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旭升
读文献的时候应该带着哪些问题去读?
2025-7-2 17:54
阅读:604

提高文献阅读效率不仅要读得快,更需要有选择地去读,读文献时应带着问题去阅读。

一、泛读阶段(由厚变薄)

文献阅读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确立研究目标。这一阶段我们要广泛阅读大量文献从而掌握研究动态,那么在这一阶段我们应当怎么做呢?

在这一阶段,我们应当先找一些高质量的综述来阅读,这样就可以快速掌握这个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热点,然后再以综述中出现的文章和作者为线索,顺藤摸瓜去查找其他相关的文献。

在阅读时要掌握方法——一看摘要,二看结论,三看引言,判断文章对我们是否有价值一般看这三个部分就够了。

在这个阶段我们一定要做好分类汇总,将那些对我们有用的文献整理在一起并进行简单的标注。

在泛读时,我们要带着这些问题来读。

1. 研究目的与价值

这篇文献的研究目标是什么?是否与我的研究方向相关?

摘要和结论中提到的核心贡献是什么?能否快速判断其价值?

引言部分是否揭示了研究背景和未解决的空白?

2. 文献筛选与分类

该文献属于哪个研究领域的热点或趋势?

是否需要将其归类为“有用”或“可能有用”以便后续精读?

二、精读阶段(由薄变厚)

经过了第一阶段,小伙伴们应该已经确立了自己的研究目标,下一部分就是围绕着我们想要论证的观点去文献中找到可以佐证自己观点的论据了。

在这一阶段我们不仅要细读,而且要带着目标去读,边读边思考边做笔记,做好分类总结。这个阶段不仅要读摘要和结论了,很多时候要去读结果和讨论部分。

这时不仅仅要看文献中作者得出来的结论,还要挖掘他的实验结果,是否对我们的研究有价值,有很多时候我们用不到文献最后得出的结论,但是他们的实验结果却能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和佐证我们的观点。

1. 研究逻辑与方法

作者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在引言或方法部分找答案)

实验设计是否合理? 如何证明研究方法的有效性?(重点关注结果与讨论部分的实验验证逻辑)

图表和数据说明了什么? 能否复现关键实验?

2. 结果与结论的深度挖掘

结论是否被结果充分支持? 是否存在数据与结论脱节的情况?

实验结果是否有其他解读角度? 能否用于佐证我自己的观点?

研究的局限性是什么? 作者是否在讨论部分提及?

3. 创新性与应用价值

创新点在哪里? 是理论、方法还是应用层面的突破?

该研究对我的课题有何启发? 能否填补我研究中的空白?

与其他文献相比,本文的差异和优势是什么?

4. 批判性思考

论据是否可靠? 作者使用的是事实、理论还是主观信念?

论证逻辑是否存在漏洞? 例如样本量不足、对照组缺失等。

若我来做此研究,会如何改进设计?

文1-科学网-lsf.pn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任旭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34013-149207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