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AS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AAST

博文

来自太阳系最大撞击事件的启示

已有 313 次阅读 2025-7-15 14:2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国嫦娥六号任务返回了距今28亿年的月球样品,对这些样品的最新分析带来了对月球形成以及大碰撞影响的新认知。研究结果本周发表于《自然》,指出嫦娥六号任务采集岩石所形成的月球深部,已经发生了大量熔体亏损。 

月球观测揭示了月球正面和背面在月壳厚度、火山活动、岩石化学组成上的差异。不过,这些差异的起源一直存在争议。2024年,中国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带回了玄武岩样品(熔岩冷却后形成的岩石),让科学家得以探索这两个半球的差异。 

中国科学院的杨蔚和同事分析了嫦娥六号任务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返回的火山岩石样品的同位素构成,并与阿波罗任务从月球正面带回的样品进行了比较。作者发现,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岩石与正面月幔有一些共性,但采集的一部分月球内部样品似乎已发生了熔体亏损。这些特性表明,这些玄武岩或形成于熔体亏损的深部(月幔)岩石,亏损可能源于月球早期岩浆洋阶段和/或南极-艾特肯盆地撞击事件期间的进一步熔融。作者总结道,嫦娥六号任务取回的样品或是研究早期月幔形成的一个途径,进一步研究或能更好地阐释造成月球正背面差异的过程。 

640.png

地中海玄武岩在SPA盆地和CE6登陆点的分布。来源:Zhou, et al.

文1-科学网-lsf.pn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34013-1493767.html

上一篇:拒绝跟风!新试点支持科研人员勇闯“无人区”
下一篇:中国科学院2区期刊,迎来首位中国主编!
收藏 IP: 61.163.139.*| 热度|

2 王涛 刘永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7 06: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