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AS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AAST

博文

2025年起,国自然将“严管”评审专家

已有 353 次阅读 2025-4-24 16:1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2025年,国自然迎来一项重大变革——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行为规范》正式施行。

这次调整不仅是自2014年旧版规范发布以来的首次全面升级,更是国家对科研诚信和评审公正性的一次亮剑”,还是蛮值得期待与关注的

一场科研评审的“清风行动”

为什么说这次调整如此重要?

过去几年,国自然基金项目申请量持续攀升,但评审过程中的打招呼”“利益关联等乱象也时有发生。

比如月刚刚通报的案例中,某高校的评审专家边中启就因违规泄露评审信息被永久取消资格,成为新规施行后的典型警示

而新规的出台,正是为了从制度层面堵住漏洞,确保每一分科研资金都流向真正有创新价值的项目。

更重要的是,这次调整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SFC)的整体改革方向一致。

2025年新修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明确强调科研诚信终身追责,并将评审专家管理列为重点内容

可以说,新规不仅是技术细节的优化,更是国家对科研生态刮骨疗毒的决心体现。

模糊红线高压线

新规对评审专家的行为约束,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概括:更严、更细、更透明。

回避制度:把人情关进笼子。新规第七条一口气列出了11种必须回避的情形,包括近亲属关系、同一单位、五年内合作、师生关系等。

比如,如果评审专家和申请人在过去五年内合发过论文,就必须主动申请回避。这一条直接针对以往熟人评审的灰色地带,从源头切断利益输送的可能性。

评审纪律:从走形式动真格”。新规第六条明确要求评审意见必须具体、有建设性,严禁套话空话。

评审专家不仅要指出项目的优缺点,还要给出改进建议——这相当于把敷衍了事的评审态度直接判了死刑

此外,第十六条还新增了终身追责条款:一旦发现违规,轻则取消资格,重则永不聘任,并记入信誉档案。今年被通报的边中启案例,就是这条规定的活教材

保密与廉洁:堵住跑风漏气的漏洞。第十二条和第十三条严令禁止评审专家泄露任何评审信息,连接受宴请这种过去可能被忽视的小事也被明确列为禁区。

而这次通报中浙江某高校的王某明因打探评审信息被处罚,正是这条规定的现实写照

监督与举报:让潜规则无处藏身。第十五条鼓励专家主动举报不端行为,甚至要求抵制打招呼等公关活动。

结合基金委近期开展的打招呼专项整治,这套内外联动的监督机制,让评审过程真正暴露在阳光下

重塑科研游戏规则

新规的施行,绝不只是给评审专家戴上一堆紧箍咒,它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重构科研生态的底层逻辑。

对评审专家:从权力责任”。过去,评审专家的身份可能被某些人视为资源,但现在,它更像是一份需要战战兢兢履行的责任

比如新规第九条要求专家必须保证评审时间,如果没空审就得提前说明——这条看似细小的规定,直接堵住了挂名评审”“草率打分的退路。

而信誉档案的建立,更让专家的每一次评审都与职业生涯深度绑定

对科研人员:公平竞争的新起点。打招呼风险大增、利益关联被严格隔离,申请人终于可以更专注地比拼学术质量。

今年新增的临床专项赛道和青年人才支持政策,也和新规形成了呼应——让真正有想法的人,不必再为关系网分心

对科研生态:从治标治本”。新规的威慑力已初步显现。今年首批通报的15起案件中,除了个人被处罚,部分高校还因管理失职被点名批评,成为被连带追责的高校

这种个人+单位的双重问责机制,倒逼科研机构主动加强内部监督,形成良性循环。

2025年的新规,标志着国自然评审粗放管理迈向了精细治理。但任何制度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如何避免专家因怕担责而过度保守?如何平衡保密需求与评审透明度?这些问题仍需在实践中探索。

文1-科学网-lsf.pn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34013-1483246.html

上一篇:【EI&Scopus期刊征稿】中国主编,对国人友好,录用率80%以上
收藏 IP: 61.163.139.*| 热度|

2 王涛 冯兆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9: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