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意味着,入选高校并非一劳永逸,而是一场围绕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持续竞赛。而随着新一轮评选临近,一些实力相对薄弱、发展速度滞后的高校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在众多211高校中,辽宁大学、新疆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致被大众认为有“降级”的风险。
辽宁大学:东北文科强校的挣扎与瓶颈
辽宁大学(简称:辽大)的历史,可追溯至1948年。
当时,东北人民政府在沈阳建立的商业专门学校,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专门商科高校。1958年,东北财经学院、沈阳师范学院和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合并,奠定了它以经、法、文为主干的文科基础。
在计划经济时代,凭借东北工业基地的区位优势和扎实的商科、法学传统,辽大成为全国较早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1997年,它顺利进入211工程;2017年,又凭借应用经济学入选首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然而辉煌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危机。
在2022年第二轮"双一流"评选中,辽大被列入警示名单,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成效未达预期。问题的根源,在于经费严重不足——2024年辽大的预算仅有11.1亿元,不到同类高校的一半。直接导致高端人才引进困难,科研平台建设滞后。
更令人担忧的是,辽大的学科结构失衡问题突出。除应用经济学外,其他学科实力相对较弱,缺乏新的增长点。在最新的学科评估中,仅有应用经济学一个B+学科,整体学科实力与双一流身份不相匹配。
若想保住双一流的地位,辽大必须做出更深层次的改革。比如打破学科壁垒,推动经法文与数据科学、数字技术等融合;同时,亟需在人才引进机制上实现突破,避免优质师资继续向南流失。
否则,它很可能成为本轮调整中“掉队”的那一个。
新疆大学:边疆的高校的使命与挑战
新疆大学(简称:新大)的前身,是创办于1924年的新疆俄文法政专门学校。当时的新疆都督杨增新为培养本地法律、外交和俄语人才,创办了学校。1935年,学校改建为新疆学院,1960年正式成为新疆大学。作为西部高校的代表,新大的发展始终与国家边疆战略紧密相连。它肩负着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服务区域发展的特殊使命。
1997年,学校被列入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在首轮“双一流”建设中,学校在煤炭化工、风力发电、中亚研究等领域投入大量资源,并建立了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可就算如此,学校的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
首先是学科发展极不均衡,除少数优势学科外,大部分工程学科和基础理科在国际排名中竞争力较弱。再就是科研方面,重大原创成果不足,顶尖期刊论文发表数量有限。加之地处偏远,学校在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方面也是困难重重。
若想继续保留“双一流”的身份,新大需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内生动力”,才有希望实现真正的崛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强势学科下的隐形挑战
与前面两所高校不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简称:中南大)并非因地理或政策限制而面临风险,它潜在的危机更多源于激烈的内部竞争和学科格局的变迁。
坐落于九省通衢的武汉,中南大由源自1948年的中原大学财经学院与政法学院合并而成,血脉中流淌着经济学与法学的基因。作为“五院四系”和“五财一贸”的重要成员,它在财经和政法两大领域底蕴深厚,是无数文科生向往的学术殿堂。
在首轮“双一流”评选中,学校以法学学科入选,彰显了其传统优势。然而,正是这种“双王牌”的配置,使它在当前评估体系中陷入一种“甜蜜的烦恼”。
一方面,财经与政法两大阵营实力相当,资源如何分配是个难题。另一方面,学校面临着和中国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名校的竞争。
因此,中南大的“风险”并非源于薄弱,而是源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竞争压力。其未来之路,或许在于大力发展法经济学、数字金融法治、数据治理等交叉学科,打造全国独一无二的“新文科”高地,才能巩固住“双一流”的地位。
以上三所高校的困境,折射出我国高校发展中的共性挑战: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如何将地域特色转化为学术优势、如何摆脱对政策的单一依赖。
无论评选结果如何,这三所高校都仍是我国高教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的未来,不仅关乎自身存续,更关系到区域教育公平、文化多样性和国家战略安全。或许,“降级”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一次警醒与重塑的契机。
只有敢于直面问题的高校,才能真正在变革中走向卓越。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艾思科蓝AiScholar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62448-150202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