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报告》——汇聚全球科学发现
公开可获取的研究赋予科研成果更强效的传播力,使之触及更多元的受众,推动实质性变革。这种优势惠及所有背景、领域和职业阶段的研究人员,若您的工作为多学科性质或有助于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那么可见性与可获取性对于产生现实影响力尤为关键。作为全球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开放获取(OA)期刊之一,《科学报告》正是为此而生。
在本文中,我们采访了宁波诺丁汉大学的陈加信教授(Dr. Faith Chan),探讨在《科学报告》上发表论文如何帮助其扩大研究影响力——提升可见性、增强可获取性,支持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契合的实际应用。
Scientific Reports 是 Nature Portfolio 旗下的一本多学科开放获取(OA)期刊,恪守具有建设性、既观点包容又严格的同行评审。《科学报告》为打破学科之间传统边界的研究提供了展示平台,发表范围涵盖自然科学、心理学、医学及工程学所有领域,专注发表科学上严谨、技术水准高的原创研究。《科学报告》具有发文可见度高,社会影响力大,及广受业界认可的特点,并致力于让发表的研究更大限度地被传播、共享并重复使用。根据科睿唯安 2024 JCR,《科学报告》已成为引用量位居全球第三的学术期刊。
是什么激励您从事城市水治理研究?工作中让您富有成就感的是什么?
我本科时期学习的是城市水及洪水治理,了解水循环及其与奥克兰城市环境的关系。新西兰人民关心、热爱他们的环境,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实践良方,并能够将其回馈给亚太其他地区。之后,我获得了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保护署合作的机会,处理香港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泄漏问题。我意识到保护我们的社区和邻里至关重要,因为渗滤液具有高毒性。之后,我获得了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提供的机会和奖学金,前往波恩大学学习农业和土壤治理。我很幸运,师从欧盟顶尖土壤科学家 Wulf Amelung 教授,他在 2005-2006 年派我去乌兹别克斯坦完成我的硕士论文项目,改善旱地土壤的有机质。在那段时间,我进一步认识到“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乌兹别克斯坦需要大量灌溉来确保作物生长良好。否则,我们很难着手改善表土的有机质质量。
后来,我转到利兹大学,与 Adrian McDonald 和 Gordon Mitchell 共事,同时也为 Water@Leeds 研究所的 Joseph Holden 提供支持。我们各司其职,从不同角度出发,专注于水研究。我当时想要为治理珠江三角洲(我的家乡——我出生在香港)寻找可持续的洪水治理解决方案。我们当时探索了一些关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有趣想法,将其与来自英国的自然洪水治理(Natural Flood Management, NFM)概念相结合。此外,我还获得了与诺丁汉大学(我现在的工作单位)的 Colin Thorne 教授合作的机会,联合诺丁汉、利兹、纽卡斯尔、剑桥、西英格兰大学等研究团队共同发展蓝绿城市(Blue-Green Cities)概念和理念,这与(2013年起)中国的海绵城市概念相契合。因此,我在过去十年里专注于城市洪水治理,特别是寻找新方法让海绵城市理念在宁波、贵阳、深圳等中国城市落地。
我发现这个概念和我所做的研究正在切实“改变”中国城市。例如,我看到宁波建了海绵城市公园,有时我会去那里散步,享受我们修复的蓝绿空间,这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因为我感觉我为我所属的社会和城市做出了一些贡献。
您认为海绵城市将如何改变中国城市的未来?
毫无疑问,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得非常迅速。你可以看到一些中国城市发展得多快。比如深圳在 80 年代初还只是一个人口不到 30 万的渔村,但现在其人口已超过 1500 万,是隔壁香港的两倍多。中国所有城市的平均城市化率位居世界前列。中国政府理解推行“绿色”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2013 年,政府宣布了“海绵城市计划”,并于 2014 年立法,通过发布修订后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来付诸实践。此后,“海绵城市”理念成为热门。我不得不说海绵城市的概念很好,但并不完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至少,我在与其他学者和利益相关者合作的过程中,见证了我们正在尽力通过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爱护我们的植被、鸟类、蝴蝶、蜜蜂、昆虫、土壤、水和地下水,修复我们的城市环境。这对于为中国所有城市的下一代规划城市未来而言,既是一个重要的开端,也是关键的一大步。我的同仁遍布全球各地,不仅来自欧盟和美国,甚至来自非洲、南美洲和中美洲的全球南方国家,都在询问海绵城市的情况,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国政府致力于修复城市环境、增加蓝绿空间以改善城市水资源,同时为社群带来多重利益和社会福祉的进展与决心。
您在《科学报告》上发表了海绵城市方面的研究成果——能否介绍一下在我们期刊发表论文对您的研究有何影响?
我们研究团队在《科学报告》上发表了两篇与“海绵城市”概念相关的论文。你可以看到,我们正在做一些相当具有创新性的工作,我们不只是研究传统的洪水治理问题。例如,我们的论文采用了 GDELT 全球知识图谱(GKG)数据集,运用另类新闻媒体分析方法研究洪水事件发生期间新闻媒体所发布的资讯。这些结果可以给我们和利益相关者带来不一样的启发,因为我们从媒体报道中获得了比传统洪水后报道和模拟结果更多的信息。
查看论文原文 Improving urban flood resilience via GDELT GKG analyses in China's Sponge Cities
我们在该期刊发表的另一篇论文也很有影响力和趣味性,我们研究中国的生物洼地,并评估其如何有助于改善城市排水,特别是通过洼地减少污染物。洼地在美国城市如波特兰和西雅图非常常见,但我们对洼地在中国的效果知之甚少。这篇论文也非常有影响力,向读者展示了国内洼地在不同降雨模式下的作用,并且预测了未来的气候变化场景。
在《科学报告》上发表这两篇论文后,影响非常大。说实话,一些记者确实看了这些论文并联系我,以进一步了解海绵城市,最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量转发。我可以说,将你的优秀论文发表在《科学报告》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您如何选择目标期刊?
通常,在决定向某本期刊投稿和发表之前,我会非常仔细地查看期刊的范围和主旨。另外也会查看该期刊近期发表的成果。例如,如果我想发表水文学方面的主题,我会首先考虑《自然-水》但如果主题比较宽泛,我会考虑《自然-通讯》、《科学报告》或《通讯-地球与环境》。我认为需要仔细筛选,而且这对编辑非常有帮助(因为我自己也是期刊编辑)。
您认为在像《科学报告》这样的开放获取期刊上发表论文对科学研究的可见度有何影响?
在像《科学报告》这样的开放获取期刊上发表论文,我认为肯定非常有助于提高可见度,因为我们的论文在《科学报告》上发表后,有不少人通过电子邮件联系我们。这样方便了读者,为其提供了免费的下载机制。这无疑会帮助读者阅读论文,跟进近五年内的一些重大议题。
对于扩大研究成果的传播,您对其他研究人员有什么建议?
正如前面所述,我再说一下,应该查看期刊的范围和主旨,同时也要关注引用情况,将论文发表在《科学报告》这样的期刊上,将会产生很大的反响并吸引公众和利益相关者更多的关注。
能否谈谈您当前的研究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的关系?
我们的研究与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相关,例如贫困和脆弱社区方面研究与 SDG 1 相关,水与 SDG 6 相关,建设可持续社区与SDG 11相关,气候变化与 SDG 13 相关,陆地和沿海河口方面研究则与其他 SDG 相关。因此,我们的研究非常地多样,有助于实现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如我上面所说——为我们的城市未来做出贡献并惠及下一代,不仅是为了中国的城市,也是为了亚太地区。
陈加信(Faith Ka Shun Chan)教授 宁波诺丁汉大学陈教授的科研生涯始于奥克兰大学,在此学习环境科学的经历使其热爱自然,深谙新西兰毛利文化,并充分理解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在亚太地区的重要性。他深耕于国际水治理政策研究,特别是可持续的洪水治理与规划实践,英国、欧洲和东亚沿海城市及三角洲的洪水风险评估实践及其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应用。
陈教授在其他Springer Nature旗下高影响力期刊如《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自然-城市》、《自然-通讯》、Frontier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Ambio 上均有文章发表。如需进一步了解他对“海绵城市”的研究。欢迎点击查看《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文章 Transformation towards resilient sponge cities in China。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SpringerNature科研服务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32244-150362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