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忆宁
专业在高考志愿中没有那么重要 精选
2024-7-4 12:43
阅读:5593

       高考报志愿成了一个产业,据说有公司一个报考季就能收入过亿,原因在于很多家长对大学和专业不了解,对专业寄托了太多脱离现实的幻想。

      打个比方,小朋友到了三四岁,家长送孩子上兴趣班,培养对音乐体育等方面的特长,当然是以孩子的兴趣为导向,不管是去游泳、足球或者象棋。大多数家长不会觉得上错兴趣班会毁了孩子一辈子,送孩子们上兴趣班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积极的动起来,阳光起来,而不是说非要成为职业运动员。

     那么,为什么很多家长觉得上错专业会毁了孩子一辈子呢? 一方面是确实不懂,另一方面是自媒体把专业的作用夸大了。去年我在武汉、宜昌、松滋做招生宣传,不管是省会还是县城,家长们对好专业的要求是“学起来容易、就业率高、待遇好、工作环境舒服、离家近”,可是,现实中哪有这样的工作呢。

       大学专业本质上和小朋友的兴趣班是类似的,本科说是四年实际上课也就是三年,工科专业头两年的课程都是差不多的,数学英语政治占了绝大多数课时,都是一样的内容,只在大三时不同专业才有点区别。如果这一点的差别就真能对职业和人生有大影响,那么跨专业多修几门课也不是难事。实际上,这些课程的影响微乎其微,不管上什么专业都是让学生忙起来、在忙碌中学会如何应付高强度的学习和生活,专业差别的作用并没有那么大 

       近年来大火的计算机专业,和其他工科专业的课程差异度并不大。而且,编程语言是最容易自学的,如果一个学生自学编程语言有难度,这个学生肯定是不适合进入计算机行业的。我见过太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没有转专业的情况下,自学代码或CTF竞赛。有高分子材料的,做数据挖掘发了IEEE Trans文章;有轻化工的学生,自学人工智能做的很优秀;还有动物医学的学生自学隐私计算。

     前几年的计算机电子信息,确实处在行业发展的风口,学生毕业时就业是容易一些,行业也时不时推出一些热点,比如天才少年,毕业薪酬排行榜等。即使是前几年在风口上,普通大学计算机的毕业生大多去做外包和测试,职业的发展空间不高。而其他专业,确实起步阶段待遇不高,但是,从业经历达到十多年以后,行业经验积累够了后,各方面的发展并不比计算机电子信息差, 而且,很多行业过去二十年的发展也是很大的,大家现在每天买的蔬菜水果,不管是口感还是品种都比二十年前好的多,从业者的发展肯定也不会差。

       网上说,985不用看专业,双非要看专业,其实双非学校更不必看专业。过去几年的所谓热门专业,是时代造就的,和学校关系不大。孩子们上大学,是通过学习的过程提高认知,985、211的老师普遍高于普通双非,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潜移默化影响,远高于课堂上知识点的获取。而且,就我所看到的,985、211的老师们也远比普通双非学校的老师更努力,因为考核标准高压力大,老师们自然会积极动员学生们出更多更好的成绩。

      很多普通双非学校,不同专业的老师们没有太大差别,不少老师的观念和知识还停留在二十年前,专业差别对学生的影响很小。大学生活的四年,除了专业课老师,和学生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是辅导员。有的学校辅导员都要求博士了,有的学校辅导员还有很多是留校的专业不限的本科生,对学生的专业认知基本上没有影响。 打个比方,你觉得同一个餐厅的不同档口做出来的饭菜,会有档次上的很大差别吗?更不要说同一个档口的厨师,上午做包子、下午做饺子、晚上做馄饨,你非要说他们做的包子比馄饨好的多?也许会有些许差别,但是,差别太大真的不可能。

       评价一个大学和专业学生培养的质量,应该看中等层次的学生,最好的学生不是老师培养的功劳,最差的学生也不是老师的罪过。大多数学生既不顶尖,也不垫底,往年的中间层次的学生去向更具参考意义。       

      评价大学和专业老师的教学科研和认知水平,需要看最低层次的老师,而非最高水平的老师。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能力判断老师的水平,通常会一股脑相信老师的话。尤其是面对严苛的老师和插科打诨的老师时,更容易喜欢后者。靠谱的指导和不靠谱的指导发生碰撞,往往不靠谱的会胜出,因为把人往上拉很难,往下拽却很容易。        

        高等教育发达地区的老师流动大,通过人才流动,把底线不断拉高,南科大、上科大、西湖大学,老师们一个个过筛子,保证了底线很高。不少双非高校的教授很可能是达不到经济发达地区普通高校的入门条件的,更不要说其他层次的师资对比了。    

        在选择高考志愿时专业并没有那么重要,正象小朋友们参加兴趣班时的选择一样。地域性因素在报志愿时可能更需要考虑,尽量去老师工作考核压力大的地方,尽量去人才流动性高的地方。自媒体、高报师鼓吹的一些学校和专业,想着一考定终身,还是要慎重对待。

       毕业后走向社会,要在不停地做事中寻找机会,有啥机会做啥事,不能凭借毕业证的专业名称守株待兔。

       普通人的天花板就是"忙忙碌碌,图个衣食无忧",能做到这个已经很不容易了,想要通过高考实现人生捷径是不可能的,不是现在不可能、往前推几十年前的高考稀缺时代也不可能。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忆宁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64286-144091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6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