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狂犬病(12)
Bat rabies(12)
前记:
目前国际上关于狂犬病研究最权威最全面的大型学术专著是《狂犬病的科学基础和管控(RABIES: SCIENTIFIC BASIS OF THE DISEASE AND ITS MANAGEMENT)》,简称《狂犬病(RABIES)》。该书最新版(第4版)已于2020年5月面世。
该书共有22章,其中第7章是《Bat rabies(蝙蝠狂犬病) 》。
现将此章的内容全文翻译成中文供参考。
第7章 蝙蝠狂犬病(12)
Bat rabies(12)
6. 蝙蝠中狂犬病毒属的实验研究(续)
(Experimental studies with lyssaviruses in bats)
6.2 旧大陆的蝙蝠狂犬病病毒属研究
( Old World lyssavirus studies in bats)
6.2.1 欧洲蝙蝠狂犬病病毒1型
(European bat-1 lyssavirus,EBLV-1)
1997 年,荷兰某动物园报告发现 1 只感染欧洲蝙蝠狂犬病病毒 1 型(EBLV-1)的埃及果蝠( Egyptian flying fox),这一发现促使研究人员进一步调查埃及果蝠对该病毒的易感性与传播性。通过颅内(IC)接种实验,用从埃及果蝠体内分离出的 EBLV-1 毒株对埃及果蝠进行接种后,63% 的埃及果蝠感染了EBLV-1(Van der Poel et al., 2000)。有趣的是,当使用从普通棕蝠(E. serotinus)体内分离出的 EBLV-1 接种物时,观察到的死亡率显著更低(13%;n¼2),这一现象可能提示病毒存在宿主适应性。
用 EBLV-1 对大棕蝠(big brown bat)进行颅内(IC)接种时,死亡率为 67%(Franka et al., 2008);而采用相同接种途径对普通棕蝠( serotine bats)接种时,死亡率达 100%(Freuling et al., 2009)。尽管颅内接种后不同的死亡率可能与物种屏障有关,但在本研究中,通过肌内(IM)接种后,大棕蝠的死亡率(44%)反而高于普通棕蝠(14%)(Franka et al., 2008;Freuling et al., 2009)。值得注意的是,普通棕蝠在暴露于 EBLV-1 后均未发生血清阳转;而埃及果蝠和大棕蝠中的部分个体在接受颅内(IC)、肌内(IM)和皮下(SC)接种后,均出现了血清阳转。此外,普通棕蝠接种后唾液中未检测到病毒,但大棕蝠在出现临床症状前 2 天,唾液中可检测到病毒。血清阳转与唾液排毒现象提示,EBLV-1 在异源宿主中可能具有更强的致病性;但这也可能表明,在同源宿主中病毒可被清除或宿主对病毒产生耐受。
6.2.2. 欧洲蝙蝠狂犬病病毒2型
(European bat-2 lyssavirus,EBLV-2)
与 EBLV-1 的研究不同,用EBLV-2对所有道氏蝙蝠(Daubenton’s bat)进行颅内(IC)接种后,所有蝙蝠均出现了临床症状(Johnson et al., 2008)。尽管通过肌内(IM)或鼻内(IN)接种的蝙蝠均未患狂犬病,但 14%(n=1)经皮下(SC)接种的蝙蝠死亡。有趣的是,与EBLV-1 在普通棕蝠中的研究结果相似,本实验中所有蝙蝠均未发生血清阳转。不过,经皮下( SC)接种的蝙蝠在出现临床症状前2天,唾液中可检测到病毒排毒(Johnson et al., 2008)。
针对道氏蝙蝠的 EBLV-2 致病机制研究表明,颅内( IC)接种会导致疾病快速发展。尽管通过肌内(IM)、鼻内(IN)等外周途径接种未导致受感染动物死亡或血清阳转,但7只经皮下接种的蝙蝠中有1只发病。在这只病死蝙蝠的口腔中检测到了病毒 RNA,这提示咬伤或同种梳毛行为可能是病毒最有效的传播途径,但这一假设仍需更多证据证实(Johnson et al., 2008)。抓伤或咬伤或许可以解释两名曾接触过道氏蝙蝠的蝙蝠生物学家为何会暴露于病毒并发生致命感染(Fooks, Brookes, Johnson, McElhinney, & Hutson, 2003)。
然而,在多项体内研究中,尚未有感染病毒的蝙蝠咬伤其他蝙蝠并导致后者发病的报告。不过,许多圈养动物饲养设施的环境条件很可能无法充分模拟或促进所研究蝙蝠物种的自然社会行为,这可能是相关现象未被观察到的原因之一(Abbott et al., 2020;Gilbert et al., 2020)。低传播率的感染潜力可能对这些病毒而言是一种优势:若传播率过高,疾病发作会导致个体死亡,反而降低病毒进一步传播的可能性。实验感染蝙蝠体内EBLV-2 的扩散模式与已报道的蝙蝠感染狂犬病毒(RABV)的扩散模式一致,且病毒对神经系统的侵袭会激活相同的先天免疫反应(Johnson et al., 2006),这两点均提示二者可能具有相似的病理机制。但与其他旧大陆狂犬病病毒属病毒一样,EBLV-2 存在明显的宿主限制性及特定的流行病学特征,这表明其与狂犬病毒(RABV)存在本质差异,不过这种差异究竟源于病毒学因素还是生态学因素,目前仍未明确(Vos et al., 2007)。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的链接:
权威的大型学术专著《狂犬病(Rabies)》最新版已面世 (https://mp.weixin.qq.com/s/7v3fyBpGaHqHUZbZgPc3fw)
应科学评估蝙蝠狂犬病在中国的危害程度和风险等级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版》存在的一个问题 (2023-10-06)
蝙蝠狂犬病(1) 2025-09-02
蝙蝠狂犬病(2) 2025-09-03
蝙蝠狂犬病(3) 2025-09-05
蝙蝠狂犬病(4) 2025-09-07
蝙蝠狂犬病(5) 2025-09-09
蝙蝠狂犬病(6) 2025-09-10
蝙蝠狂犬病(7) 2025-09-12
蝙蝠狂犬病(8) 2025-09-15
蝙蝠狂犬病(9) 2025-09-17
蝙蝠狂犬病(10) 2025-09-19
蝙蝠狂犬病(11) 2025-09-21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严家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7754-150324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