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闻
导言:认知能力层次模型
2025-8-8 22:06
阅读:661
头脑认识能力的重要性

我们普遍承认:一个人头脑的“认知能力”,决定了这个人在人生旅途上,能看多远、走多远。

哲学对此早有洞见,从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起,哲学就从形而上学转向了对“认识”本身的探究:康德的“哥白尼革命”重新界定了认识与世界的关系,洛克的白板说、休谟的怀疑论等,则触及了知识的来源与局限。科学同样如此,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等的交叉融合催生了认知科学,进而产出了信息加工模型(赫伯特·西蒙)、双加工理论(卡尼曼)、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等等*。这些哲学和科学的成就,不仅塑造了“认识能力”的学术版图,也奠定了我们理解人类思维边界的基础。

然而,绝大数人们对“认知能力”的理解,往往停留在生活化和感性化的层面。就像日常语言环境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表述和讨论:“认知决定了人生上限”、“认知水平低的人有什么表现”、“认知觉醒经典语录”、“思维能力弱怎么提升”。这些讨论看似热闹,却多半是心理鸡汤与经验片段的混合,缺乏系统的哲学与科学基础。讨论者就像困在柏拉图洞穴中的囚徒,七嘴八舌地描述投射在墙上的影子,却少有人知道如何走出去,看一眼真实的火光与世界。

综上,我们应该能够初步共识:头脑认识能力很重要,但是对于包括学术界在内的绝大数人来说,认识和修炼这种能力太难了...

*注:这里实际上只提到了非常非常少的一部分形而上学层次和诺奖级成果,要知道,它们在学科领域落地之后,还衍生出形形色色的领域学说,就拿我那个狭小的情报学领域,也产生了“最小省力原则”“信息链”。前者的哲学的哲学基础是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的“思维经济原则”;后者则建立在赫伯特·西蒙和皮亚杰的智慧基础上。

提升认识能力,自学很难

关于人类的认识问题,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哲学和科学成果,就像散落在“世界三”知识汪洋中的珍宝---它们并非触手可及,寻找它们的过程更像奥德修斯穿越危机四伏的海洋,途中必然遭遇吕斐摩斯的陷阱、塞壬的歌声、卡律布狄斯的漩涡---我用它们隐喻认识活动中的障碍、诱惑与认知黑洞**,这些困难很容易让学习者,在认知提升的冒险中铩羽而归。

比起盲目航行,我们更需要的是理查德·罗蒂的那样的“现成材料的灵巧混合者和熟练制作者”:能在不同哲学流派之间,在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在论证和修辞之间,将人类关于“认知”的分散成果交织起来,混合编织一张理论的大网,让学习者得以有序、有效地提升认识能力

然而,在当下学术越来越专门化、甚至内卷化的环境中,这类跨领域的课题,在象牙塔内是拿不到项目的。但这恰恰是我非常感兴趣并承担的任务---我的支持者都清楚:恢复形而上学的学术地位、复兴钱学森思维科学、充实学术创造有关理论是我在博士论文中明确提出的未来工作,而我硕博研究正好研究“方法”一般性问题,看的最多的是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哲学...既然如此,就让我试一下吧

**注:按图情的视角来解释:信息偶遇和信息超载,易导致人的注意力分散和目标漂移,而那些尚处争议中的前沿见解与相互冲突的学说,往往会让学习者陷入怀疑论甚至认知失调。

认识能力层次模型

在我的构想中,首先应提出的成果就是“认识能力层次模型”---它用L0-L10共11层级,勾画出人类认识能力的谱系。

在人类认识能力问题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就像地图与探险。探险家行走在人类思维和认识的边界,最重要的工作,是为人类认知的莽荒地带绘制草图。请记得,这是草图,随着人们对“认知”看法的改变,认知本身也在不断演化。正如地图引导旅行,后来的旅行者也会不断订正地图***。认识能力层次模型,就是这张草图的第一部分。

它的重要性,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第一,教学用具。教学中,我与学生需要一套约定俗称的语言标签,以便快速、精准地描述社会现象与个体的认知状态,正如语言学或分析哲学的观点,语言的意义依赖于使用者的共同背景假设(奎因),要形成真正的理解,达成思维训练的目标,我和学生必须共享同一套语言框架,确保对话在相同的框架内进行(戴维森)。

第二,元认知工具。这个模型不仅可以检查自己的思维水平,明确自身的认知位置,也可以用于评估他人的思维模式。这里有两个理由,其一,还有比德尔菲神庙上的铭文”认识你自己“,更重要的事情嘛?智慧需要一定程度上的自我认知,这不仅是哲学的几千年使用的抽象原理,也是根植于民间心理学概念中的直觉。其二,我们要永远记得实用主义的情报观:切斯特顿提醒我们”与敌人作战,考虑敌人的数量固然重要,但考虑他们的思想却更加重要“。两者联合起来,恰好构成了孙子所言的”知己知彼“。

第三,学派标志物。我希望开辟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情报学流派,因此必须有书本上没有的独特内容。这种想法和费孝通先生很相似:敢于在讲台上把自己知道不成熟的想法,和盘托出在青年人面前,那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教育方法(杜威,学习即探究)。同时,如此操作,课堂便是一个探究的共同体,你们不仅能够包容我可能的错误,也能与我一同进入认知探险,况且我相信罗蒂:“真”不是发现出来的客观物,而是对话与共同实践中不断生成的共识。

***注:动态调整,来自知识的社会建构观

认识能力层次模型的实质

需要承认,这种带着“统一科学”色彩的构想,在逻辑实证主义衰败之后,听起来或许有些理想化,甚至有点可笑。但话说回来,有总比没的好(开玩笑)。回归正题,认知能力层次模型以L0-L11初步勾画人类的认识层次,其实质是一个:①以实用为目的,②基于经验归纳的,③线性的,④知识组织成果。

①实用为目的。前文已交代了我设计它的动机:它不是单纯的理论解释,而是一个可直接用于教育、训练与评价的工具。这意味着它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因此,它的设计逻辑更像工程制图,而非哲学沉思录。

②基于经验归纳。自休谟起,我们就知道经验归纳就不可靠。实际上,我在这里承认它的可错性,并不是图将其封闭化。归纳无法脱离文化语境与语言框架---在中文语境中形成的分类,若换到另一种文化环境,可能会完全不同。这是一种情境化的知识框架,而非普适的形而上体系。

③线性化结构。我博士论文已经指出,有一种类型的“创造”,实际上就是“非线性知识组织技术”****。需要明确的是,这是教学用品,它和文学电影等文化产品不一样,后者可以运用非线性呈现技术,但教学用品必须逻辑地呈现出来,允许学生有条理地吸纳内容。线性化不仅方便教学,它也暗含了思维训练理想的进阶路径---假定从L0到L11是“更高级、更完善”的方向,我们认知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按照进阶路径逐步前进的。当然,线性也暗示了人类认识能力像连续光谱那样,认识能力可以分级量化,并且不同层级之间存在质的差异(当然我提出了补丁)

④知识组织成果。图情语境中,“知识组织”指的是通过选择、整理、序化和系统化知识内容,进而挖掘知识关联的过程或结构,揭示其中隐形知识,帮助人们形成新认识。这一模型正是这种组织工作的产物,只是它的对象是“人类的认识能力”本身,而非书架上的文献条目。

****注:顿悟的建构理论、创造的组块破解理论

认识能力层次模型的理论结构

在科学哲学领域,关于"科学理论结构"的问题,自语法观后期(费耶阿本德)到当代的语用观(夏佩尔、劳丹),该问题逐渐被解构了,正如拉图尔和费耶阿本德的观点:“科学进入生活世界、方法怎么都行””。

然而,我的观念中,科学理论和方法毕竟不是一般的纯粹文化现象。发明理论,最好还是要有一点结构性约束,否则就容易陷入相对主义当中。出于这一考虑,我在建构理论时遵循的是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防范论,包括:“硬核―保护带―正面启发法―负面启发法”。拉卡托斯和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在中国学术界有很好的名声。作为理论构建的方法论指导,中国学者用它来分析中国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解析领导人科技重要论述的内容与结构、观察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视角、解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内容结构,等等。

在此框架下,我的整体理论可能暂时称为“认识装置论”,认识装置论的“硬核”已有了,但正如人类的认识与语言发展并非完全同步,它仍需通过实践进一步表述与完善。

认识能力层次模型,与另外两部分共同构成了保护带。其一是“观念插件的集合学说”,我将这个概念取代了传统语境中的“三观”,强调人的认识装置由可升级的“观念插件”构成。其二是”观念之网“,很显然,借鉴于奎因,但更关注”观念插件“在头脑中的混合作用,以及它们与行动之间的关系。

三者联合构成的保护带,是补充硬核的附加假说的总体。它们是说明经验现象的理论内容,同时,也是可反驳的变体。按照拉卡托斯的观点,它们在提高研究纲领的预见与观察和实验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的尝试中,保护带中的附加假说将被不断更改和完善,保护硬核免遭否证的作用。

接下来的工作计划

围绕“认知能力层次模型”的正是推出,我的后续工作将分为五个方向,并相互穿插推进:

第一,分层详解和多版本理论简介。首要任务是提供多个不同版本的理论简介,对L0-L11各个层次进行详尽阐释,尽量说清楚:每一层次的认识能力是怎样的,哲学和科学的依据是什么,以及如何映射到我们的生活世界当中的。

第二,模型补丁与教学说明。① 多层次并存的认知模式–情境依赖性:同一人在不同情境中可能表现出不同层次的认知模式。② 认知弹性:认知水平并非固定,可随训练、经验、状态而波动。③ 可教–不可教原则:区分哪些认知层次可以通过教育提升,哪些则受制于先天或长时稳定因素。

第三,理论解释力验证工作。拉卡托斯之后,科学哲学用“进步”和"退步“来度量一个理论,进步等同于科学的,退化等同于伪科学的。比尔·牛顿-史密斯列出了八项”成为好理论的特征“,亚历山大·伯德又补充了两条。我认为最为基础的两项,就是观察的嵌套性。简单来说,我提出的理论应具有和它的前去理论相同的观察结果,换句话:这个理论与潜在竞争理论相比,必须提供证明超余内容的证据,那么,我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用认知能力层次模型来解释日常生活中,人们关注的社会事象。

第四,理论阐释,包括了理论的哲学基础等,当然,这是专业讨论内容,应当是面向支持者们(充电)的。

第五,信息公开与学术透明。在当前互联网生态下,既然选择公开教学,就要有学术透明的准备。我将主动公开个人学位论文的下载信息及相关研究资料,让有兴趣的朋友(充电)能够优先深入了解理论的背景与来龙去脉。

鸣谢

我要向以下朋友致以诚挚的感谢,正是因为你们的支持,我才能在这个严峻的时代从事私人研究:

@蚯蚓如光似玉 @周摩罗 @7576554 @莲蓉宝要坚强 @solitaryfish余 @今夜通宵杀敌-- @这个叁君有大病 @悚负白勺耳又口尼禾尔 @破开年岁 @惊蛰万物苏 @普通地下城玩家 @溺渡社 @白玉京001 @尘纱一 @叫个外卖 @-总在幻想- @綠豆沙酱 @电鸡闯遍天下 @AAA摸鱼大师杳彩 @淮竹-借俗 @诸神的封印

说实话,这样的模式,兼具古典启蒙时代的公共气质和后现代的知识观,像是在用18世纪的模式,21世纪的工具,去做一个属于后现代世界的“民间启蒙”项目。

谢谢你们的支持!

李博闻

2025.08.08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博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75429-149700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