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频繁使用电子屏幕,消费者对蓝光问题越来越关注。
MISTINE蜜丝婷团队揭示:蓝光防护不再局限于屏幕前,日光中的蓝光,才是造成皮肤损伤的根源。
蓝光
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我们的皮肤正面临越来越多的光污染,而蓝光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近期,栢特薇集团团队在《Journal of Dermatologic Science and Cosmetic Technology》2024年第1卷第3期发表了题为《Skin photobiological effect induced by BL: Clinical manifestation, mechanisms, and protection against photodamages》的综述文章,从光生物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蓝光对皮肤的潜在危害及其作用机制,并为防晒行业的蓝光防护提供了指导性建议。通过整合最新的临床研究成果,文章不仅为行业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防晒产品的研发和标准化进程提供了实际操作经验。随着蓝光防护研究的不断推进,期待更多创新的解决方案和行业标准的出台,从而有效提升公众的皮肤健康保护意识。
研究背景
目前,随着人们对皮肤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光保护的范围也从紫外线扩展到了可见光(特别是蓝光)。蓝光(波长400-500nm)是阳光中的一部分,其能够渗透皮肤并影响深层组织,已被发现与皮肤老化、色素沉着及其他皮肤问题密切相关。然而,关于蓝光的皮肤光损伤机制、临床表现以及防护策略的研究还远未成熟。
01 蓝光研究趋势,从曝光到深入了解
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数据,蓝光损伤的研究相较于传统的UVA和UVB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蓝光在皮肤健康中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尤其是电子设备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蓝光的潜在危害。然而,真正能引起皮肤损伤的主要蓝光来源仍然是阳光中的蓝光,而不是电子设备的蓝光。从行业角度来看,目前的防晒产品主要针对UVA和UVB提供防护,且有明确的标准和解决方案。但针对蓝光的研究和防护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产品和技术尚未完全成熟。
02 蓝光对皮肤的具体影响
蓝光的皮肤损伤表现为色素沉着、皮肤屏障功能损害及潜在的光老化。尤其对于肤色较深的人群(如Fitzpatrick III型以上的肤质),蓝光可能会导致更为明显的色素沉着,这类色素沉着甚至可能持续数月不退。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蓝光对皮肤的影响也尤为显著。
此外,蓝光对皮肤的损伤机制与UVA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色素沉着: 蓝光通过不同的机制诱导色素沉着,与UVA的TRPA1受体靶点不同,蓝光主要作用于OPN3,导致不同类型的皮肤反应。
氧化应激: UVA通过产生单线态氧引发氧化应激,而蓝光则通过超氧物质产生氧化应激,进一步加剧皮肤老化。
光老化: UVA引发的光老化机制主要通过MAPK通路,而蓝光则主要通过TRPV1通路来引发胶原蛋白降解和皮肤老化。
03 蓝光防护的新需求:从成分到技术
根据最新研究,蓝光防护不仅仅是阻挡紫外线这么简单。我们需要根据蓝光的作用机制,开发更加全面的防护方案。这包括物理化学防晒剂、生物防护成分、抗氧化成分以及抗光老化成分的结合。以MISTINE蜜丝婷自研的红米提取物为例,它能够有效抵御蓝光引发的ROS(活性氧),抑制黑色素生成和胶原降解,是生物防护成分的一种有效代表。
04 行业现状与前沿研究
目前,虽然蓝光防护已经引起行业关注,但在国际范围内,蓝光防护的评估标准尚未统一。然而,一些前沿的研究已开始采用PBF(Photobiological Protection Factor)作为评估蓝光防护效果的标准,为行业提供了新的参考。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未来蓝光防护的标准和技术将会逐步完善。
亮点总结
全面梳理蓝光损伤机制
文章深入讨论了蓝光如何引发皮肤光损伤,包括氧化应激、色素沉着、胶原蛋白降解等方面。相比紫外线,蓝光的光损伤机制及其对皮肤的长期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理解。
蓝光的临床表现
蓝光引起的皮肤问题不仅仅限于日晒后的瞬时反应,还包括长期累积效应,如皮肤暗沉、色素沉着和微细皱纹的加剧。研究揭示了不同肤质对蓝光的不同反应。
蓝光防护策略
针对蓝光引发的皮肤损伤,文章提出了防护方案,从物理屏蔽、抗氧化修复到通过生物信号途径修复细胞损伤,提出了多种可能的综合防护手段。
文章速读
中文摘要
过去十年来,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显著提高了公众对皮肤健康的认知,光保护的范围逐步扩展,不仅涵盖了紫外线辐射,还包括了可见光(尤其是蓝光)。蓝光(波长400-500nm)能够深入皮肤组织,并且有20%的蓝光能够穿透至皮下组织,与紫外线损伤类似,蓝光可以导致氧化应激、色素沉着、细胞外基质降解等皮肤损伤,表现为皮肤暗沉、色素斑点、缺乏光泽、不均匀肤色以及皱纹等问题。该综述全面分析了蓝光对皮肤的临床影响,探讨了其潜在的生物学机制,并提出了合理的蓝光防护策略。
英文摘要
Over the last decade, the rapid advances in life sciences hav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ublic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dermatological health. The scope of photoprotection has expanded, now encompassing not only ultraviolet radiation but also visible light, particularly blue light. Blue light (wavelength 400–500nm) can penetrate deep into the skin, with up to 20% reaching the subcutaneous layer. Similar to UV radiation, blue light causes oxidative stress, pigmentation, and degradation of the extracellular matrix, leading to skin symptoms such as dullness, hyperpigmentation, lack of radiance, uneven skin tone, and wrinkles. This review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s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skin photodamage caused by blue light, explores its underlying biological mechanisms, and proposes rational strategies for photoaging prevention.
图文展示
Fig. 1.Google search trend for the keyword 'BL' over the years.
Fig. 2.Trends in publications in BL and UVA in PubMed from 2004 to 2023.
Fig. 3.Solar radiation spectrum and the ability of light to penetrate the skin.
结语
综上所述,蓝光对皮肤的影响远超我们想象,了解蓝光带来的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已经成为现代护肤的必修课。栢特薇集团团队的这篇综述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也为蓝光防护产品的研发指明了方向,预示着护肤行业将迎来一个更加科学、系统的新时代。
期刊简介
Journal of Dermatologic Science and Cosmetic Technology(《皮肤科学与化妆品技术期刊》,ISSN:2950-306X,简称JDSCT)是由广东省化妆品学会组织,数十个行业领先企业及研究机构共同支持,与著名国际出版商KeAi(科学出版社和Elsevier共同创立)合作,在 ScienceDirect平台上全球发行的国际性、同行评议、开放获取的学术性国际期刊。JDSCT致力于发表皮肤科学与化妆品技术相关的创新科技成果,为皮肤科学与化妆品研究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收稿范围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向皮肤科学:皮肤健康、头皮健康、口腔黏膜等基础研究、转化研究或临床研究;皮肤生物学;皮肤生理学;皮肤医学临床;医学美容;医学护肤;
化妆品原料:生产工艺、结构改性、功效及毒理学研究;化妆品产品研发与智能制造:配方设计、剂型创新、性能研究、功效及安全性评价;包装设计;数字化制造、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大数据库建设;
化妆品行业的政策与法规:监管科学、国际国内法规比较研究、质量控制、政策解读;法规实施;化妆品研究伦理问题。
文章类型
研究论文(Research Paper)、综述(Review Article)、简讯(Short Communication)、社论 (Editorial)、评论 (Commentary)、会议报告 (Conference Report)、观点论文 (Opinion Paper)、产品评论 (Product Review)、案例报告 (Case Report)、短评 (Short Review) 及实践指南 (Practice Guideline)。
投稿优势
为职称晋升、评奖评优、学业结业提供材料支撑。
来稿快速处理:初审<7天,首次决定<30天。
严格的双盲同行评议流程,保证稿件质量。
采用OA出版模式,所有读者均可免费阅读和下载。
丰富的学术成果推广途径(网站、微信公众号、Twitter、邮件推送、国内外学术会议等)。
联系我们
投稿地址:
https://www2.cloud.editorialmanager.com/jdsct/default2.aspx
期刊主页:
https://www.keaipublishing.com/en/journals/journal-of-dermatologic-science-and-cosmetic-technology/
(提交稿件前请仔细阅读作者指南(Guide for authors))
编辑部联系方式:jdsct_mscgdca@163.com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科爱KeAi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96796-149460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