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爱KeAi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潘曹峰教授/鲍容容教授团队综述文章:柔性/可拉伸电化学发光器件的结构组成、制备工艺和实际应用
2025-7-9 22:46
阅读:26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柔性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深刻变革人机交互与信息显示领域,可穿戴显示器件已经成为柔性电子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快速发光实现对外部刺激的即时响应和信号反馈,在新一代智能柔性电子的可视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显示技术如液晶显示、发光二极管、交流驱动激发的电致发光器件虽然在显示性能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柔性和可穿戴性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多层结构的复杂性对制备要求较高、高电压下的工作可能带来风险等。综合已有的传统发光显示器件,以及受到自然界生物发光的启示,基于交流驱动的电化学发光器件进入了研究人员的视野。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电化学发光是电化学和光谱学的理想结合。拥有传统化学发光的灵敏度和宽动态范围,同时兼具简便、稳定等电化学方法的优势;无需引入昂贵的激光光源,无背景光源干扰且成本较低;具有更短的光发射时间和更好的空间控制能力,因而广泛应用于发光显示和传感分析领域。要实现高性能的柔性/可拉伸电化学发光器件,需要在器件组成、制备工艺以及应用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亮点 Highlights:

柔性/可拉伸电化学发光器件的“材料-工艺-应用”研究框架

动态环境中的优化和性能增强策略

材料体系的协同优化、制备工艺的多元创新与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

文章解读

电化学发光,又称电致化学发光,是指通过施加电位,在电极表面由电化学反应产生发光团,随后经历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当这些处于激发态的分子或离子回到基态时,会释放光子实现发光效果。本文首先从电化学发光原理出发,解析发光体、离子液体及导电电极的材料选取原则;其次,对比溶液涂布、气相沉积、图案化、静电纺丝和打印技术等制备方法,分析了不同工艺的适用场景;随后,结合多色显示、可拉伸和柔性显示及可穿戴场景,探讨器件在动态环境下的界面优化与性能提升策略。最后,总结并展望应用前景,旨在为柔性/可拉伸器件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image.png

电化学发光器件的结构设计对其性能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通过优化电极材料、发光层材料、电解质材料以及制备工艺,可以实现高效、长时、稳定的发光。不同的制备工艺各有优缺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决于具体的应用需求、材料特性、成本和精度要求。新一代发光显示器件应该是可拉伸、柔软、且明亮的,作为可拉伸/柔性发光显示器件的组成部分,对电极层和发光功能层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image.png

柔性/可拉伸电化学发光器件不仅能够实现弯曲、折叠甚至拉伸等复杂形变下的稳定发光,还具有轻薄、透明、低功耗等特性,在可穿戴发光设备、光纤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代表了基于电化学和光学的可穿戴传感设备的扩展。柔性和可拉伸器件能够在较大应变下保持保持稳定的发光性能,成为新一代可拉伸可穿戴器件的有力竞争者。这种高拉伸性使其适用于动态环境,如运动监测设备或植入式医疗设备;能够适应复杂的机械变形,如弯曲、折叠和扭曲,而不会影响其性能。

image.png

图3. 压敏和可穿戴的电化学发光器件。(a) 具有压电离子效应的粘弹性凝胶。(b) 可穿戴和半透明的压敏器件。(c) 多像素阵列的可穿戴显示器件。(d) 电和光双输出的多孔离子凝胶。

以时间线的顺序展示了近年来电化学发光器件在显示方面的应用,尤其是多色、可拉伸/柔性和可穿戴显示。相信随着材料、设计和制备的不断优化,会有更多用于发光显示的高性能、低成本的器件涌现。

image.png

读后感:

本文系统总结了电化学发光器件在材料体系、制备工艺及柔性显示应用中的研究进展。通过对原理的深入分析,明确了器件的发光机制,通过发光层与导电电极材料的优选和组合,显著提升了器件的发光效率和界面稳定性;讨论各种制备工艺,为器件的高效制备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在应用方面,展示了其在柔性可穿戴显示领域的巨大潜力。未来需要持续探索高效稳定的新型发光体与电解质体系和高通量、低成本的制造工艺,提高器件的亮度和效率、改善稳定性和寿命,深化电化学发光器件与智能传感、可穿戴技术的融合,推动其在动态显示、实时传感等场景的落地应用。

作者简介:

潘曹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蓝天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低维半导体传感材料与器件应用研究。在Nat. Photon.、Nat. Comm.、Sci. Adv.、Adv. Mater.、Chem. Rev.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50多篇,引用32000多次,H因子102(谷歌学术),30余成果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际学术论文”和“ESI高被引论文”。授权美国专利3项,中国专利40余项。入选中组部国家特聘专家计划青年项目(2014)、北京市海聚计划(2015)等;获得河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21)、国自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6)、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2023、2024)等荣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传感器专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纳米专项),工信部高质量发展专项、国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原创重点、联合重点,北京市科技创新计划和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等6000余万元。现任国际期刊Sci. Bull.和Nanotechnology副主编,中国材料学会交叉分会副理事长、智能传感功能材料与器件分会常务理事与纳米材料与器件分会理事。

鲍容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师从张晓宏教授和李述汤院士,长期从事有机/无机复合光电器件、柔性传感器以及仿人智能触觉相关领域的研究。迄今为止共在Nat. Commun.、Sci. Bull.、Adv. Mater.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总引用3600余次。1项成果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及2018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际学术论文”。申请中国专利14项,授权7项。获2019年MINE青年科学家奖及河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R7/9)。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1项、面上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2项,北自然-小米创新基金重点研究专题课题1项(课题负责人),博士后基金1项,作为课题骨干或本单位课题负责人参与科技部重点研究计划课题2项,北京市重点研究计划课题2项。

基金支持:

本文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2192610、62422120、52371202、52203307、52125205、52202181、52102184)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L223006、2222088)的支持。

【文献链接】

Z. Chen, H. Xu, C. Pan, R. Bao. Electrochemiluminescent devices: Structural composition, preparation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for flexible/stretchable displays. Wearable Electronics 2, 149-170 (2025).

https://doi.org/10.1016/j.wees.2025.04.003

期刊介绍:

Wearable Electronics是一本全方位关注可穿戴电子领域发展的开放获取型学术期刊,期刊刊发文章涵盖可穿戴电子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两个方面,内容涉猎广泛,刊发文章包括但不限于:与可穿戴电子相关的材料(基底材料、金属互联材料、活性层材料、封装材料等)、功能器件(传感与探测器件、通讯器件、存储器件、显示与发光器件、能量转换与存储器件、数据采集与集成电路等)以及与之相关的先进制造技术及理论研究(建模、仿真、制造、集成、封装以及与可穿戴电子产品相关的应用技术等),致力于应对可穿戴电子领域及其核心技术出现的各类全新挑战。

目前,期刊已被Ei CompendexINSPECCAS(美国化学文摘),EBSCOhost等数据库收录。

主编和编委团队:

image.pn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科爱KeAi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96796-149307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