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去佛罗里达玩,在底特律机场航班晚点一个小时,写了我记忆中的哈工大电化学之一:电池一哥,用来纪念王纪三老师,褚德威老师。今天把近两年前写的怀念褚老师的文章贴出来。纪念先生启蒙我的开悟之路。到了这个年纪,终于能体会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放在首,是有道理的。
师友记
兔年年初六,我得了一本被尊称为当代大儒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学史》。一个周末,见缝插针把这本书读了两遍,第二遍是把书中举例的有些古文经典都读了的。读后确实有豁然开朗之感,不仅是中国文学发展脉络,连儒家哲学也变得可亲了。文学史之外,一穷二白的钱穆先生(一无文凭二无背景)从小学语文老师,中学语文老师直至中文泰斗的传奇也是吸引了我。钱老的众多著述中的《八十忆双亲》以及《师友记》找机会都要读一读。到时候就会知道钱老的师友记是师和友的合集还是指亦师亦友。我今天想写篇我自己的师友记,纪念我亦师亦友的本科课题指导老师褚德威先生。
现在已经记不得三十年前第一次见褚先生的场景了,但褚先生在哈工大新楼风度翩翩给我们讲授半导体电化学的场景就像刚刚发生一样鲜活。当年褚先生一米八的大个,宽边眼镜,配上合身的风衣礼帽,在沉闷的工科校园绝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先生除专业外涉猎极广,书法,绘画,诗词,是个文艺理工男,所以潇洒之上又添了许多儒雅。我是大四本科设计进入先生的先进电池课题组,毕业设计是在锦州的合作基地,所以有了和先生朝夕相聚的机会。几十年过去,我们一起在锦州街头一边吃铝饭盒烤蚶子配啤酒,一边畅谈科学人生的场景还是历历在目。当年在文艺老师带领下我们畅游了锦州以及周边的所有名胜古迹,近处有笔架山,兴城古城,医巫闾山,远至承德外八庙,褚先生和我们这些穷学生纵情山水,尽情欢乐。东北老家应该还有一张我在承德拿着一瓶宁城老窖醉酒的照片。后来我保研,褚先生算我的合作导师,我又有了一起去五大连池做课题的机会,那里就变成了我所到达的中国的最北端。先生谈吐幽默风趣而且关心弟子,我还记得跟先生一起去给课题组一位同学买婚礼礼品的那一幕,我们在电化学平房附近的艺术品店买了个大扇面,那个店我2019年去哈尔滨还在。我上学的时候先生家住在校外,估计是贵新街附近,记不得多少次在先生家中讨论课题然后蹭饭到天黑才伴着路灯走回一舍。毕业后虽然隔得远跟先生还是有很多接触,我人生的第一次从哈尔滨到天津的飞行之旅坐,就是借邀请先生去公司的机会实现的。
先生一生治学严谨,致力于做有用的研究,这种态度在三十年后依然影响着我。这种有用的研究算是儒家思想在科研中的体现,与先生的儒雅相称。先生在我本科毕业留言册给我的赠言:博览,周思,勤做,不仅激励了我,也是我尽力发扬希望能传承下去的理念。先生退休后醉心于游历祖国大好河山,自号蓑笠翁的先生在风光摄影方面收获颇丰,而我在先生的减法思想指导下也在手机摄影方面小有名气,至少在加拿大光源。先生虽然已经驾鹤西去,但先生在我心中永远是模范,亦师亦友。
2023-01-30 纪念褚德威先生于萨斯卡通
2024-12-29 作序于拉萨尔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周霁罡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78975-146683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