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友
我的科研创新诀窍 精选
2020-10-2 14:44
阅读:9978

古话说:世360行,行行有名堂。这里的名堂是指诀窍的意思。搞科研创新也是有名堂有诀窍的。这么些年来,通过不断的探索,我琢磨出了一些关于学习,写作,科研创新和发科研文章的诀窍。运用这些诀窍让我在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取得了连自己都预想不到的成功。好东西不要独囤嘛,下面让我来跟大家分享分享。

 

学习的诀窍。一个不会学习的人是不可能做好科研创新的。那怎样才能学习好,或者说,学习有什么诀窍呢?作为现代人,很多事情并不都需要从钻木取火开始,而是可以通过吸纳前人的知识积累再加上个人的独立思考得以前行。也就是说,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如果说有一本书对我掌握学习的诀窍帮助极大的话,那无疑是我15岁时偶尔接触到的卫生专科学校的《心理学教程》。从头至尾读完后,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有两点:一是记忆的规律(即,有效的记忆需要30分钟,24小时和1周后的回忆或复习),二是记忆力的变化趋势(即,人的记忆力从024岁是上升的,但25岁后是下降的)。所以,要想学习好,科研创新好,就应该在24岁前把需要强记的东西攻下(比如英语)。当年因为下乡劳动,我20岁才进大学。通过一年学习,感到科技文献翻译很适合我的个性和爱好,从大学二年级起就决定朝此方向努力。要做好科技文献翻译,必须要有坚实的中英文基础。于是,我大学2-4年级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学中文和英文了。当时,我的衣服口袋随时装着《新华字典》和《英汉小典》,后来还加上《汉语成语小词典》,有时间就读,有机会就用。比如,食堂排队时,公交等车乘车时,电影开始前都是读字典的好时间;看电影听报告时,则是用英文的好机会,每一句台词,每一句讲话,我都立刻在脑子里翻成英文。有了明确的目标再配以恰当的记忆方法,那时真是日有进步,月有收获。在大学毕业(24岁)前,《新华字典》的8千来字和《英汉小典》的15千来单词,我都翻来覆去看过好几遍,基本没有不认识的。我现在所用的中英文知识,都是那时打下的基础。后来,有幸参加研究生考试,因英文基础不错,不须太费时间,重点准备专业科目,一举获得出国研究生奖学金;这是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啊。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懂得记忆的规律和记忆力的变化趋势,蹉跎了人生记忆力最强的岁月。后来即使考上了研究生还得惦记着学英语写作,耽误了实验进度不说,往往还得不偿失,事半功倍。

 

写作的诀窍。写作这门学问,我想从2000多年前孔夫子游学办私熟起,就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了。千百年来,关于如何写作的书籍层出不穷,期间也曾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和诗人,给我们留下了流芳百世的文学作品和脍炙人口的诗词曲赋。但令我郁闷不已的是,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真正地破解写作的奥秘,不然,我们的大学中文系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怎么会没几个成为高产且具有影响力的作家呢?我对写作的关注始于我18-20岁的下乡劳动期间。那时,除了白天劳作,没什么可干,于是有空就琢磨写点东西,见什么想什么就写什么,什么题目都写过:花草虫鱼,山水田野,春夏秋冬,节日月份等等。熟能生巧,渐渐地摸索出了几点非常简单实用的写作规律和诀窍。运用这些规律和诀窍,随便一个题目,都能又快又好地写出文章来。比如,当年参加高考的作文题是“心中有话向党说”,我是这么写的:每当我听到“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 这首歌的时候,我总是心潮起伏,浮想连翩。我想到我祖辈(此处省去100来字)。我想到我父辈(此处省去100来字)。我想到我自己(此处省去100来字)。想到了这些,我又情不自禁地放开嗓子,唱了一遍“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这种思路清晰,短小精悍的文章,不说那时,就是现在都可以妥妥的用作中学范文啊。后来,我发现摸索出来的写作规律和诀窍不但有助于中文创作,而且也可以用在科技文章乃至英文写作上只要你把思路集中到一点,你原来掌握的词汇就会想泉水一样喷涌出来,“下笔如有神”。这也算是另一种意外的收获吧。由于我将在很快上传的网课里详细介绍这些写作规律和诀窍,这里就不多说,以免影响网课的震撼效果。

 

科研创新的诀窍。刚读研究生时,我对如何取得科研创新成果几乎一无所知。头两年的研究进度十分缓慢,不过在第三年,我忽然悟出了三点科研创新策略和诀窍,使我的研究项目进展明显加快。不但弥补了头两年的损失,而且得到了不少有意义的结果,让我从博士论文的资料中撰写和发表了8篇文章。这三点科研创新策略归纳和总结现行的科研创新理论和方法虽然简练但非常有效;只要实验设计聚焦到这三点,得出的结果都是创新性的可发表的为我以后的科研创新铺平了道路。在我后来做过的三个科研项目中,我不仅都在6-8月内获得了关键性的突破,提前达到项目的主要目标,而且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许多科研文章。更重要的是,三点科研创新策略除了对我有特效,还证明对其他人也相当给力。我这边单位一位同事,先在其它地方做了三年博士后,发表了三篇文章;听完我关于科研创新策略的讲座后又用那边的实验结果发表了三篇文章后来,他跑到我的办公室来谢我,我说,完全没有必要谢我,本来就是你自己的东西嘛。实际上,我总结的三点创新策略既可促进科学研究,又有益于文学,绘画和其它艺术创造,是跨专业跨学科的。鉴于我将在网课里详细介绍这三点科研创新策略和诀窍,此处暂且不表。

 

发科研文章的诀窍。我悟出的三点科研创新策略对撰写和发表科研文章也帮助极大。具体来说,这三点科研创新策略里的每一点可以按33%算,科研文章满足一点,就有33%的可能性被接收;满足二点,就有66%的可能性被接收;满足三点,就有99%的可能性被接收。我所撰写的科研文章,自我评估满足二点或66%以上,都基本接收发表了。下面我谈谈人们常提起的科研创新的要素,好奇心。如何运用好奇心来达到科研创新的目的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依我之见,好奇心就是要从平凡中看出非凡来,就是要从大家认为不重要的事情中看出重要性来。举例说,当年参加美国微生物学会年会,有约300人在听一个教授讲述李氏杆菌的耐酸性,即在酸度2.5以下(相当于胃酸条件),有10%的李氏杆菌致病株能够存活下来,从而进入下面的感染阶段。我的好奇心让我马上联想到,如果以同样方法处理李氏杆菌非致病株,不知会有什么结果。会议结束后,我一星期就完成了实验,结果发现,经过同样处理,也有10%的李氏杆菌非致病株存活下来。这说明,李氏杆菌非致病株不能引起疾病,并不是由于其不能通过肠胃阶段(胃酸条件),而是由于其在下面的某一阶段被清除了。我把这些结果写出来,投稿后3星期就接收了。与会的300人都没有从平凡中看出非凡来,我看出来了,所以这文章该是我的。有趣的是,如果这个实验给出了相反的结果,即经过同样处理,所有李氏杆菌非致病株都没存活,说明李氏杆菌非致病株不能引起疾病是因为其不能通过肠胃阶段,也能出一篇不错的文章。所以,如果你能设计一些无论得到哪种结果都能发表的验,你的科研创新效率就大大提高啦。再举一例,在测定微生物毒力时,常用50%致死剂量(LD50)来衡量。在测定李氏杆菌毒力过程中,我发现,这个方法不够准确。有些菌株都能让所有试验老鼠(10只)死亡,但算出来的50%致死剂量可能会相差8倍或更多倍我想以前很多人都遇到过此问题,但把它往细菌的差异性一归,就不再加追问了。我的好奇心驱使我试着用百分比来估算就准确多了,即,如果10只试验老鼠都死了,就是100%毒力;如果10只试验老鼠死了5只就是50%毒力。于是,我写了一篇用百分比来估算李氏杆菌毒力的文章;这篇甚至不被项目负责人及合作者看好的文章,投稿后3星期就接收了。总而言之,每一篇科研文章都要基于一个好的主意,其结果可以增进对某一科学命题的认识和理解。只要有足够的好奇心,开放的视角,科研文章无处不是;反之,对什么事情都缺乏兴趣,上好的科研文章也会从你眼前一晃而过,从你指缝间悄悄溜走。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东友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46843-125294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1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5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