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安全与不便:
对美国商业设施安防措施的认知
自公共集会场所和零售场所日益成为“软目标”以来,恐怖主义和犯罪风险急剧上升。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和私营部门加快在商业设施中部署金属探测器、行李检查、安全人员和闭路电视监控(CCTV)。虽然这些对策可拦截威胁、降低袭击成功率,从而提升整体安全性,但它们也带来排队等待时间、隐私侵犯和成本负担,可能会令顾客却步。本研究基于前景理论,认为个体在“安全收益”与“不便或隐私损失”之间进行权衡,对收益采取风险厌恶态度,对损失采取风险寻求态度,这深刻影响其出行意愿及对安防措施的态度。鉴于体育场馆、音乐厅、会议中心和购物中心共同构成美国商业关键基础设施的核心,了解公众对这些措施的接受度对于平衡安全政策与顾客满意度至关重要。
文章通过 Amazon Mechanical Turk 开展在线调查,招募了 1614 名美国成年受访者。受访者针对购物中心、体育场馆、演出场所和会议中心四类设施分别抽样。问卷首先评估了受访者对十种常见安防措施(包括闭路电视、制服和便衣安保、交通隔离栏、爆炸物侦测犬、金属探测器、行李检查以及化学/生物/放射性监测)的熟悉度和体验情况。随后,参与者在五点李克特量表上对每项措施的犯罪和恐怖威胁防范效果、对其安全感的影响以及对便利性和隐私的影响进行评分。最后,通过假设性成本——收益场景(在更高探测率下的支付意愿或愿意等待时间)和多元回归模型,我们检验了感知有效性、不便顾虑和隐私顾虑如何预测支付意愿、等待意愿和总体访问意向。
结果表明,公众对安防对策的整体认知较为积极,尤其当这些措施被认为对犯罪和恐怖主义均有效时。顾客对可见措施——如闭路电视、制服安保和行李检查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最高,对化学探测或爆炸物侦测犬等不太可见或被动系统的认知度最低。值得注意的是,参加活动、支付更多费用或延长等待时间的意愿主要受对这些对策感知有效性的驱动。与购物中心相比,参与者对娱乐场所加强安防的支持度更高。此外,当人们相信这些措施能彻底防止袭击而不仅仅是事后侦测时,他们更愿意接受延误和额外成本。
这些发现强调了就安防效果进行透明沟通以维护公众信任和参与的重要性。场馆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应优先考虑那些高度可见且经验证的有效对策。总的来看,当安防措施被框定为直接降低风险时,公众愿意容忍小幅不便或隐私侵犯。随着商业场所持续应对日益演变的各类威胁,安防措施是否成功不仅取决于物理威慑,还取决于如何在安全与顾客体验之间实现精细平衡。
Byrd, K., Kapadia, K., Rose, A., & John, R. (2025). Balancing security and inconvenience: Perceptions of countermeasures in U.S. commercial facilities. Risk Sciences, Volume 1, 2025, 100020.
https://doi.org/10.1016/j.risk.2025.100020.
期刊简介
Risk Sciences 是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科爱公司共同创办的国际学术期刊。创立于2024年,旨在发表和推动多领域新兴风险与颠覆性科技的学术研究和行业实践,包括经济、金融、管理、农业、工程、环境、健康、公共卫生、公共管理、法律、自然科学等领域。该期刊是亚洲地区首次建立风险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平台。
风险科学包含研究来自各行各业与社会的风险与不确定性的识别、量化、分析、交流和治理的多学科领域。在人类文明进入高度复杂性的当代,风险科学成为快速发展的新交叉领域。Risk Sciences 致力于成为促进相关多领域的协同发展与融合创新的顶级国际学术平台。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科爱KeAi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96796-149574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