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食肉动物中的狂犬病防控(12)
(Rabies control in wild carnivores)
前记:
目前国际上关于狂犬病研究最权威最全面的大型学术专著是《狂犬病的科学基础和管控(RABIES: SCIENTIFIC BASIS OF THE DISEASE AND ITS MANAGEMENT)》,简称《狂犬病(RABIES)》。该书最新版(第4版)已于2020年5月面世。
该书共有22章,其中第19章是《Rabies control in wild carnivores(野生食肉动物中的狂犬病防控)》。
现将此章的内容全文翻译成中文供参考。
第19章 野生食肉动物中的狂犬病防控(12)
(Rabies control in wild carnivores)
4.控制项目的结构与运作(续)
(Structure and operation of control programs)
4.2 强化的监测( Enhanced surveillance)
狂犬病监测是所有野生动物狂犬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基础。“早发现、早应对” 的程序化理念,可确保在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有效且高效地实施狂犬病防控措施。无论一个国家的狂犬病流行状况如何,开展持续的时空狂犬病监测都至关重要,且监测应注重同时报告阳性和阴性检测结果(EFSA, 2015; WHO, 2013)。收集和评估监测数据,并在此基础上绘制相关图谱,同时向各利益相关方快速传播这些信息,对于在地方和区域层面成功防控并消除狂犬病不可或缺(WHO, 1992, 2005)。应采用常规且系统的方法,对具有战略重要性的样本进行病毒变异分型,以确定流行病学模式和感染来源,尤其是在口服狂犬病疫苗(ORV)相关场景中(EFSA, 2015; Geue et al., 2008; Pfaff et al., 2018; WHO, 2005, 2013)。
公共卫生狂犬病监测,即 “被动监测”,本质上是一种基于暴露情况的监测体系。该体系由州级和联邦级公共卫生机构主导,重点关注风险评估、诊断确认,以及对人与动物暴露于狂犬病病毒携带动物后的妥善处置(Slate et al., 2009)。尽管被动监测在保护人类和动物健康方面具有一定效果,但在及早发现至关重要的狂犬病病例以实现及时应对管理方面,其作用可能存在不足(Rosatte, 2013)。时间因素至关重要,因为从病例发生到监测体系发现病例的间隔时间越长,控制疫情所需的规模就越大。此外,由于人口密集地区的人类和宠物暴露事件发生率更高,公共卫生监测数据可能存在地理偏差(Slate et al., 2009),这可能导致人口稀少地区的病例报告不充分(Kirby et al., 2017; Slate et al., 2009, 2008)。归根结底,狂犬病管理的成功取决于预防或减少病例发生,而要在大范围区域内监测到野生动物携带的狂犬病病毒(RABV),就必须采用系统化的方法来强化监测(EC, 2002; EFSA, 2015; Slate & Rupprecht, 2012)。
强化狂犬病监测( enhanced rabies surveillance,ERS),即 “主动监测(active surveillance)”,其策略的核心是在明确的狂犬病管理目标框架下,对特定区域的目标物种进行采样(Slate et al., 2017)。在时间和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为实现狂犬病监测与管理目标,采样工作在时空维度上的质量和数量必须达到一定标准,以确保能监测到具有代表性的受感染动物和健康动物样本(Davis, Kirby, et al., 2019; Rees, Bélanger, Lelievre, Cote, & Lambert, 2011)。通常情况下,监测会基于地理和物种分类学风险展开,重点关注那些发生无故咬伤行为、表现出与狂犬病相符的临床症状或被发现死亡的可疑动物(WHO, 2013)。在强化监测工作中,能否成功发现狂犬病病例,一方面取决于公众对狂犬病的认知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相关主管部门能否及时收集样本并将其送至实验室进行诊断检测(WHO, 2018)。来自魁北克省的监测数据显示,大部分狂犬病病例是通过公民上报发现的;而魁北克省和安大略省首例浣熊狂犬病病毒感染病例的确认,也得益于公众的报告(Rees et al., 2011; Rosatte et al., 2001)。目前安大略省爆发的浣熊狂犬病疫情,是加拿大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浣熊狂犬病疫情,其中超过 96% 的病例是通过强化狂犬病监测(ERS)发现的(Lobo et al., 2018)。尽管采集那些未与人类或家养动物发生暴露接触的表面健康动物样本,可能无法检测出大量阳性结果,但在某些情况下,只要在具有战略重要性的管理区域内确认一例阳性病例,就可能需要启动大规模且高成本的应急处置措施(WHO, 2018)。
近期一项分析强调了采用多维度监测方法的优势:整合来自多个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渠道的数据,不仅能提升在时空范围内对浣熊狂犬病病毒的检测能力,还能清晰显现出各类单一监测方法的优势与不足(Davis, Kirby, et al., 2019)。即便在已宣布消除动物狂犬病的国家,也应维持足够水平的监测工作(WHO, 2013)。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的链接:
权威的大型学术专著《狂犬病(Rabies)》最新版已面世 (https://mp.weixin.qq.com/s/7v3fyBpGaHqHUZbZgPc3fw)2020-06-30
野生食肉动物中的狂犬病防控(1) 2025-10-13
野生食肉动物中的狂犬病防控(2) 2025-10-15
野生食肉动物中的狂犬病防控(3) 2025-10-17
野生食肉动物中的狂犬病防控(4) 2025-10-19
野生食肉动物中的狂犬病防控(5) 2025-10-21
野生食肉动物中的狂犬病防控(6) 2025-10-23
野生食肉动物中的狂犬病防控(7) 2025-10-24
野生食肉动物中的狂犬病防控(8) 2025-10-26
野生食肉动物中的狂犬病防控(9) 2025-10-29
野生食肉动物中的狂犬病防控(10) 2025-10-31
野生食肉动物中的狂犬病防控(11) 2025-11-02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严家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7754-150889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