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有"两小儿辩日",今天有“小儿用AI辩愚公移山”)
B站看到一个视频,如图“CE的世界 AI辩论大赛”。视频中,小孩当着母亲的面组织AI辩论赛,辩论主题是“愚公移山”。小孩分别让ChatGPT和豆包担任辩论双方,同时,安排第三台设备运行另一个ChatGPT进程充当裁判。这样的AI辩论赛网上挺多,我相信看过的朋友都会惊讶:还有什么是AI做不了的呢?答案很简单:非逻辑的,具体来说,真(创造)、善(伦理)、美(艺术)。
大语言模型AI学习的是关于世界的逻辑构造,所以,我猜人类不太可能赢得与AI的逻辑辩论。但是,人类具有大语言模型AI不具备的能力-----非逻辑的。一种非逻辑可以理解为胡说八道,这里我们就不讨论了。我们重点讨论另外一种非逻辑:真,善,美。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指出:语言的界限,就是我的世界的界限,同时,他也为语言不可说的划定了界限,而“真善美”,就是不可说内容。大语言模型AI利用人类语言材料,学习关于世界的逻辑构造。如果语言材料当中没有某种逻辑联系,自然学不到,也生成不了,回应不了。那么,什么是语言中没有的“逻辑联系”呢?
真,指的是在“反思”基础上,进行的0到1创造。
反思是一种内省,就像“两小儿辩日”是一个与孔子有关的事实陈述,但是我们中国人却将它作为寓言故事保存、流传下来。“寓言故事”存有目的,就是作为一种隐喻(metaphor),进而激活人类的反思。在今天,我(李博闻)把“小儿用两AI辩愚公移山”这个事实记录下来,同样也是作为一个反思的出发点,形成这篇短文。这里额外补充的是:科学哲学、认知科学语境中,隐喻(metaphor)是人类理解和构建知识的核心机制,隐喻(反思)的本质是非逻辑映射!!!
如果真的回到AI辩论场景当中,如何基于“反思”,创造性的提出新观点呢?反思与诡辩/胡说八道,最大的区分是:参考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定义,反思就是反射,需要镜子。而诡辩/胡说八道,是操弄语言的游戏,不需要镜子。由于我(李博闻)有一般般的科学哲学背景,科学哲学知识就是我的镜子,那么我在辩论当中,就可以基于科学哲学提出相应新观点。
假如我在正方:愚公移山故事中,最终引发了神迹。那么,从科学知识增长角度讲,只要我们坚持移山,收集经验反常,终将引发范式革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应当坚持移山。
假如我在反方:科学史非常清晰地表明,人类科学的进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方法的演进与创新。我们面对迟迟不得解决的难题,当然要坚决考虑方法创新,所以,我们应当搬家。
善,不是我擅长的领域,但是,你看完视频,你一定会感觉:
这个母亲真棒。她①鼓励孩子动手做实验,②接触最新的AI,③充当观众,让孩子角色扮演小老师,④孩子始终是母亲拍摄的焦点。⑤母亲通过视频上网让孩子出镜,接触社会,接触舆论。这个孩子好幸福,遇到这样的母亲,未来他是呆板做题家的机会很小。如果你也这么想,那么,你就产生了“善”(伦理学考虑)。然而,AI绝不会跳出语言、跳出逻辑。它会根据提示语逻辑的生成,绝不会在跳出提示语的语内范畴,在语外产生另外一个层次的伦理学判断。
美,也不是我擅长的领域。
但是如果你是一位艺术家,通过观看视频、或“愚公移山”题目,或者本文,产生了某种心灵触动,不管是:担忧人类主体性的触动、对视频母子亲情的触动、对愚公移山精神的触动。酝酿后,你形成一种强烈生命情感,一种呼之欲出亟待迸发的东西,随后,你能够超越个体经验又触及普遍性,用独有的方式,把你的生命情感凝结住、保存下来,我猜......这就是艺术,这就是美。
美AI永远做不到。(因为生命情感这种东西,完全不能用语言所刻画,完全不能用逻辑所刻画,是维特根斯坦不可说的区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博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75429-147845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