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潜在的bipolar患者
2012-6-22 08:28
阅读:15407
刚得到Anna的电话,她应该是恢复了,不日将返回学校。我很高兴,谢谢关心她的朋友们。
她对我又进行了一些关于bipolar的常识教育,我又上网看了看,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是潜在的bipolar患者,但是只要你有朋友可以倾诉,有你爱的信任的人,爱你的信任你的人,这个听上去吓人的精神疾病其实也就是个纸老虎。
bipolar disorder中文翻译叫躁郁症,英文字面上的理解就是情绪游走于high和low两个极端,精神失调。http://psychcentral.com/disorders/bipolar/给出了很浅显易懂的描述,下面的图也是从该网上copy下来的(Bipolar disorder, also known by its older name “manic depression,” is a mental disorder that is characterized by constantly changing moods. A person with bipolar disorder experiences alternating “highs” (what clinicians call “mania“) and “lows” (also known as depression).
大家会发现自己在生活中经常会有情绪低落和情绪亢奋的时候,但是大多数人都能够通过自我调节和沟通控制在“正常状态”:比如某些人的“风凉话”会打击我们亢奋的情绪,朋友们的鼓励会振奋我们低落的情绪;我们也一直被教导“树大遭风”“物极必反”之类的中庸之道。也因为这样,很难判断是否为bipolar,下图显示的是bipolar的两种状态,自我感觉slow cycling 其实是正常人的状态。
心理学或研究心理最恐怖的地方就是容易“自我投入”,比如我看完bipolar的一些症状,会发现最近半年自己的状态也是那样:大部分时间处于不可控的低落状态,导致对工作和生活没有积极性,对未来缺乏信心,只是还没有上升到自杀的极端。而在这种持续的低落情绪状态下,瞬间的亢奋也显得尤为突出,只是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如果我算是轻度案例的话,属于抑郁在先亢奋在后的状态,而另一个案例则是先亢奋到达顶点后被突袭的冷水泼到谷底,Anna可能是后者。生活中不免有起伏,我在这边前两年也遇到了很多不顺心如意的事情,当时跟两个性格开朗的舍友住在一起,可以随时聊天随时排解,分享是克服很多心理问题的一个良方。而最近一年,换了不认识的性格内向的室友,加上遇到一些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找不到及时的途径排解,所以抑郁的心情对生活和工作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幸运的是,有很好的朋友以各种形式的方法开导我,我“以己悲”也“以物喜”;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世上还有父母无私的为我奉献,那种无私而广博的爱使我不能自私的放弃。
美国是个发达的国家,发达国家的优越在于一切都有成文的规定;而这也使得美国的人民常常“大惊小怪”:比如很多人平常都服各种各样的药片(维生素xyz, 提高能量的,补充钙质的);各种的“不正常”都被冠以吓人的疾病名目或者触犯法律,比如未满一定年龄的孩子决不允许被独自抛在家里,所以同时为教职的我的老师和他的老婆经常要轮流呆在家里照看3岁的孩子。不知道祖国的人民是不是应该感到庆幸。
今天本来是有些小欢喜又有些小忧愁的,全被Anna的电话抛到脑后,高兴的不行。但同时也给自己敲了警钟:不要老呆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里,走到人群中去交流去倾听。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看书可以使灵魂处于活跃,但是运动旅行也是不可缺少的。谢谢大家的关心,也祝福大家都关注健康,身体的和精神的。
哦,还有端午节快乐。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廖晓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9936-584626.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7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