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爱KeAi
课题组最新进展 | 酵母也疯狂:小小细胞工厂竟能“发酵”出生物可降解塑料
2025-9-15 16:10
阅读:509

image.png

近日,山东大学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祁庆生团队在《Synthetic and Systems Biotechnology》上发表了题为“Engineering Yarrowia lipolytica as a yeast cell factory for the de novo production of poly(3-hydroxybutyrate-co-4-hydroxybutyrate)”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选用琥珀酸脱氢酶缺陷型解脂耶氏酵母(Yarrowia lipolytica)作为底盘菌株,采用亚细胞分区策略,使用来源于线粒体的4-羟基丁酸(4HB),在胞质内合成聚(4-羟基丁酸)(P4HB)。进一步引入3-羟基丁酰辅酶A的生物合成途径,首次在胞质内实现了3-羟基丁酸(3HB)单体和4HB单体的共聚。通过改变培养基组分,聚(3-羟基丁酸-co-4-羟基丁酸)(P34HB)中4HB单体比例可以由9.17 mol%调整至45.26 mol%。在5L生物反应器进行分批补料发酵时,P34HB滴度达到18.61 g/L,占细胞干重(CDW)比例达到19.18%。本研究拓展了酵母细胞工厂合成聚羟基脂肪酸(PHA)可用的单体库,也证明了Y. lipolytica在PHA合成中的潜力。

01

研究背景

聚羟基脂肪酸(PHA)是由微生物在环境胁迫下合成的生物聚酯,聚(3-羟基丁酸)(PHB)是最常见的PHA,但其具有脆性较大的缺点;聚(4-羟基丁酸)(P4HB)则具有卓越的柔韧性、弹性和延展性;聚(3-羟基丁酸-co-4-羟基丁酸)(P34HB)是由3-羟基丁酸(3HB)单体和4-羟基丁酸(4HB)单体共聚而成,通过调整4HB单体比例,可以自由定制不同柔韧性和拉伸强度的P34HB,在医疗、包装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市场价值。P34HB的生物合成主要依赖于细菌平台,但是细菌平台存在的固有局限性,如体积生产率低、需要添加相关碳源、基因编辑手段不成熟等,限制了P34HB生物合成的发展。Y. lipolytica具有高生物量、底物利用范围广、代谢通量大、改造手段成熟等优势,是PHA细胞工厂的有力候选者。本研究开发了合成P34HB的Y. lipolytica细胞工厂,首次在Y. lipolytica中实现了P34HB的合成,为Y. lipolytica细胞工厂高效合成P34HB提供了见解。

02

研究内容

1、Y. lipolytica中4HB单体的合成

4-羟基丁酸(4HB)是合成P4HB的前体,本研究首先使用了来源于P. gingivalis的琥珀酸半醛脱氢酶(SucD)和4-羟基丁酸脱氢酶(4Hbd)构建4HB生物合成途径(图1A)。由于琥珀酸(SA)是4HB的间接前体,分别选择了Po1f、PGC62和PGC91菌株作为底盘。PGC62和PGC91菌株是实验室前期构建的两株琥珀酸脱氢酶(SDH)缺陷型菌株,具有SA积累的特性。SucD的直接前体是琥珀酰辅酶A,因此通过添加信号肽的方式将异源的4HB合成途径定位在线粒体中,构建了P1、P2、P3菌株。结果表明,P1、P2、P3菌株分别积累了14.84 mg/L,29.33 mg/L和41.50 mg/L的4HB(图1B)。SDH缺陷型菌株4HB滴度更高,表明TCA循环的阻断产生较高的琥珀酰辅酶A溢流更有利于4HB的合成。引入4HB途径后,菌株生长较之前降低了5.41-31.62%,则是由于额外的代谢负担和琥珀酸半醛(SSA)、4HB造成的细胞毒性导致。

image.png

2、Y. lipolytica中构建P4HB生物合成途径

聚(4-羟基丁酸)(P4HB)的合成需要活化的4-羟基丁酰辅酶A作为前体,分别选择了来源于P. gingivalis的4-羟基丁酰辅酶A转移酶(Cat2)和N. maritimus的4-羟基丁酰辅酶A合酶(PatZN);4HB单体的聚合则选择了来源于C. necator的PHA合酶(PhaC)。由于4HB单体合成的初始位置是线粒体,因此分别将Cat2和PatZN依赖的P4HB合成途径分别引入P3菌株的线粒体和细胞质中,构建了P4-P7菌株(图1A)。结果表明,P4-P7菌株分别积累了386.76 mg/L(2.25% CDW),460.06 mg/L(2.82% CDW,493.62 mg/L(2.95% CDW)和472.33 mg/L(2.81% CDW)(图1C)。P4HB合成途径在不同细胞分区中的效率存在差异,PatZN途径在线粒体中滴度更高,而Cat2途径则在胞质中表现更优,这与不同分区中的辅因子和前体可用性相关:Cat2需要胞质中丰富的乙酰辅酶A,而PatZN则更依赖线粒体中丰富的ATP和游离的CoA。胞质定位的P4HB合成途径更加高效表明细胞质相比线粒体更有利于胞内产物的积累。在发酵液中同时出现了4HB积累表明了当前P4HB合成途径强度不足。通过在P6菌株中进一步过表达Cat2和PhaC,构建了P8菌株。P4HB滴度达到622.78 mg/L(4.74%CDW),较P6菌株分别增加了60.68%和26.17%(图1C)。

3、引入3-羟基丁酰辅酶A的生物合成途径用于P34HB合成

image.png

聚(3-羟基丁酸-co-4-羟基丁酸)(P34HB)的合成需要3-羟基丁酰辅酶A和4-羟基丁酰辅酶A同时作为3-羟基丁酸(3HB)单体和4HB单体的供体。选择了来源于Streptomyces sp.的乙酰乙酰辅酶A合酶(NphT7)和C. necator的乙酰乙酰辅酶A还原酶(PhaB)在P8菌株中构建3-羟基丁酰辅酶A的合成途径,得到P9菌株(图2)。P9菌株共积累了1.33 g/L(10.14% CDW)的P34HB,其中4HB单体比例达到46.94 mol%(图3)。3HB单体的掺入显著提高了PHA的滴度和含量,分别较P8菌株提高了114.52%和113.92%。此外,在发酵液中检测到了0.64 g/L的3HB,表明当前PhaC活性不足以消耗全部的3-羟基丁酰辅酶A,过量的3-羟基丁酰辅酶A被内源硫酯酶水解,产生3HB的积累。在P9菌株中进一步过表达PhaC,构建了P10菌株,P34HB积累达到1.60 g/L(11.71% CDW),分别较P9菌株提高了15.48%和20.30%(图3)。同时3HB积累减少了23.44%,这表明了PhaC的表达强度是PHA积累的关键限制因素。

image.png

4、P34HB合成培养基的组分优化

不同的培养基组分和碳源会显著影响工程菌株的生长和代谢,分别选择了丰富培养基(YPD和YPG)和基本培养基(CM1D和CM1G)在摇瓶中测试了P10菌株的P34HB合成情况。结果表明,P10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中合成P34HB的滴度和组成存在差异。在YPD,YPG,CM1D和CM1G中分别积累了1.60 g/L(11.71% CDW,45.26 mol% 4HB),1.34 g/L(11.52% CDW,34.46 mol% 4HB),1.57 g/L(16.68% CDW,9.17 mol% 4HB),1.97 g/L(13.68% CDW,15.28 mol% 4HB)的P34HB(图4)。使用YP培养基时4HB单体比例较高,这得益于YP培养基中丰富的营养成分促进了TCA循环,从而推动碳源流向4HB的合成。在CM1培养基中,3HB单体比例和P34HB含量更高,表明CM1可能更有利于将碳源导向脂肪酸的合成,过量的乙酰CoA同时促进了3HB 单体的合成。

image.png

5、5L发酵罐中进行分批补料发酵

P34HB是胞内积累产物,其滴度与菌株的生物量偶联相关,而含量则更能体现菌株积累P34HB的能力。由于P10菌株使用CM1D和YPD培养基在摇瓶发酵时得到了更高的P34HB含量,因此选择这两种培养基在5L发酵罐中进行分批补料发酵。在使用CM1D或YPD培养基时,P34HB积累分别达到18.61 g/L(16.70% CDW,29.89 mol% 4HB)和13.34 g/L(19.18% CDW,31.91 mol% 4HB)(图5)。与摇瓶发酵相比,OD600分别达到了149.54和106.02,推动P34HB滴度分别提高了10.85倍和7.34倍。使用YPD培养基时,TCA循环较强,推动了4HB单体合成,同时脂肪酸合成相对较弱,使更多乙酰辅酶A用于3HB单体的合成,共同促使了较高的P34HB含量;而CM1D则更有利于细胞生长,较高的生物量尽管竞争了更多的碳源,但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P34HB滴度,表明平衡细胞生长与P34HB合成是综合提高P34HB积累的关键。而在5L发酵罐中,由于复杂的条件控制,培养基对4HB单体比例的影响被削弱。当使用尼罗红染料对P10菌株在CM1D和YPD培养基后期的细胞进行染色,荧光观察时,能清楚地看到胞内积累的PHA颗粒(图6)。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科爱KeAi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96796-1502070.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