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旭升
“一作”和“通讯”:哪个在国自然评审中更有含金量?
2025-10-22 16:58
阅读:388

近期,关于科研评审中的“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贡献的重要性讨论引发了专家们的激烈辩论。这个话题的焦点在于:在科研评审过程中,究竟是作为“第一作者”的科研贡献更为关键,还是作为“通讯作者”的学术地位更具含金量?针对这一问题,评审专家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刻分析,并给出了各自的见解。

012026年国自然申请是否需要标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发布了新规定,其中之一是取消在填写论文等研究成果时标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要求。

然而,在2025年国自然指南中,针对个人简历中的代表性论文,明确要求应当如实标注本人署名情况,不得虚假标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这一规定意在强调准确展示个人在学术成果中的真实贡献,防止虚假署名导致论文作者真实贡献无法准确呈现的情况发生。

这也意味着2026年的申请过程中是否需要标注,如何标注,以基金委最新发表指南为准,申请人在提交前确保查看最新的申报指南!

02首先要明确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区别

第一作者:论文的第一作者,是论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同时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第一线操作的实施者和原始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人,又是初稿的执笔人,对研究结果和数据的真实性负首要责任。简单地说,就是干了70%的活儿,设计实验、跑数据、写初稿全包揽,而一作也能让自己的简历更加闪亮。

第一作者的含金量很高,尤其是在学术成果的实际贡献和学术声誉方面。第一作者的身份也是比较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博士生来说,在科研路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是很多高校的标准。即便是对于资深教授来说,作为第一作者刊登的论文是争取基金或者晋升职称的重要条件。

通讯作者:论文的通讯作者,是投稿的时候期刊要求的。通讯作者会收到期刊所有的通知,包含审稿进度、同行评审意见以及审查结果等。通讯作者通常是隐形大佬,是导师或项目负责人,负责“运筹帷幄”,申请经费、把关方向、和期刊编辑Battle。投稿后所有邮件轰炸、审稿意见回复、甚至版面费支付都归TA管。

通讯作者是要对论文的全程进行把关的,特别是对里面内容的真实性、论证的根据、有没有达到发表的水平等。所以,通讯作者,既是一个署名权,更重要的是对这篇学术论文承担的责任。如果这篇文章出问题,通讯作者是第一责任人, 期刊和其他看到论文的研究者如果想询问问题或者寻求合作也会直接找通讯作者。

03如果要标注一作和通讯哪个更有“含金量”?

从不同类别的申请对申请人的要求分析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的评审过程中,不同类别的项目对申请人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一作”(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含金量也会有所区别。

青年基金项目:这类起步性项目更注重申请人作为第一作者的科研成果。青年基金评审专家会从科学价值、创新性、社会影响以及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独立判断和评价,并考虑申请人的创新潜力。第一作者发表的文章正是申请人独立创新潜力的体现,评审专家在评审时也会考虑资助之后的成果转化以及能否顺利结项的问题,这些能力往往也是通过署名第一作者的文章体现的。

例如,有评审专家提到了一位青年基金的申请者,他将自己作为第一作者的两篇代表作摆在申请书的显著位置,而将作为通讯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的三篇论文放在后面。这种安排显然是为了突显自己在科研中的主导作用,以提高申请竞争力。尽管这种策略能够在某些程度上获得评审的认可,但专家们也指出,这种方式可能对申请人整体印象产生影响,尤其是在评分时可能会因这种安排而减少部分印象分。

面上项目:在面上项目的评审中,专家会更看重申请者作为通讯作者发表的文章。这是因为面上项目的体量要比青年项目大很多,专家们也更加重视科研团队以及申请者在科研工作中的整体协调能力。

学科领域差异:不同学科领域对申请人的科研贡献评价标准也有所不同。在生化、环境、材料等学科中,通讯作者的角色和贡献通常被视为更重要的而在信息、数理等学科中,第一作者的贡献则可能更为突出。

从申请人的年龄、层次和工作经历分析

申请人的年龄、层次和工作经历:对于面上项目的申请者来说,如果申请人在该领域已经取得一定成就,或者虽然前期基础不够充实但年龄已经超过40岁,这两种情况都是比较正常的。

然而,如果申请者年龄为30多岁,近几年的代表作主要是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评审专家可能会认为这位年轻的申请者在科研一线的实践经验不足,从而影响其申请的印象分。

如果申请人年纪轻轻就已经有不少成就,并且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自己的团队,那么以通讯作者为主也是可以接受的。这样的申请者更适合申请杰出青年、优秀青年等项目,而不太可能申请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

从现实的原因分析在科研界,确实存在一些通讯作者成为人情世故的"交易品"的情况。例如,有些高级专家为了评头衔而缺少论文时,可能会有人提供通讯作者的位置以确保成果发表,同时让上级满意。这种现象在国内外学术界都存在。

平台和团队的影响:有些申请人从优秀的团队毕业,但就职的学校平台不如读博期间的学校平台,这时将原导师列为通讯作者,不仅能提高论文发表率,还能保持与原导师的联系,使其满意。这种做法在现实中较为普遍。

综上所述,从现实情况来看,通讯作者在评审过程中可能被赋予更多的含金量,尤其是对于那些在科研团队中扮演领导和协调角色的申请者。然而,这种含金量也受到申请人的年龄、科研经历、平台和团队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评审过程中,专家会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来判断"一作"和"通讯"的含金量。大家也可以根据以上分析在实际过程中调整。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任旭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34013-1506988.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