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科蓝AiScholar
毕业论文差点让我出家了
2025-1-14 14:01
阅读:488

姓名:杜嘉诚

研究领域:宗教学

相较于其他主流专业而言,宗教学专业可谓是相当的小众了,我又恰恰选择了道教作为研究方向。

众所周知,道教是唯一本土的制度性宗教,在现在社会众多的影视文学作品中,道士们要么仙风道骨御剑飞行,要么掐诀念咒降妖捉怪,可以说是神秘感十足,但是现实和想象中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2018年的夏天,我开始筹措毕业论文的事情,经过一番思考,我决定把文章的内容定为道教的一门叫做“禹步”的法术仪式,也就是俗称的步罡踏斗,听起来非常的高端。

想当年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不管是在借东风时,还是在五丈原点七星灯为自己续命时都用到了禹步,走的就是禹步

而说起其起源则更是可追溯到三皇五帝之时,大禹治水的时候用脚丈量出华夏九州的范围,而其所用步法,后世就称之为禹步,大禹走的步子,就问你怕不怕!

这种步法在后世的道士眼里功能威力巨大,用途十分广泛,据说其脚下所走的步伐能够采集运用星斗之力,这妥妥的圣斗士啊,地爆天星啊!就不说一般的斋醮仪式了,什么超度法会、禳灾解厄,降妖除魔、保命延生,几乎都能看到禹步的身影,可以说是非常的厉害了。

为了写好这篇论文 ,我搜集了很多的资料,但是宗教学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文献的考据上,尤其是我面对的是一门具体的宗教仪式,且这一仪式还是现存宗教中仍在应用的,所以要了解禹步的具体形式与作用,还必须要进行田野调查。

所以我选择了在2018年暑假期间参加了全国道教夏令营,所谓夏令营就是在道观里和道士们一起生活,作息与活动也与之相一致,这是个可以深入体验,零距离观察的好机会。带着期待的心情我来到了北京的关公庙,一座在雁栖湖畔的道观。

一场暴雨过后,道长在大殿里说明了接下来一周的生活计划,我也迅速融入进了“道士”的生活。道观的生活是清苦的,因为在庙里是不允许食荤腥的,同时作息也是非常的健康,早上六点集合晚上九点入静,对于一个常熬夜的学生党来说是个调整生物钟的好机会。

每日的工作除了早晚课和学习一些道教的养生功法之外,就是跟随道长们做科仪与斋醮法事。我特意找了一个靠近神像的位置,方便观察旁边的道长是怎样操作的。

在一场仪式当中,道长们身穿法袍,各司其职,或者敲打乐器,或者吟诵赞词,而主要的高功则在中心位置,他负责唱诵与仪式的具体操作。就看他一席法袍,头戴上清冠,脚踩登云履,身法闪转腾挪,疾驰进退,脚上步不相过,三行九迹,手中法诀变化,铜铃响动,双目眼帘微垂,精神专一。

当时正值盛夏,法袍内还有内衬中衣,殿内又没有空调之类的电器,我们在一旁尚且大汗淋漓,何况做科仪的道长,不过十几分钟也已是挥汗如雨了。

科仪法事一天少则一两场、多则三四场,每场都要一个小时左右,可以说是非常的辛苦(说实话打生下来没跪过这么长时间)。

但是近距离的观察,也让我大概看清楚了禹步这种仪式的具体样式,这与在典籍上看其实完全不一样。文字资料上的总结概括只能是概念性地理解,而亲自观察与整理的材料才能帮助我更加全面与完整的了解这门仪式的表现形式与操作手法。

晚课之后,道长会和大家交流一些体会与感想,我得以向他请教一些相关的问题,比如在方位上的要求,在每一步的宗教原理与象征意义,包括这样一种仪式的属性,与其他的形式是相互配合产生作用还是各有其用等等,道长也是将所能言明的部分尽量讲清。

此外也顺便概括一下道士的生活确实不是如影视作品一般的闲云潇洒,反而在外人的眼中是严格而清苦的,但是即使是这样似乎他们在庙里过得也很开心,这或许是他们选择这样一种身份的原因吧。

一周的时间过得很快,我获得了很丰富的材料,也亲身的体验到了道士们的生活,虽然以往也在道观进行过参观与访问,但这与亲入其中体验他们的生活是两回事,在这段时间我也结识了其他学校相关专业的同学,这也算是意外收获吧,当然最重要的是我终于搜集完材料了,可以踏实地写论文了。

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我决定继续深造学习,选择考取博士学位,可能以后田野调查的机会有很多,可能那时我又要花一段时间来“出家”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艾思科蓝AiScholar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62448-146878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