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闻
批判性思维,四大块教学内容(1.1.2) 请专家提供宝贵意见
2025-5-9 11:07
阅读:219

感谢对批判性思维教育有兴趣专家老师,提供宝贵建议。短文系李博闻版《批判性思维教与学》1.1.2章节的PPT和讲课草稿,一一对应如下,封面封底略,教学目的在最后。

上节课,我们谈到了:“批判性思维”这个词的定义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用法,或者说,我们的批判性思维教育能够对孩子产生怎么样的学习效果?也就是我们怎么教授批判性思维。当然,这是古典实用主义“重视实践”的根本观点,那么,今天的主题正是通过批判性思维概念的变迁,把握其内涵,或者说,四大块教学内容。

首先,我们用一个趣味问题来开始今天的讨论:

动画片《名侦探柯南》从开播至今,已经有30年了,到今天已经有1218集了,我想各位听众或多或少都看过几集,各位老师家长的孩子可能看的更多一些,那么:首先,请回想一下《名侦探柯南》的故事情节,其次,进行《名侦探柯南》的叙事模式分析,对1200多集重复出现的结构、策略或逻辑的系统性考察,通俗一点,就是《名侦探柯南》叙事的标准套路是什么?如果没有看过,那么就回想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系列,任何侦探的小说、电影、电视剧作品,都可以。最后,我们重点考虑,主角人物与龙套角色的行事差异。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是在我的课堂上第一次接触批判性思维教学法。那么,根据2022年的一项研究,题名为《何种教学方法对我国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最有效?来自网状元分析的证据》的会议论文,它对 2009 年到 2021 年之间的原始研究进行了元分析,涉及独立样本 18 个, 被试 1627 人,元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差异最显著的就是探究式教学,也就是我正在使用的方法。种设置问题情境的,以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思想源头,就是杜威的“教中学”。

(//视频教学,需停顿)

让我们来探究一番:柯南和路人,显然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事风格。路人表现更多的是一种“人的自然状态”。注意:这里是我第一次提出“人的自然状态”,也是我的原创理论,未来会非常详细的传授。

自然状态的路人,在案件发生后,在现场集合时,他们无法冷静下来,止不住的喧嚣,随后更是,要么凭借感觉进行怀疑和指控,要么自证,甚至逃避撇清干系,要么请慌失措想着逃避和躲藏,总的来说,自然状态的路人,倾向趋利避害的行事。相较之下,柯南观察、聆听、询问、寻证和实验并给出论证。

通过对《名侦探柯南》的叙事模式分析,实际上,你自己,就可以提炼出思维的逻辑步骤。

我们来看看杜威的定义。柯南通过观察和聆听感受问题,通过询问明确“定位和定义”,在想到可能的答案之后,进行寻证和实验,完善推理,最后确立信念,集合众人进行论证。

生活世界中,一些特定职业高度依赖批判性思维素养,比如医学、数学,或者西方的侦探、律师、情报分析者。他们所训练的“领域思维”皆是批判性思维的升级版本。比如:我是图书情报领域的,情报的英文就是“智慧。情报思维,杨建林老师指出批判性思维只占情报思维内涵的五分之一,恰好,杨老师是我博士论文预答辩主席。

这两本,就是西方分别以侦探、律师为视角的儿童批判性思维教学书。

如果具有一定的修辞学才能,甚至能够给出一种自己的“批判性思维”的定义,这也是为什么说“定义并不重要”,比如:你完全可以提出

“批判性思维是积极地、熟练地、灵巧地应用、分析、综合或评估由观察、实验、推理所获得的信息,并用其指导信念和行动。

这可是理查德保罗的定义。他是“批判性思维国家高层理事会”主席、“批判性思维中心”研究主任。所以,定义并不重要。记住实用主义的观点,我们通过柯南的行动,大致掌握了“何为批判性思维”。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在杜威看来:只要学生将这些认识与实际活动联系起来,那认识新事物的过程就会变得简单容易。利用我们熟悉的柯南,探究其中问题,确实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批判性思维。

柯南和路人展现了两种头脑运作方法。

事实上,思考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像柯南那样思考需要消耗大量能量,这可能是柯南脑袋很大的主要原因。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2023年的一篇科学论文指出,占体重1.9%的大脑,它的静息能量消耗占比高达20-25%,而像柯南那样高速运作时,ESPN,一家美国专业体育媒体,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精英国际象棋选手,压力巨大下的对决中,一天消耗6000卡路里。而普通人一般消耗260卡路里。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大脑的能量来源单一,只消耗葡萄糖,所以思考并不能帮助我们减肥。

总的来说,思维和健身一样,真的很累人。头脑不爱思维,就像身体不爱运动,这是天性。

但是,老天爷,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我们有时候需要在十分有限而宝贵的实践内同时加工众多信息,并且快速做出决策!特别是我们人类的祖先,时时刻刻都在面临生存竞争。

为避免过度消耗能量,人类已经在数千年年的时间里发展出一系列固有的、现成的做决策的方法(,同时,每个人也会建立一些特定规则来快速解决问题,自动化的方法。

健全的人脑都装备了两种思维模式,或者说,人类天生具有认知双通道,而且我们天天都在使用,但我们并没有意识它们!

我们目前的讨论,是对我们认识能力的认识,这就是元认知,这类知识属认识论哲学范畴。恰恰,这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关键所在,我们稍后聊。

继续,我们大致了解人类对认知双通道的认识过程,主要成果包括了:

首先是1929年的弗洛伊德,他首先在哲学和心理学的交界处,区分了有意识无意识

其次是1977年的心理学家施耐德和谢夫林,提出了双通道理论,我们的思维活动,只有一部分受控制加工,还有一部分则是自动化加工。

第三位,是心理学和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通过《思考,快与慢》系统揭示思维特征,将人脑的认知双通道分别命名为system1和system2,指出人类经济活动中的有限理性,颠覆了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算起,近200年的古典经济学“理性人”假说,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system1,system2几乎等价于双通道的经济学应用版。

(重要的判断的时候,system1负责对刺激做出肯定的一否定的、赞成的一避免的快速反应。系统l的快速的、联想性输出常常对指导有效行动是充分的,但system1的输出需要补充或校正。system2做出深思熟虑的、基于规则的、连续的判断,是更为反省的、逻辑的。它适用于有重要性的判断,负责高于系统l的东西,比如发现原来的自动评价的一个错误,或者发现system1的输出看起来对有效指导人们执行手头的任务并不充分。

需要补充的是,非理性研究的主流化,并不意味着理性人假说完全消失。学术研究当中,它依然是许多经济学模型的简化假设,如博弈论、宏观经济模型。)

第四位,是当代的理查德保罗,在他看来,路人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低级思维,特征是:无反思、低级技能水平或思维混杂、经常依赖直觉、很大程度上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欺骗。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3件事情

第一,柯南中的路人角色,展现的是人的自然状态。面对生命危险的时候,我们的头脑承受不了巨大的压力和信息差带来的焦虑,我们倾向选择启动”趋利避害“按钮。因此,路人侧重快思考的方式,或者,低级思维,不得不凭借感觉进行怀疑和指控(固执和偏见),自证清白,甚至逃避躲藏。这种情况下,很容易看不到解决问题的新可能,或是无法避免掉入意想不到的陷阱。路人很难保持把握自己的命运。相对应的:柯南主动进行思维,头脑进行受控制加工,更像进入了子弹时间(Bullet time),

第二,我们来看看杜威在1910年的观点,教育工作不仅要将人们一些自然的倾向转变成训练有素的思维习惯,而且还要教育人们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改变已经形成的错误思维习惯。

杜威显然认识到了认知双通道!!!甚至他都提出了要克服路人思维,并且把它作为自己的核心教育理念之一!!!如果真的要追求哲学,那么甚至要到笛卡尔,康德,哲学认识论的转向!

第三,这里又提供了一种创造基本法,哲学,你们看!从哲学的观念,一步一步,发展到科学的理论,到社会科学的理论,到生活实践的指南。

哦,对了,各位同学,还记得上节课的创造基本法嘛?

不用担心,我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必须包括我的创造理论,我的原创内容,以后会谈的。

这里非常简要的介绍一下约翰杜威。他不仅是古典实用主义集大成者,三巨头之一。他也是现代教育学之父,陶行知就是他的博士生,尽管没有毕业就回国了,我想中国所有的师范生可能都学会陶行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杜威。例如:杜威的教育的无目的论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陶行知的则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在杜威看来啊,学校就是老师训练学生思维的场所,杜威在100多年前就强烈另一种,由记忆与重复和测试构成的应试教育。例如,在他的书里:

P157教育的目标不是毁掉思考的能力,跳过障碍,调整途径和目标。

P57 纯粹的模拟仿造,步步指点,机械联系,都可以很快的出结果,而对学生的思维力却会造成完全负面的影响。

实际上,“良好思维”(Good thinking)已经是西方共识的教育公开目标,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并能够独立思考。

同济大学陈君华,他的批判性思维课程,主题词就是“更好地思考、思考的更好”。

那么,我们接着柯南问题,继续提问:从柯南剧情,我们能获得什么教育启发?我们如何培养孩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呢?具体来说,教学内容有哪些?

我想,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教授思维技巧,没错。像柯南那样的思维技巧。

实际上,在批判性思维运动的第一次浪潮中(1970-1982)盛行纯粹以技能为中心的思维教学方法。

这些技术包括:识别论证结构、甄别和评估信息、揭示其隐含前提、分析、理解和运用推理、归纳和演绎逻辑、审查其推断过程。再细粒度的清单,可以说:比较、揭示、观察、总结和分类;提出假设;做出决策;批判和评估;涉及调查;识别假设;编码、手机和组织数据或信息等等。再细细粒度,比如这本书完全可以看作逻辑教科书。在演绎推理章节,包括了条件句、条件句形式的谬误、其他形式句子论证、联结词的符号化等等。

然而,这里需要反思的是:

纯技能教学真的有用吗?名侦探柯南剧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警察,他们都接受过技能训练,然后他们就和福尔摩斯里的伦敦警察厅一样,经常表现出“完全的束手无策”。同样,柯南剧中许许多多的路人并非真的“白丁”,很多路人都有辉煌的职业生涯,比如科学家、政治家、大企业家,这些思考者在他们的领域,必然有着非凡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然而,但却不会运⽤它。

这里就存在学习迁移的问题,在一处习得的批判性思维技能,能否在新的场景中发挥作用。比如:语文课程培育的能力,能否在数学课程中使用。学习中培育的能力,能否在生活中使用,等等。

迁移问题,有很多同义词表达,比如学术上的移植、计算机的泛化、教育学的通识和博雅,等等。

这是批判性思维教育的重点难题,我会在未来专题讨论。

拥有能力并不保证你会好好思考。我们当然希望学生/孩子积极主动的运用批判性思维技能。就像《柯南》中,遇到案件,柯南总是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值得一提的是,很多配角人物同样竭尽所能协助侦破过案件,他们都表现出了积极的一面。学术界将积极性称之为“倾向”或者心理特质。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恩尼斯,一位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理论家,明确澄清批判性思维概念涵盖倾向。

在杜威那里,趋向(tendencies)、习惯(habits)、特质(traits)和态度(attitudes)可以与倾向(dispositions)进行同义词替换。

杜威很清楚:仅仅知道这些方法是不够,必须有使用它们的愿望和意志,所以,杜威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一种习惯,即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而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为了培养它们提供条件。这些习惯的形成的就是心智的训练。所以,他特别反对只灌输知识。

就像大人如果缺少强烈动机,很难养成自律的健身习惯,我们的头脑同样不喜欢进入system2。老师和家长都很清楚,思维习惯的形成,难点就在:如果评估目的很明显,那么,学生/孩子往往会假装出该倾向的样子,而实际上并没有该倾向。如果养成思维的习惯,事实上,就完成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转变”

“倾向”或者“意向性”,是一个很复杂的哲学术语。分析哲学希望构建一种经验主义语言,但是很难,我们随后也会专题讨论

在《柯南》,除了技能和倾向,柯南同时展现出了一种思考思考的能力,或者说,跳出思维,“对思考本身进行思考”的能力,这就是元认识能力。在故事中,柯南会对自己的推理过程进行监控,同时对他人的认知进行分析和把握。在伪装的时候,柯南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自我调控,以防真实身份的暴露,同时,同时反思完成学习与成长。

在2000年左右,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是通过元认知来促进的,甚至是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比如Sharon Bailin指出,CT实践本质上是认识论的,涉及对知识主张的评估。

什么是元认识,或者说,认识论,我们现在就在讨论对认识的认识。对,它的最简定义就是“思考思考”。

需要指出的是,监控的同义词也是评价,这是布鲁姆认为大脑的这种功能是人类理智的最高级活动之一。不要忘记,我是图情的,而图书情报从事的一项工作就是评价。

这里能看到我检索的结果。由学术数据库可知,批判性思维框架下的元认识教学实践,刚刚展开。

永远记住!任何任何知识,都有其哲学的源头,必有其哲学的源头。

批判性思维最早想法来自哲学界。包括古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现代的罗伯特·恩尼斯、马修·李普曼和理查德·保罗。哲学家通常强调强调理想环境下理想批判性思维者的理想能力体现。

实际上,这些鼎鼎大名的思想家,早就描绘过既有批判性思维技能又有批判性思维倾向的批判性思维者的肖像。他们倾向从伦理学价值规范的角度来讨论批判性思维。

比如这个版本,是我认为最详尽的,理查德·保罗开的道德处方,如果我们仔细回想,柯南完全符合上述所有价值规范。

需要强调的是:伦理是价值规范,传授道德律令的事实规范不足以培养的。如果提供事实规范有效,呼吁大家不要说谎,大家就不说谎,这是荒唐的。所以,任何发布伦理的事实规范,在实用主义看来,都是荒唐的。

和上一期一样,我们一边实践批判性思维,一边讨论批判性思维内涵,我们初步建立了以下观念:

第一层,认识双通道,还记得柯南和路人的行动差异嘛,记住,今天我预告了人的自然状态,我的原创理论,是李博闻版批判性思维教与学的重要部分。

我们今天了解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即,理论上,教学的几个模块:技术、倾向、元认识、伦理。实际上,它们恰好可以用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组织起来。技能是基础,倾向是动力,元认识是基础的形式,伦理是目的。

第二层,我们初步接触了杜威的探究式教学,因为我是元教育,为老师和家长提供知识,所以展示的很简单。其次,我们以批判性思维这个词为例,切切实实观察到“概念”的永恒发展,还记得嘛,早期的技能定义,后来的技能+倾向定义,再后来的元认识定义,还有最早的伦理定义。

第三层,我几乎每一页都提到了杜威。我的教学理念以后会提及,正是回到杜威。此外,我们从知识流动的角度看到了,哲学真厉害!预告了我的创造理论。

-----------

教学目的:利用11页PPT,同时完成以下任务

1)掌握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2)初步认识批判性思维的教学难点

3)了解批判性思维的认识发展史;

4)介入元认识,理解何为元认识/认识论

5)重温,我们看待“概念”的观念

6)重温,我们看待“哲学”的观念(哲学有用论)

7)重温,我们看待“定义”的观念

8)初步接触教学技术“探究式教学”

9)为下一节提出“回到杜威”教学策略做准备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博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75429-148504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