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闻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vhere

博文

专有名词的传播

已有 304 次阅读 2024-7-30 17:1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专名,或者,专有名词,与普通名词相对应,我们一般认为专名是用来指示那些特定的、独一无二的人或物,比如:鲁迅、陶瓷、欧姆、长江、李白等。

1)在人类最初使用语言的阶段,“专名”是如何出现?

人类最初的生活不是推理,而是感受。在人类最初使用语言的阶段,他们首先为每个物体都赋予一个特殊名词,不考虑种属,因为这些最初的创建者还没有能力对此区分。在他们的头脑中,所有事物都表现为孤立的个体。比如:一颗橡树命名为A,另一颗橡树就命名为B。认识能力越是有限,词汇就越是浩瀚,就像穷举法,一个特殊名词对应一个事物。

因为要将存在的事物分门别类地归属到统一的名称之下,需要了解它们的特性和差别,这就离不开观察和定义,而最早的文字使用者显然不可能具备博物学和形而上学知识。所以,这个阶段,专名还不能称之为专名,虽然它指示独一无二的事物,属于维特根斯坦意义上的“私人语言”范畴。(以上主要来自卢梭《论语言的起源》中的观点)

2)目前,专名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命名理论(Naming Theory)当中,

语言内在论主张“内部决定”,以弗雷格、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为代表。这种观点强调事物内涵决定外延,涵义决定指称。通俗来说:为一个特殊事物赋予专名,前提是其“特殊”(内涵),只有我们清晰把握住它的独特之处(内涵),才能安排与之一一对应的专有名词,否则就没有赋名的必要。

例如:以《一种发射率可矫正的红外热成像全局检测方法》,“发射率可矫正的”、“红外热成像的”、“全局检测的”三个限定摹状词,三者揭示了这个创新方法最主要的内涵,为赋予专名提供了前提,我们完全可以进一步赋予这种方法一个专名,比如“冯强方法”(第一作者姓名)。这种语言内在论主张听起来不无道理,就像空间与坐标,弄清楚坐标,自然方便我们确定其在空间中的方位。

PS:这种科技论文的命名方法,可以称为:限定摹状词命名法,理论来源于罗素

另一种观点是”外部决定“,以克里普克、普特南的历史因果理论为代表。这种观点认为:名称的所指是通过历史因果链条确定下来,是由语境中的专家来完成的。《一种发射率可矫正的红外热成像全局检测方法》是作者临时检索2024年7月刚发表的文章,“冯强方法”也是作者随意草拟的。让我们考虑科学史中的案例吧:

例如”元分析“,“元分析”创造者是数理统计学创立者卡尔·皮尔逊(Karl Pearson),但是在1907年的论文《Report on Certain Enteric Fever Inoculation Statistics》中,皮尔逊完全没有为它命名(实际上,在学术研究中,冯强绝不会直接命名为”冯强方法“,因为摹状词命名法允许读者“望文生义”,通过标题就能够大概把握创新成果主要内涵,此外,直接命名冯强方法,感觉有那么一点狂妄?)。1955年,医学领域首次用系统综述(Systematic Review)来指称这种方法;1976年Gene Glass命名为元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通过弗兰克·施密特(Frank L.Schmidt)和约翰·亨特(John E.Hunter)合著的《元分析方法(第三版)》,可大致了解:从卡尔·皮尔逊至今,元分析保持不变的只有“整合不同研究的结果”这一条精神原则。包括“元分析的目的”在内,元分析的主要后继贡献者们在他们内部都无法保持统一。简言之:”元分析“之所以叫”元分析“与内涵有关,但联系不紧密,而且是具体领域中的专家,决定了这套行为手段叫”元分析“还是"系统综述"。

3)日常生活,我们是如何传播专名?

我们考虑一系列著名的“民工漫画”:《火影忍者》、《进击的巨人》、《海贼王》、《死亡笔记》等等

这些文化产品都创造了独特的专名,例如:查克拉、巨人之力、恶魔果实、死亡笔记等等。我们可以观察到,领域专家(漫画作者)生怕读者不够理解这些专名而影响传播效果,所以,随着剧情展开,漫画家会想方设法借助剧情为读者充实专名的内涵知识,甚至,制作专门的”情报页“(如下图,对不起,我不知道漫画术语是什么,这种专门插页,与剧情无关,旨在通过陈述性内容丰富读者对专名的认识)

1722343118788.png

另一个常见情况是教学的情境,当老师/教官提出“大家知道什么是电阻/4A标准嘛”,显然,随后将铺开对“电阻/4A标准“的专门介绍。当然,不排除领域专家炫技的情境,比如鲁迅笔下阿Q的用法:你知道XXX是什么意思嘛?

综上可知:其一,提出专名的时候,提出者应有清晰地把握。其二,跨领域传播时,提出者有义务进行阐释。

4)是否存在”先有专名,再填充内涵“的情况?

有人会认为:存在。比如古代文本上发现了某个名词,研究者会研究其内涵。这种情况并不是”先有专名,再填充内涵“,因为,真正的使用者(古人)显然是掌握的,只是诸多原因导致了失传,致使当下研究者需要通过辑佚与校勘重新掌握。

现实生活中,存在看起来像”先有专名,再填充内涵“的情况。只不过,这里的专名并不是专名,而是虚构名词。在社会生活中,主要作为一种驭下手段,需要下位者回答者揣摩,是一种霸凌。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75429-1444441.html

上一篇:伏尔泰《哲学书简》中的综合调查法
收藏 IP: 222.190.117.*| 热度|

1 张学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8-1 0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