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闻
图情人的书评:《管理研究方法论(第3版)》
2025-4-4 20:56
阅读:555

个人探究“方法”一般性问题,认为学术界的“方法论”至少可分七种类型,该书对应“学科方法论”。学科方法论特征是:阐释那些对于学科本质建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方法观点。目的是:为学术共同体成员提供方法一般性问题的系统理解,勾画学术研究基本的逻辑、原则、规范和程序。作用是:学科方法论发挥稳固学科领域本体的学术功能和普遍指导的育才作用。所以,它既不是方法百科书,读者也找不到流行方法,但不妨碍其知识半衰期会很长(文献老化律)。

学术文献及其评价是图情研究的范畴,图情视角看来,我认为该书已达学科方法论专著中的最高水平。理由有四:①谈及所有科学最关心问题:创造、创造方法。②谈及学科自身最致命危害:(唯)科学主义。③区分了价值规范、事实规范。④作品显露作者独特情感、思想、价值观、经历和气质。综上,本书可视作学科方法论专著中的典范。

-

以下,首先阐述“教科书内在悖论”,再从上述四点展开评论:

教科书内在悖论

科学哲学视角中:一方面,教科书是培养学科继承人的工具,侧重勾画业已成形的学科范式,并通过范例学习来引导新生代。为了避免频繁修改和动摇范式的权威,教科书倾向提供确定的事实和规范化理论,回避提及未解决的问题或范式的潜在缺陷,更会不可避免地隐瞒科学革命的存在,并用"单一叙事"掩盖科学发展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教科书是指导大规模知识生产的教义书,然而常规科学阶段的目的就是发现并积累反常现象,为科学革命积累反常案例,或者说,教科书存在目的就是在未来某天否定自身,正如“否定的辩证法”。两方面是矛盾的。

从现代逻辑的观念看,教科书内在悖论的实质是自指悖论(self-referential paradox):教科书传授固定下来的“方法”,那么,教科书是否传授旨在推翻固定方法的“方法”呢?

-

①创造、创造的方法

如何处理教科书悖论,非常考验教科书作者。《管理研究方法论(第三版)》作者李怀祖老先生,出色完成了这项工作。《管理研究方法论》总领的绪论章节(P9-12,P31-34),通过论述“思辨方法/思辨研究”为科学革命埋下种子,为学科继承者们奠定了如何看待思辨研究/思辨方法的根本基调。作者清晰论述了思辨方法/思辨研究的学术地位(不可替代,与科学研究相抗衡,互为补充)、作用(新知识探索,拓展知识界限)、难点(无法清晰表达思考的过程和步骤)、基础(仰仗思辨方法)以及与科学方法的关系(转化关系。一旦思辨过程能用科学方法表达清楚,思辨就转化为科学)。

有必要补充的是:0到1的创造(原始创新)和创新是两回事。科学方法永远不会导致创造,这是因为:完备的科学理论需要具有连接研究对象及其可公共观察经验现象的通道,这个通道就是方法 ,简言之,方法是理论的组成部分(科学哲学SST问题)。一旦使用教科书指示的科学方法,实际上,就默认接受了其身后的科学理论,在科学理论预设视界中进行常规科学工作。常规科学的意义,仅是积累反常现象,直到出现无法忍受理论与实践不一致的天才人物,利用思辨研究酝酿范式重塑。

-

②管理科学的(唯)科学主义

个人认为:在与人有关的学科谱系中,我国的“管理科学”很有可能最早遭遇人们的系统性反思和抛弃。《管理研究方法论(第三版)》实际上也委婉将我国管理科学在“用”上的致命风险提示出来,书中指出(P17):“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科学化”等口号的提出都有针对性和时代背景...但从学术研究角度来说,要看清它的适用性,随意延伸便会出现谬误。同时,书中通过引用其他学者观点(P31),指出:虽然中国没有出大科学家,但却盛行科学主义,20世纪以来形成了浓厚的科学主义传统,几乎所有搞自然科学的人都在试图把中国的社会进程当成洲际导弹、人造卫星来涉及和控制,醉心于社会工程。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安分,不安于自己的本分,总想将他们熟悉的科学方法推广应用到整个社会领域,动辄设计出一次性改造整个社会的方案,总以为世人皆醉,唯我独醒。

-

③事实规范和价值规范

整个学术界对“规范”有两层理解,其一是事实规范,其二是价值规范。库恩意义上的事实规范,指学科共同体所认可的一套解释系统。后者则由休谟问题引起,指反思“规范的存在方式、性质、合理性、规范体系的逻辑构成及其效力”。两种理解分别落实于事实和价值、分别遵循真理符合论 和真理实用论 、分别指向实然和应然,守成与创新可以分别概括它们对方法行为的导向。虽然学术规范问题是近20多年来中国学术界讨论时间较久、内容涉及较深、影响面较大的论题,但人们将事实规范置于规范研究的中心地位。

事实规范是向经验讨药方---将有权威来源的、历史流传久的、出现频率高的、实用效果好的看作“应当的”,显然,这是没有依据的。而汇总方法的事实规范,更是没有意义的:科学知识具有社会建构性和文化依赖性,“方法”的实在性是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中被塑造和解释的,有关方法的话语恰恰是处于问题中心位置的研究者们不断建构出来的。简言之:事实规范,明年,可能就过期了。

本书很好处理了方法规范研究的难题,它实际上讨论的是研究的方法:研究设计的方法、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论文写作的方法。而不是某些具体的研究方法。

-

④生命形式的显露

艺术与审美哲学认为:工艺品和艺术品的一个显著差异在于,艺术品蕴含了创作者独特的生命形式,承载着个人的文化背景和记忆。由于艺术品呈现并非单向,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解读,我个人途径是考察那些主线内容外的“论据”和“示例”。主线内容外,指它们不影响整体,是可选择内容,可替换内容。然而,这些内容的选择使用,恰恰反应了作者独特的情感、思想、价值观、经历和气质,是最个性化的那部分。(文学上,可能叫“个性化叙事”)比如:作者谈及中西论文写作思路和规范差异时,使用了大作家余秋雨的见解,又或者一个示例选择了陈志武教授论文《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相比之下,我个人参编的方法论专著就只能算工艺品:七八个作者一人一章节,为保持写作上的一致性,作者会尽量避免这类个性化内容。

最后,为本书补充两点:

P3-8的求知途径,我认为,能看到实用主义创始人皮尔士的“固定信念”观点。P356,博士最后工作不是答辩,而是学院上会。博士论文外审通过、答辩全票通过,并不意味着学院/学校上会就能通过,因为学院/学校还有自己的“事实规范”。事实上,事实规范不适用于考核创新/创造这类活动,这种“管理科学化”正是管理科学的致命风险。

李博闻

2025.04.04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博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75429-148068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