环境毒害与安全性:多数现代冷却液在配方设计时会考虑对人体与环境的影响,尽量降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含量、毒性和挥发性对水体的潜在污染风险。但一旦发生泄漏,冷却液的生态毒性、降解性、回收处理难度等需要严格的应急与处置方案。
4) 回收与循环利用:冷却液的生命周期管理日趋重要,回收、净化和再利用可以显著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负担。对某些高性能液体,回收成本与技术难度也较高。
5) 与冷却水系统的耦合:选择水基液还是非水基液,往往需要结合数据中心的机房环境、温控需求、冷却回路设计以及维护成本综合考量。
数据中心用水量与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的消耗在数据中心运营中往往被低估,在一些地区(如悉尼)成为制约性因素:
1)水冷与混合制冷的用水量:以水冷为核心的冷却系统会消耗一定量的淡水,特别是在高密度、长时间运行的场景中。
2)零水排放与水资源再利用:一些数据中心采用闭环水冷、雨水收集、循环用水等策略,降低淡水需求,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 地区差异:水资源丰富地区更易采用水冷方案,干旱或水资源紧张地区则倾向于空气冷却或封闭循环系统,并加强水资源管理与回收。
4) 环境与治理关注点:除用水量外,水质管理、废水排放、热水再利用等也需要纳入环境评估,以确保对局部水体和生态系统的影响降到最低。
综合思考与未来方向
1) 全生命周期视角:从矿产开采、材料加工、制造、数据中心运营到回收再利用,需建立全生命周期的资源与环境评估框架,避免局部优化导致全局负担加重。
2) 能效与碳目标协同:通过高效服务器、智能调度、分布式冷却与区域能源协同,提升算力密度的同时降低能耗与碳排放。
3) 创新材料与冷却技术:研发低毒、低环境风险的冷却液,以及更高效的热管理方案,是降低环境负担的重要方向。
4) 政策与产业协同:政府、企业与研究机构应加强数据透明、标准制定与联合投资,推动绿色数据中心的落地与扩张。
5) 公共意识与治理:确保数据中心扩张的社会可接受性,需要在用水、能源、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加强公众沟通与治理能力建设。
结语:人工智能的发展无疑带来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但背后的资源与环境代价同样不可忽视。通过系统性、跨领域的分析与协同治理,可以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尽量降低对资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并实现更可持续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广东省城郊生态环境与低碳农业重点实验室 袁国栋 yuanguodong@zqu.edu.cn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袁国栋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07150-150066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