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忆宁
宽松研究氛围从慎说“我明白了”做起 精选
2023-2-15 08:57
阅读:6543

       昨天上午和研究生讨论后,让他们对一个初稿做修改,我以为半天时间足够了,结果晚上看的时候,根本就没修改到点子上。

      我不得不又给学生讲稿子修改的逻辑,学生再次回答“我明白了”。我当时就火了,我说你到底明白没有,你根本就没有明白,如果明白,不可能是这个情况,你根本就没搞明白我讲的修改逻辑,以及修改的步骤和重点,你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

        在发了一通火之后,我又想,可能并不是学生有意要不懂装懂的欺骗我,而是他们长时间受教育养成的一种回答习惯,尤其是一些好孩子、乖孩子更是如何如此。家长和老师说什么后立马回答“我明白了”,即事事有回应,看似尊重,实则有害。

        因为科研工作与普通的行政事务性工作不同,后者基本上是按要求执行,让你填个表、拿个快递,发个通知,听到吩咐立马去办,不会错的;而科研工作则是把老师的想法理解了再执行,除非是长时间一起讨论的师生,否则,很难一下子完全理解老师的想法,这个时候就不宜快速回答“我明白了”,因为很可能双方的理解并不一致,可行的方法是,听到后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重复一下,确认自己的理解与老师的想法是否一致。当然,学生可以对老师的方案提出质疑、改进,这才是科研该有的方式,但是无论如何不要立马回答“我明白了”,因为你很可能没有明白。

        当然,科研需要宽松自在的环境,可以从日常生活做起。有些要求研究生对老师要毕恭毕敬,有些实验室有很严格的等级界限,我觉得这是不利于充分自由的科研讨论的。

        我的学生叫我“老刘”,我觉得挺好,这可能与我刚踏入科研行业时的经历有关。我大学毕业时的第一个职称就是“研究实习员”,第一个单位的氛围就非常自由,年轻人称呼层级很高老同志也都是“老张 老王”表示尊敬,对于那些普通前辈则是直呼其名。

       称呼的去魅直接去掉研究环境中的身份等级,创造宽松的研究氛围从慎说“我明白了”做起。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忆宁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64286-137630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