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科蓝AiScholar
我国合并最成功的大学!合并两所部属高校后入选211,却被嘲是末流?
2025-5-12 14:19
阅读:390

我国高校,曾历经两次重大变革:一是1952年的全国院系大调整,二是2000年前后的高校合并潮。这两次深刻的变革,彻底重塑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版图。

在这场变革中,不少高校通过合并实现腾飞。尤其是这所大学:她由教育部、农业部直属高校强强联合组建,合并当年即入选211工程。然而,正是这所"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高校,却因"师范+农科"的特殊组合,一度被外界戏称为"末流"。

她就是——西南大学!

百年历史,一分为二

西南大学(简称:西大)的发展历程,相当复杂。她的前身,是创立于1906年建立的川东师范学堂,学校首次招收一年制简易师范科23名学生,1907年开办完全五年制师范科及附属小学。至辛亥革命前,共有毕业生230余人。

1914年,川东师范学堂更名为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过后,又开办乡村师范专修科,后与中心试验农场组建为四川乡村建设学院。1936年,改建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逐渐形成师范、文理和农学等综合性大学雏形

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与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西南师范学院;其农科三系与私立相辉学院等组建西南农学院。两所高校,自此有了不同的发展。

111.png

图源:西大鉴知

西南师范学院,1952年院系调整后专注师范教育,设立中文、数学等8个本科专业。1978年,获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正式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后又设西南首个心理学博士点。

发展到20世纪,学校设有18个学院,59个本科专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出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等重要期刊,还研发了多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材。

西南农学院,则专注于农业。首批设立农学、园艺、蚕桑3个系;在1952年院系调整中,接收云南大学、贵州大学部分农科师资。后续发展也越来越好,培育出"西南175"小麦良种、抗病桑树新品种"农桑1号"...

高考恢复后,西南农学院也开始腾飞。

  •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5项(家蚕育种、土壤研究等)

  • 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作物遗传育种、土壤学)

  • 1982年袁隆平(1953届校友)团队获国家特等发明奖(杂交水稻)

  • 1983年建成农业部南方山地农业重点实验室

1985年,西南农学院更名为西南农业大学。是国内首批设立农业生物工程系,也是世界首个完成家蚕基因图谱的学校,农业科学学科更是进入ESI全球前1%。

双双合并,却被群嘲

在2005年前,西南师范大学隶属教育部,西南农业大学隶属农业部,两所学校在各自的领域都是数一数二的存在,起点非常高。

但依靠两所高校的实力,又很难单独被评为211高校。师范类部属高校,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农业部直属高校有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等。

因此,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都没有办法在1996年拿到211高校资格,当时也面临被下放的风险。鉴于这种情况,重庆市才有了合并的计划。

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并成功入选211工程。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若错过此次机会,211工程大学的评选通道即将要关闭。2008年实则是最后一批,但都属于偏远地区的照顾性211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都没有机会被评上。

222.jpg

图源:西南大学官网

整体而言,合并是相当成功的,对原本两所院校的发展都有益。但当其他高校都在追求"理工医"组合时,西大却选择了"师范+农科",外界却不看好:

"教书先生和种地农民能擦出什么火花?"

"纯粹是为了凑规模进211吧?"

"重庆有重大就够了,这怕是政策照顾型211"

合并初期的西南大学确实处境尴尬。学科融合困难,师范生和农学生互相觉得"画风不符”;社会认知度低,很多人还以为是个"二本学院"。

面对这些质疑与困境,西大是如何破解的?

脚踏实地,挺进全国40强

西大没有急于辩解,而是选择用十年磨一剑的定力,走出了一条特色突围之路。合并初期,西南大学的蚕学、茶学、园艺等专业曾被嘲讽为“过时学科”,但学校并未盲目跟风砍掉“小众专业”,而是深耕特色,让它们焕发新生。

西南大学拥有全球最大家蚕基因库,培育的新蚕品种占全国推广品种的80%。原本被视为“传统农业”的蚕学,如今在生物医学、新材料领域大放异彩。

同时,学校将柑橘种植与心理学结合,研发出具有舒缓焦虑作用的“柑橘精油疗法”,相关产品被用于心理健康干预,成为农业深加工的典范。

2018年,西南大学成立全国首个“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把农业技术推广和乡村教师培训捆绑输出。农学院的专家改良作物品种,教育学院的团队培训乡村教师,最终形成“技术+人才”的扶贫闭环。

西南大学深知,改变偏见不能靠宣传,而要靠实实在在的贡献。

连续15年,西大组织农科专家深入渝东北山区,帮助农户将脐橙亩产值提升12倍;师范团队走遍西部偏远地区,累计培训基层教师超5万人次。

随着一批批农业创新技术落地、乡村教育质量提升,西大的声誉悄然改变。曾经的质疑者发现,这所“非主流”高校,早已在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等领域成为不可替代的力量。

2020年,教育部给予西大高度评价:“在非传统赛道上构建了不可替代性。”

333.jpg

图源:西南大学官网

西南大学以"师范+农科"的特色组合实现华丽转身,从合并初期的质疑声中崛起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校。2017年,西南大学成功入选“双一流”高校。

学校有教育学、心理学等3个A类学科,家蚕基因组、柑橘育种等农科优势显著,1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通过学科交叉创新,学校将心理学与农业、教育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培育出减压香氛、智慧教育等特色成果。

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西南大学始终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立校之本。学校现有3200余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超60%,拥有两院院士、"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0余人次。

也正是有这支兼具学术深度与育人情怀的教师团队,为西大"师范+农科"的特色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推动学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中不断取得新突破。

在校友会2025年中国大学排行榜,西南大学位居全国第37名;ABC中国大学排行榜,西南大学位居全国第53名。西南大学,已然是上游211高校。

这所曾被嘲笑的"末流211",如今用实力演绎了最美的逆袭剧本!

西大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在中国教育的版图上,从来不需要千校一面,敢做"不一样的烟火",才能绽放最耀眼的光芒。这,或许就是中国高校最该有的模样——不盲从、有坚守,在属于自己的赛道上,跑出独一无二的精彩!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艾思科蓝AiScholar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62448-148537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