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旭升
别再争了!“共同一作”到底怎么算?期刊认、单位不认怎么办?
2025-9-3 17:00
阅读:775

在学术圈,“一作”“共一”这类行话我们经常听到,但它们到底指的是什么?期刊是怎么认定的?单位评职称又认不认?这篇文章一次说清楚。

期刊层面的署名规则:如何界定"共同一作"?

多数期刊将"第一作者"定义为对研究贡献最突出、主导论文撰写与修订的核心作者。若存在多位作者贡献相当,期刊通常允许标注"共同第一作者",但需满足特定条件:

明确标注贡献均等:需在论文正文或脚注中注明"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贡献均等),并辅以特殊符号(如†/+/*)区分。

系统支持与数据库识别:SpringerNature、Elsevier、Wiley等大型出版商的投稿系统均设有"作者贡献"字段,作者可勾选"并列第一作者"选项。排版时,期刊会将并列作者统一置于作者列表首位,并在首页脚注标注贡献均等。部分期刊还会在PDF元数据中添加"equal-contributor"标签,确保Web of Science、PubMed等数据库检索时,共同一作与单独一作享有同等被引权益。

值得注意的是,共同一作的数量并无严格限制。例如,《Advanced Materials》(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表材料科学1区顶刊,IF=26.8)曾刊登一篇42人署名的综述文章,所有作者均被列为共同一作;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则出现过第一作者与第五作者并列的特殊案例。

国内评价体系:地域与学科差异显著

虽然共同一作从意义上来讲属于贡献均等,但国内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地区不同、学科不同、单位不同,可能最后文章价值就不一样了。

比如北京2023年发布的《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规定明确“共同第一作者仅认定排名第一位”。

不过,广东2024 年职称评价标准调价文件规定SCI 等“三高”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可认 1 篇,不受排序限制。

早年,四川省2020年发布的自然科学系列评审则明确“共同第一作者不视同第一作者”。

因此,科研人员在提交职称材料前,务必查询所在省市卫健委、人社厅的最新细则 —— 有的地区 “只认排序第一”,有的 “共同一作算一篇”,还有的完全不认可。提前在论文脚注标注 “equal contribution” 并保留期刊正式 PDF,能减少后续认定争议。

另外,在一些数学、物理类期刊中,通常采用作者姓名首字母进行排序,这种情况下的第一作者显然和通常所说的第一作者也并不一样。

如何避免"共同一作"沦为无效成果?

面对复杂的认定规则,研究者如何让“共同一作” 真正发挥价值?关键在于 “提前规划 + 有据可依”:

• 投稿时规范标注:无论与多少人共同署名一作,务必在论文脚注或署名处明确标注“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并保留期刊正式出版的 PDF 全文。清晰的标注是后续争议时的重要依据。

• 评职称前吃透政策:不同地区、单位的评价标准可能每年调整,提交材料前务必查阅当地卫健委、人社厅或单位科研部门的最新细则,明确“共同一作是否认可”“认可排序第几”“是否计入成果数量” 等核心问题。

• 特殊学科提前沟通:对于数学、物理等习惯按姓名首字母排序的学科,需提前与导师、团队明确“贡献认定方式”,避免因排序规则导致成果不被认可。

对科研人而言,与其纠结 “共同一作能不能用”,不如在署名前就明确成果的应用场景 —— 是为了学术交流,还是为了职称晋升?根据目标提前规划,才能让 “共同一作” 真正成为学术路上的助力,而非 “无效努力”的遗憾。

文1-科学网-lsf.pn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任旭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34013-150028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