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黄必录
摘要:阻止全球暖化已经迫在眉睫,在这里,我们提出了一种成本低、效果好的调节全球气候的地球工程方案:在极地洋流经过的地方,建造能够降低洋流流量的设施,以此减少进入极地海洋温暖洋流的流量,从而阻止极冰融化和增加对阳光的反射率,从而减少冻土和海底释放碳,同时又能通过生物碳泵的作用,把大气中的碳埋藏在冻土和海底中。
关键词:温室气体;洋流;地球工程;生物碳泵
介绍
2024年全球二氧化碳(CO2)碳排放量预测将达到416亿吨(图1)。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一份重磅报告:全球升温幅度需控制在1.5℃,否则地球在2040年会面临气候大危机[1]。然而,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相对于工业化前水平将高出约1.55℃(图2)。
图1 1960-2024年全球因化石燃料燃烧及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CO2排放量。(数据来源:Global Carbon Project;图片来源:Carbon Brief)
图 2 如图红线代表2024年前11个月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相对于1991-2020年10个最暖年份的差异(图片来源:C3S/ECMWF)
北极海冰几乎全部融化的第一个夏天可能在2027年[2]。当北极冰盖面积缩小到一定阈值,就会产生正反馈效应,由于失去了冰雪强烈反射阳光的作用,冰川和冻土就会快速融化,海平面上升,水蒸气增加,海底、冻土就会释放出大量CO2,气候就会变得和中生代一样:高温、高湿和高浓度的CO2。包括人类在内,很多哺乳动物将无法适应高温高湿的气候,全球生态会迅速崩溃,继恐龙灭绝之后的物种大灭绝就会重演(值得注意的是,和高温对哺乳动物致命的影响相比,海平面上升不值得一提),因此,控制全球暖化已经迫在眉睫。
为此,科学家提出了好几种控制全球暖化的地球工程方案,但是,这些方案都有共同的缺陷,主要是费用高的吓人,副作用大,效果不持久,无法大规模开展。例如:
1 在太空或地面布置反光镜:成本非常高,镜面会很快老化、长藻类或被灰尘覆盖。
2 平流层气溶胶干预[3]:成本很高。Lili Xia等人认为[4],停止向平流层喷洒气溶胶后还会导致比喷洒前快10倍的反弹式变暖。
3 向空中喷洒海水造云[5]:能耗巨大,而且海水蒸发后留下的盐沫会导致陆地大面积盐碱化。经验造诉我们,多云的夜晚往往比晴朗的天空更热。
4 收集空气中的CO2,液化后封存在地下,或用矿粉固定CO2:成本非常高,对于每年400多亿吨的CO2排放,这二种除碳的方案显的微不足道。
5 给海洋施铁肥[6]:斯坦福大学和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可能只有很少量的CO2最后能与浮游生物尸体一起沉人海底,绝大多数CO2都通过不同的渠道很快又回到大气中,同时增加温室气体甲烷(CH4)和一氧化二氮排放。
6 建造阻止冰架融化和滑入海洋的大坝[7]:成本非常高,大坝根本无法阻止冰川巨大的推力,而且又不能起到缓解全球暖化的作用,甚至有人认为这种方案会加速冰川融化[8]。
鉴于以上介绍的几种方案难于实施,我们将在下面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
由于白令海峡关闭会导致北极冷却[9],因为通过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温暖的洋流流量减少时,北冰洋的海冰面积就会扩大,气温就不会高于不可逆的临界点。据此原理,在这里,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调节全球气候的地球工程方案[10]:在北极或/和南极洋流经过之处,建造能够降低洋流流量的设施,比如挡水坝,堆石挡水坝、或设置有水闸的大坝、或安装洋流风车发电机(图3)等,无论进出极地海洋的洋流是暖流还是寒流,由于单位体积水的热容是单位体积空气的热容的3200多倍,因此,只要减少一小部分的洋流流量,冰盖的面积和厚度就会保持或增加,气温就可以保持低于不可逆的临界值。由于冰雪能大量反射太阳光,因此对气温的调控起到正反馈的效应,就可以保持冻土和海底不会释放CO2和CH4,同时还能通过生物碳泵的作用,把大气中的碳埋藏在冻土和海底中。由于冰冷的表层海水密度较大,会沉到海底,然后通过“深层洋流”把冰冷的海水输送到低纬度的热带海底,导致整个海洋的底层水处于冰冷的状态,使CH4与水形成固态结晶,这样就能够防止低纬度海底的碳释放,同时增加碳埋藏量。
图3,安装洋流风车发电机的示意图,利用洋流驱动叶片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同时降低了洋流流量。图片来源:iStock
令人感兴趣的是,如果通过安装洋流风车发电机来降低洋流流量,除了能够阻止极地冰川融化,还能生产大量的电力,因此有利于通过市场经济方式阻止全球暖化。
结语
虽然通过改变极地洋流流量来控制全球暖化的方案,在理论上可行,而且具备调控灵活,但要具体实施还是需要多方调查、计算和评估,包括选址和规模等,以确保持万无一失。
参考文献
[1]Law A, Saunders P, Middleton J, et al. Global warming must stay below 1.5°C. BMJ. 2018 Oct 22;363:k4410. doi: 10.1136/bmj.k4410.
[2]Heuzé C, Jahn A. The first ice-free day in the Arctic Ocean could occur before 2030. Nat Commun. 2024 Dec 3;15(1):10101. doi: 10.1038/s41467-024-54508-3.
[3] Rasch PJ, Tilmes S, Turco RP, et al. An overview of geoengineering of climate using stratospheric sulphate aerosols. Philos Trans A Math Phys Eng Sci. 2008 Nov 13;366(1882):4007-37. doi: 10.1098/rsta.2008.0131.
[4]Trisos CH, Amatulli G, Gurevitch J, et al. Potentially dangerous consequences for biodiversity of solar geoengineering implementation and termination. Nat Ecol Evol. 2018 Mar;2(3):475-482. doi: 10.1038/s41559-017-0431-0.
[5] Salter S, Sortino G, Latham J. Sea-going hardware for the cloud albedo method of reversing global warming. Philos Trans A Math Phys Eng Sci. 2008 Nov 13;366(1882):3989-4006. doi: 10.1098/rsta.2008.0136.
[6] Lampitt RS, Achterberg EP, Anderson TR, et al. Ocean fertilization: a potential means of geoengineering? Philos Trans A Math Phys Eng Sci. 2008 Nov 13;366(1882):3919-45. doi: 10.1098/rsta.2008.0139.
[7]Moore JC, Gladstone R, Zwinger T, Wolovick M. Geoengineer polar glaciers to slow sea-level rise. Nature. 2018 Mar 15;555(7696):303-305. doi: 10.1038/d41586-018-03036-4.
[8]Moon TA. Geoengineering might speed glacier melt. Nature. 2018 Apr;556(7702):436. doi: 10.1038/d41586-018-04897-5.
[9] Kender S, Ravelo AC, Worne S, et al. Closure of the Bering Strait caused 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 cooling. Nat Commun. 2018 Dec 19;9(1):5386. doi: 10.1038/s41467-018-07828-0.
[10]黄必录.用减少输入极地的热量来控制全球变暖.China patent application number:201010192797.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13 17: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