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 “美白”,你是否第一时间想到护肤品里的熊果苷、烟酰胺?但你知道吗?在东亚的山野间,藏着一种兼具食用与药用价值的植物 —— 卷丹百合(Lilium lancifolium Thunb.),它的花朵或许能成为天然护肤的新选择—— 像多糖、酚类、萜类这些能为身体和皮肤带来益处的天然成分。
最近一项研究聚焦卷丹百合花的 “抗色素沉着潜力”,“色素沉着” 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色斑、暗沉的根源,主要和皮肤里 “黑色素” 的过度生成有关,而 “酪氨酸酶” 正是黑色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 “催化剂”。想要改善色素沉着,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减少黑色素生成是核心思路。
卷丹百合花到底能不能发挥作用?不同开花阶段的效果是否有差异?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这项研究的有趣发现!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郭新波教授团队在国际食品权威期刊《Food Wellness》发表题为“Variations in phytochemicals and anti-pigmentation potential of Lilium lancifolium Thunb. flowers during floral maturation”(卷丹百合在成熟过程中植物化学物质的变化及其抗色素沉淀的潜力)的研究论文,通讯作者为华南理工大学郭新波教授。
本研究探究了卷丹百合在三个发育阶段中植物化学物质组成及抗色素沉着潜力的动态变化。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鉴定出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包括酚类化合物(如 regaloside A、regaloside C 等)、类胡萝卜素(如叶黄素、玉米黄质等)和维生素 E(如 α- 生育酚、β- 生育酚等),研究结果表明,卷丹百合可作为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和天然抗色素沉着剂的优良来源,这些酚类物质在用于调节色素沉着和皮肤健康的功能性食品、膳食补充剂及天然护肤品中具有应用前景。
研究亮点
图1 文章概要图
研究对象创新,挖掘未被充分利用的农业副产物价值:以往对卷丹百合的研究多集中于鳞茎、叶片和根部,而本研究首次系统聚焦卷丹花这一常被忽视的部分。
动态追踪植物化学物质变化,明确最优利用阶段:通过对卷丹花绿蕾期、红蕾期、盛花期三个发育阶段的系统分析,发现植物化学物质含量随发育呈动态变化,且绿蕾期含量最高。
结合斑马鱼模型,科学验证抗色素沉着效果:采用与人类色素调节通路具有遗传相似性且皮肤透明便于观察的斑马鱼胚胎作为模型,通过多指标评估,证实卷丹花提取物(尤其是绿蕾期)能显著抑制色素沉着。
揭示关键活性成分,阐明抗色素沉着作用关联:首次明确 regaloside C、β- 隐黄质和 β- 生育酚与酪氨酸酶活性、黑色素含量呈强负相关,是卷丹花发挥抗色素沉着作用的关键成分;同时发现总酚类物质对黑色素抑制的贡献最为突出。
从形态区分来看,图2通过直观的图像呈现,清晰体现了不同阶段卷丹花的典型外观差异:绿蕾期(green bud)花朵呈绿色,处于未开放的紧实花蕾状态;红蕾期(red bud)花朵颜色转变为红色,同样为花蕾形态,但相较于绿蕾期可能在体积或饱满度上有所变化;盛花期(blooming flower)则展现为花朵完全开放的形态,花瓣舒展,呈现出卷丹花成熟后的完整外观。
这些形态特征是研究中划分卷丹花发育阶段的关键依据,为后续针对性采集不同阶段样本、开展植物化学物质分析(如酚类、类胡萝卜素、维生素 E 含量测定)及抗色素沉着潜力评估奠定了基础,确保了实验样本在发育阶段划分上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定量分析卷丹花不同发育阶段三类关键植物化学物质(酚类、类胡萝卜素、维生素 E)的含量变化规律,图3包含三个子图:
子图 A(酚类物质含量):展示了卷丹花不同发育阶段总酚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整体呈现 “先大幅下降、后部分恢复” 的趋势。
子图 B(类胡萝卜素含量):呈现了总类胡萝卜素含量随花朵发育的变化。数据显示,整体呈 “持续显著下降” 趋势,且各阶段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子图 C(维生素 E 含量):反映了总维生素 E 含量的发育阶段变化,同样呈现 “逐步下降” 趋势,各阶段含量差异显著(p<0.05)。
综上,图3 明确了卷丹花中酚类、类胡萝卜素、维生素 E 的含量均在绿蕾期达到峰值,且随花朵成熟整体呈下降趋势,这一结果为后续筛选抗色素沉着实验的最优样本阶段(绿蕾期)提供了关键的植物化学物质含量依据。

通过多维度指标,呈现卷丹花红蕾期提取物在不同浓度下对斑马鱼幼虫的色素沉着抑制效果及安全性,为后续确定全发育阶段卷丹花提取物抗色素沉着实验的最优浓度提供依据。图4包含 5 个子图:
子图 A(处理后 72 hpf 斑马鱼幼虫图像):通过直观的视觉对比,展示了对照组(E3 溶液)、阳性对照组(熊果苷)及不同浓度红蕾提取物(低浓度 0.23 mg/mL DW、中浓度 0.57 mg/mL DW)处理后斑马鱼幼虫的外观形态,重点体现各处理组对幼虫色素沉着的直观影响(高浓度 1.13 mg/mL DW 组因胚胎全部死亡未展示存活个体图像)。
子图 B(斑马鱼幼虫存活率):结果显示,高浓度红蕾提取物组所有胚胎均死亡;中浓度、低浓度组与对照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表明中低浓度提取物对斑马鱼幼虫无明显毒性,初步验证了这两个浓度的安全性。
子图 C(斑马鱼幼虫灰度值):灰度值可反映幼虫整体色素沉着程度(值越高色素越浅)。数据显示,中浓度、低浓度红蕾提取物组与对照组灰度值无显著差异,说明该指标在这两个浓度下对色素沉着的区分度较低。
子图 D(斑马鱼幼虫酪氨酸酶活性):酪氨酸酶是黑色素合成的关键酶,其活性高低直接影响黑色素生成。结果表明,中浓度红蕾提取物组对酪氨酸酶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而低浓度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体现了中浓度在抑制黑色素合成关键酶方面的优势。
子图 E(斑马鱼幼虫黑色素含量):直接量化各处理组幼虫的黑色素水平。中浓度红蕾提取物组黑色素含量显著降低,低浓度组却意外出现黑色素含量升高的情况,进一步证实中浓度在减少黑色素生成上的有效性。

接下来系统呈现卷丹百合三个发育阶段的提取物,在同一浓度(0.50 mg/mL DW)下对斑马鱼幼虫的色素沉着抑制效果及安全性,以此对比不同发育阶段卷丹花的抗色素沉着潜力差异。图5包含 5 个子图:
子图 A(处理后 72 hpf 斑马鱼幼虫图像):通过直观的视觉对比,展示了对照组(E3 溶液)、阳性对照组(熊果苷)及绿蕾期、红蕾期、盛花期卷丹花提取物处理后,斑马鱼幼虫的外观形态,重点呈现各处理组对幼虫色素沉着的直观影响,为后续量化分析提供形态层面的参考。
子图 B(斑马鱼幼虫存活率):各组间无显著差异,表明该实验浓度下,各阶段卷丹花提取物对斑马鱼幼虫无明显毒性,保障了后续色素沉着相关指标分析的可靠性。
子图 C(斑马鱼幼虫灰度值):三组间无显著差异,说明灰度值对不同阶段卷丹花提取物的抗色素沉着效果区分度较低。
子图 D(斑马鱼幼虫酪氨酸酶活性):所有处理组均显著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绿蕾期提取物抑制效果最优,降至 73.74%;红蕾期、盛花期提取物分别降至 86.26%、77.86%。
子图 E(斑马鱼幼虫黑色素含量):阳性对照组(熊果苷)抑制效果最强,将黑色素含量降至对照组的 45.25%;绿蕾期提取物次之,降至 54.85%;盛花期、红蕾期提取物分别降至 72.53%、84.04%,进一步证实绿蕾期卷丹花提取物的抗色素沉着效果显著优于红蕾期和盛花期。

通过相关性分析,揭示了卷丹百合中的植物化学物质(酚类、类胡萝卜素、维生素 E)与色素沉着相关指标(酪氨酸酶活性、黑色素含量、灰度值)之间的关联,为阐释卷丹百合花抗色素沉着的物质基础提供数据支撑。图6包含 2 个子图:
子图 A(总植物化学物质与色素沉着指标的相关性):聚焦总酚、总类胡萝卜素、总维生素 E 这三类物质与色素沉着指标的整体关联。数据表明总酚对抑制黑色素合成、减轻色素沉着的贡献最为突出;总类胡萝卜素和总维生素 E 这两类物质同样参与抗色素沉着作用,但效果不及总酚显著。
子图 B(具体植物化学物质与色素沉着指标的相关性):进一步挖掘单一成分与色素沉着指标的关联,图中通过不同颜色方框区分物质类别(黄色为酚类、绿色为类胡萝卜素、蓝色为维生素 E)。在酚类中,regaloside C 是酚类中抗色素沉着的关键成分,而 regaloside K 反而可能促进色素沉着;在类胡萝卜素中,β- 隐黄质是类胡萝卜素中的核心抗色素成分;在维生素 E 中,α- 生育酚和 β- 生育酚表现出抗色素潜力,而 α- 生育三烯酚可能促进黑色素生成。

研究结论
该研究的结论部分围绕卷丹百合(Lilium lancifolium Thunb.)的抗色素沉着潜力、植物化学物质动态特征及应用价值展开,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明确卷丹花的天然抗色素沉着价值:研究证实卷丹花具备作为天然、有效的皮肤美白剂的潜力,且不同发育阶段中,绿蕾期卷丹花因含有最高水平的植物化学物质(酚类、类胡萝卜素、维生素 E),展现出最优的色素沉着抑制效果,为后续筛选抗色素沉着相关原料提供了明确的阶段依据。
二、揭示关键活性成分与作用通路关联: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regaloside C、β- 隐黄质和 β- 生育酚与酪氨酸酶活性、黑色素含量呈强负相关,是卷丹花发挥抗色素沉着作用的关键成分;同时推测这些成分可能通过参与信号调节激酶磷酸化通路(如 ERK1/2 磷酸化)来抑制色素生成,为阐释卷丹花抗色素沉着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方向。
三、奠定卷丹花的多元化应用基础与未来方向:该研究全面阐明了卷丹花在发育过程中植物化学物质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抗色素沉着潜力,不仅为卷丹花这一药食两用花卉及农业副产物的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其在功能性食品、膳食补充剂及天然护肤品领域的开发开辟了路径;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明确色素调控的具体机制,并评估相关植物化学物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以推动卷丹花资源向创新型、可持续性功能产品转化。

期刊网址:
https://www.keaipublishing.com/en/journals/food-wellness/
投稿链接:
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foodw/default2.aspx
编辑部邮箱:
foodwellness2025@scut.edu.cn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科爱KeAi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96796-150916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