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爱KeAi
贵州草海PFASs污染调查:非工业区检出新型替代品,呈现短链及新型取代效应,需警惕环境长期累积风险 | EMCON 精选
2025-8-28 11:34
阅读:902

image.png

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简称PFASs)是一类具有多种工业和消费应用的特异性含氟有机化合物,其分子结构中的C-F键能极强,导致其难以降解,可在环境中长期蓄积,并通过大气传输、水体迁移及生物累积扩散至全球各地。贵州草海作为中国最大的高原喀斯特天然淡水湖,既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也是候鸟栖息地与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尽管当地无规模化工业,但前期研究已在水体中检出PFASs残留。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中PFASs在多环境介质中的赋存规律、来源路径及生态风险有待系统揭示。

贵州医科大学杨鸿波研究团队在贵州非工业区草海湿地完成了一项重要研究,系统检测了水体、沉积物、土壤及苔藓中24PFASs的赋存状况。研究结果显示,水体PFASs总量(39.5567.64 ng/L)虽低于工业区,但短链PFBA(占比24.47%)和工业替代品F-53B(占比14.25%)成主导污染物;沉积物富集长链PFHxS49.07%),苔藓中PFBA浓度最高(21.66%)。传统PFOS/PFOA浓度相对下降,而F-53BHFPO-DA等新型替代品在多介质中广泛检出。生活污水排放、大气长距离传输等途径是该非工业区PFASs污染的主要来源。基于风险商(RQ)模型的评估显示,草海地区各类环境介质中PFASs的当前生态风险水平较低(RQ < 0.01),暂无显著风险。然而,沉积物中PFOS的风险值相对较高,且PFASs的长期累积效应不容忽视。

本研究建立了高原喀斯特湿地“大气--沉积物-土壤-生物”全链条的PFASs污染数据库,其关键价值在于补充了非工业区此类污染研究的基础数据,并应用苔藓袋技术实现了以低成本对PFASs的大气沉降监测。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加强新旧PFASs的管控及高原湿地生态保护提供一定科学依据。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期刊Emerging Contaminants上。

image.png

文章信息:

Occurrence and risk assessment of 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s) in water, sediment, soil, and moss: An environmental media study in Caohai, China

Bao, Luolin, Xu, Chan, Zhang, Chan et al.

DOI: https://doi.org/10.1016/j.emcon.2025.100489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科爱KeAi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96796-149942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