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旭升
学术打假,已被官方认可!
2025-8-6 16:48
阅读:299
多年来,化名克莱尔·弗朗西斯(Claire Francis)的学术侦探已标记了数千篇问题论文,但一封来自Frontiers出版社的邮件仍让她感到新奇——邮件告知她,其最初标记的一篇论文即将被撤回,并首次提供了在撤稿声明中公开致谢的机会

微信图片_20250806164658.jpg长期以来,尽管许多学术打假者(sleuths)要求出版社承认他们无偿且承担风险的贡献,但出版社鲜少这么做。然而,这一局面正在改变。Frontiers是几家正在制定此类政策的出版社之一,而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也计划于8月发布新指南,推荐这一做法。

出版社行动:从Frontiers开始

Frontiers自去年起开始提供致谢选项。其发言人表示:“一旦调查完成,第三方会被告知结果,如果决定撤稿,会提供在声明中以标准化语句公开致谢的选项。”

在弗朗西斯收到的邮件中,她可以选择被具名感谢,或以“相关读者”的身份被提及(她选择了后者)。今年3月发布的一则撤稿声明中,Frontiers公开致谢了另一位打假者亚历山大·马加津诺夫(Alexander Magazinov):“Frontiers感谢亚历山大·马加津诺夫就已发表文章与本刊联系。”

Frontiers发言人强调,这种标准化声明仅用于调查源自第三方提出质疑的情况。

效仿跟进:出版商纷纷制定新规

Frontiers并非孤例。Springer Nature和Wiley两大出版集团也表示,正在制定相关政策,以在其旗下期刊中统一致谢第三方举报人。

Springer Nature的研究诚信与解决方案负责人蒂姆·克塞斯(Tim Kersjes)坦言,政策制定需周全考量多个重要方面,包括:被点名者潜在的法律风险、调查记录的永久性、致谢门槛标准、有效的“选择加入退出”机制,以及在旗下三千多种期刊中推行该政策的有效流程。

Wiley的发言人则表示,其政策核心是尊重举报人意愿:“如果关切是以保密形式提出的,我们只会在举报人明确许可且期刊编辑同意的情况下,才会在声明中提及举报人姓名。”由于目前各刊流程不一,威立正致力于在其整个期刊组合中推行更标准化的方法。

侦探方:透明至上,匿名权不可侵

来自新西兰梅西大学的退休感知心理学家宾勒建议:“理想情况下,出版商应链接到PubPeer的相关讨论帖,如果举报是通过公共渠道进行的,也应注明贡献者的化名。”

但众人一致强调,给予“功劳”绝不能以牺牲匿名性为代价。“如果第三方没有明确同意,就极其重要不能披露其姓名,”哈萨克斯坦软件工程师马加津诺夫说。侦探们指出,获得认可是次要的,主要目标始终是马加津诺夫所说的“净化科学文献”。

牛津大学发展神经心理学荣休教授毕晓普补充道:“(署名)可能也有助于在侦探和出版商之间建立更积极的关系。”过去双方关系紧张,部分原因正是出版商曾明确拒绝给予侦探署名。施普林格·自然的一位高级编辑去年还曾告知侦探们:“按政策,我们不会提及案件来源,也不会承认任何外部方。

行业指南即将出台,推动行业规范

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计划于今年8月发布新版撤稿指南,其中将明确推荐在获得许可的前提下,在撤稿声明中提及提出关切的第三方姓名。

COPE主席南希·切希尔(Nancy Chescheir)今年6月向美国国家科学院一个委员会表示,如果对文章的关切由第三方提出,“在相关且获得许可的情况下,他们的名字可以包含在撤稿声明中”。新指南还将要求,若撤稿源于机构的调查结果,此信息也应包含在声明中。COPE发言人确认,更新后的指南正在最后定稿,等待理事会批准,预计8月发布。

Science期刊系列主编霍尔登·索普(Holden Thorp)在同一场合表示,Science愿意致谢侦探,但作者及其所属机构“通常对在撤稿声明中提到侦探非常抵触”。他非常欢迎COPE的新政策,因为“如果我们能援引允许这样做的COPE指南,我们肯定会开始执行”。

随着更多出版商政策的落地和COPE指南的正式出台,学术侦探们长期默默无闻的贡献,有望在推动科学诚信的官方记录中获得应有的认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任旭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34013-149671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