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优则仕的老话有说,读书自有黄金屋,读书自有颜如玉。套用在今天我们也可以说读书人最要紧的事是发表文章,文章自有黄金屋,文章自有颜如玉!
我所知道的最牛的一个发表学术文章的人是我做博士后时同一个老板手下的博士生。这位牛人在15年左右的时间里(含3 或4年作为博士生)发表了超过900 publications (按其在Researchgate个人网页的记录),并且有超过10万次的引用量(你没有看错,是10万,不是1万!)。假如按900个出版物里有一半是期刊文章来算,这位牛人连续15年平均每年发表了30篇期刊文章。这位牛人现在已在澳洲最好的大学之一做distinguished professor了。且不论这些发表的文章的质量究竟如何,仅仅就发表这些文章所要完成的工作量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代表了这位牛人超强的组织能力,过人的的精力,及对目标长期不懈追求的精神。从这一点我从心里对其表示钦佩。
我与这位牛人的曾经的共同老板就是一个典型的不为其他,只关注文章发表的人。当时,每周要开一个例会,内容就是围绕每个人正在准备或已投稿或已发表文章的话题进行发言。可以想象每个参会人员所面临的压力,而且是每周一次,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这样的经历。我想,这位牛人在他自己当了老板后肯定是把这样的传统发挥到了极致,才能取得如我这样的常人不可想象的成果。博士生们的培养模式无非就是强调发表文章。第一年发表文献综述的文章,之后再搞个几篇用统计模型分析不同的数据的文章发表,最后的博士论文就是把所发表(或已投稿)的文章有机地串为一体。我所知道的澳洲大学的博士论文是不搞口头答辩的,只是凭送审后考官反馈回的文字评考意见作为依据给出论文是否需要修改或接受的结论(参阅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03579-1324031.html )。我自己个人的经验,作为第一作者的期刊文章,我连平均一年发表一篇都做不到;发表作为共同作者(co-author)的文章则取决于你的学术圈里的江湖地位,在你初出茅庐的时候,鲜有人想与你做共同作者。
我的观察,要想做到超常数量地发表文章,你也要有超常的思想与做法才能做到。首先,要放弃追求科学真理的思想,你所追求就是发表文章-文章自有黄金屋,文章自有颜如玉。其次,要琢磨出能流水线作业式的写文章、投稿、修改、再投稿、直至最后发表的操作规程并熟练掌握。比如,针对不同的期刊的要求,熟悉模板式的文章写作方法,学会如何做到收到拒稿信后一天之内就能再投另一个期刊的本领。第三,在自己的文章中尽量引用自己曾经发表过的文章;与别人互为共同作者,即使一篇文章有十几个作者或更多也无所谓,别人可以这么做, 你为什么不行?第四,咬定青山不放松,熟能生巧,文章是越写越熟练,效率越高的 – 多写是诀窍。最后,要认识到发表文章也有马太效应的(你越出名,愿意找你做共同作者的人就越多)。不要灰心,坚持努力,帽子会有的,车子会有的,房子什么的通通会有的 – 只要你能多多地快快地发表文章!
免责提醒/声明:按照我的以上的建议你最终也许真就‘很快地’成为一个‘成功者’,但你可能已经失去了真正的自我(内心没有真正的喜乐),不知道生活/生命的真正意义究竟是什么了。不论结果如何,本人不对你负有任何道义或法律上的责任。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谢钢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03579-146654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