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产业的升级转型,近些年来,工科类院校的地位不断提升。尤其是沿海大城市的985工科院校,得到国家重点扶持,整体发展势头相当迅猛。
但最近软科发布的《2024中国大学工科实力评级》排名,却让人颇感意外。在这份榜单中,昔日的工科翘楚——同济大学,竟然未能跻身全国前十。
从曾经的工科实力全国第四,超过北航、西安交大;到今年的排名仅仅位列第十三,同济大学到底经历了什么?
低调的老牌985高校
同济大学(简称:同济)的背后,有着一段厚重的历史。
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中德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下创办了同济德文医学堂。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教育界前辈、校董袁希涛对学生们提出期望:“中国之大患,曰贫曰弱,救弱莫若医,救贫莫若工。务望诸君,各求深造,以养成将来救国之人才。”
所以从创立之初,同济就立志于通过医工结合,培养能够救国济世的人才。
坚持着现代西方学制与现代医学教育,同济德文医学堂在当时名气颇大。1912年,学校增设工科,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自此,同济日渐多元化。
1927年,学校更名“国立同济大学”,是我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培养出著名医学家、“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著名桥梁专家李国豪等一大批人才。
只是好景不长,抗日战争期间,同济的发展相当艰难。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学校遭到日军连续轰炸,校舍被毁。为保存教育火种,学校开始迁徙,最后于1941年初到达四川南溪县的李庄镇。六次迁校跨越九省,行程最远、过程最曲折。
不过即使身处颠沛流离中,同济依旧坚持“医工救国”的初衷,肩负“教育兴邦”的重任,为新中国培养出一批骨干人才。尤其是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的中国军工系统,包括鱼水雷、航空、坦克等尖端技术领域,遍布同济毕业生的身影,有“十军工,九同济”之说。
而且就算当时物资匮乏,同济依旧有多项重要科研成果问世。比如童第周教授在李庄开始中国最早的克隆技术研究,取得领先世界的生物胚胎研究成果。
1946年抗日战阵结束后,同济回迁上海,逐步发展成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综合性大学。1949年上海解放后,政府接管同济大学。
1952年,全国范围内的院系调整中,同济大学原有的文、法、医、理、机械、电机、造船、测绘等优势学科或支援其他高校,或整体搬迁内地。同时,全国十多所大学的土木建筑相关学科汇聚同济,包括:
交通大学、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建筑组、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上海市工业专科学校等等。
同济大学,也因此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工科院校。
过后,学校陆续增设函授部和数学、物理、力学、机电等专业。1960年,同济更是被列为全国32所重点院校之一,培养了大批土木建筑人才,为国家的基础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7年-1984年,著名桥梁专家李国豪担任同济大学校。
他提出并实施的“两个转变”战略,让同济走上了多科型大学、综合性发展之路。此外,李国豪先生还完成了专著《桁梁扭转理论》,破解了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的技术难题。
1995年,同济大学入选“211工程”;2002年,入选“985工程”。作为闻名全国的“建筑老八校”,在国家众多重大工程中都有同济的身影:
国人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大跨径桥梁“南浦大桥”,联结粤港澳三地的“港珠澳大桥”,国内首个“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
成也“土木”,败也“土木”?
如今的同济大学,拥有工学、理学、医学、哲学、文学、法学等11个门类。以强势工科为引领、特色医科协同驱动,其他学科共同发展。但她最出名的,还是土木工程专业。
同济的土木工程学科创建于1914年,实力相当强劲。自2017年起,“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同济土木一直位居全球第一;2021年起,U.S.News土木工程学科排名中也位居全球第一。
90年代末期,中国进入大基建时代,全国各地到处都在盖房子、修路、修各类公共设施,累计投入的成本高达百万亿元。土木工程专业迎来了黄金阶段,同济大学更是名声大噪。
很多院校的土木专业毕业生找工作都非常顺利,收入也相当可观。更遑论是从同济这样土木专业全球第一的985大学毕业的学生,简直是把金饭碗端在了手里。
但很可惜,这样的辉煌并未持续太久。
2021年,三道红线,恒大开始暴雷,2022年全国房地产行业都在煎熬,2023年地方财政紧缺,大量公共基建项目也基本都停止。市场对土木工程的需求开始下降,土木专业也迎来寒冬。
山东大学,打算把土木工程专业直接取消。
四川大学,2024年有上百名土木和建筑专业学生转专业。
湖南大学,2022年土木工程学院转出98人,无1人转入。
西安交大,2025届几千名本科毕业生中,土木工程专业仅有3人。
作为土木工程“世界第一”的同济大学,也难免落寞。历年来,她在各省的录取分数都在660分左右,但据说今年宁夏的一位考生,仅以438分就成功抄底。
排名亦是,在2018年《U.S.News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全国第4的同济大学,最新仅为13名。
积极转型,探索新征程
面对工科实力的下滑,同济开始积极转型。比如努力发展新工科,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制药、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工程等四大领域,都在进行全面升级,要逐步向东南大学看齐。
同时建成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说明其在新能源汽车研发方面已经处于全国第一梯队。
人才培养方面,同济创新“2+1+X”模式,设立拔尖创新教学中心,强化实践教学,全方位拓宽学生成长路径。国际合作上,拓展国际网络,与欧洲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模式,举办国际会议,提升国际影响力。
虽说土木专业的落寞对同济的影响不小,但整体来看同济依旧坚挺,保持着作为老牌985应有的硬实力。
排名不是终点,实力才是关键。
诚然,同济大学现已掉出前十。但面对挑战,她正积极调整,制定战略规划,布局新兴工科领域。有着土木建筑等领域的深厚底蕴,相信不用多久,同济大学就能重振旗鼓,重回前列!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艾思科蓝AiScholar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62448-146960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