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erNature科研服务
如何推动中国编委会的多元化发展? 精选
2025-7-28 11:54
阅读:5654

此前我们探讨了中国如何崛起成为全球科研领军者,以及为何编委会多元化对于推动全球科学进步至关重要。那么编委多元化是如何助力中国学术发展的?本期特邀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三位资深出版人,分享他们多年积累的行业智慧,以及他们与中国编委会合作的宝贵经验。

为何需要推动编委会多元化?

施普林格·自然致力于推行更具包容性的策略,真实反映我们所服务的多元化科研群体。“作为出版机构,突显我们所服务的学术群体,始终是我们的使命。”施普林格·自然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Arnout Jacobs)解释道。然而,2024 年的编辑多样性报告显示,作为期刊决策者的学术编辑,并未充分体现整体科研群体的多样性。要建立公平无偏的出版体系,我们仍需在多样性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查看施普林格·自然编辑多样性报告

安诺杰指出,编委任期通常较长,“这是好事,有利于保持稳定性”。但是在科研产出数量与影响力均呈爆发式增长的中国,我们必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变革。2024 年年初至今,我们已新增逾 3,000 名中国学者加入各期刊编委会。通过编辑队伍的多元化,我们能够基于更深刻的地域认知,支持投稿作者,拓展期刊合作的审稿专家库,进而提升效率、速度与整体满意度。

扩大中国编委招募

近年来,我们在中国的本地团队已从不足 200 人发展到 400 余人,并在持续扩大。其中,编委的招募是重中之重。“施普林格·自然的南京团队正在帮助招募新编委,并为编辑及机构合作伙伴提供支持。”施普林格·自然编辑合作总监 Marc Gillett 解释说。

这一本土化策略旨在应对编委招募中的多重挑战。首先,不易找到符合资质的研究人员。尽管中国产出了诸多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但是不同省份和不同机构的科研产出质量存在明显差异,正如安诺杰所言:“对比荷兰,该国 14 所大学均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科研水准。而在中国,则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对于时间紧迫的编辑而言,这种不均衡性可能导致无意识的偏见。”

身份验证也面临挑战。许多中国研究者偏好手机平台而非机构邮箱,这加大了核实所属单位的难度。“中国已跳过电子邮件,大家普遍通过手机应用开展工作。”安诺杰解释道,“但对编辑而言,这难免令人心生疑虑。”

文化因素同样会影响招募。青年研究员可能因自觉经验不足而却步,施普林格·自然大中华区期刊发展总监王重芳解释道:“他们认为自己仍需要更多的培训和发表经历才能胜任编委职责。”而我们近期对蒋俏蕾博士的采访显示,资深学者也可能会犹豫不决,等待被邀请(延伸阅读:推动中国编委会多元化 | 走近《科学报告》编委蒋俏蕾博士)。因此,包含专业培训和直接支持在内的主动邀约策略显得尤为关键。

机构合作招募模式

为解决编委招募难题,我们正在中国推行机构合作模式——通过与高校合作,系统性邀请符合资质的学者加入编委会。“这恰恰是中国研究者期待的方式,”王重芳表示,“他们希望招募能变得更加体系化。”该模式可以同时解决多重挑战,既能确保研究人员的资质,又能保障候选人的多样性。“通过与高校合作,校方可以为我们担保人选,并为其领域专业性背书。”安诺杰说。

机构积极响应这种合作模式。“他们鼓励学者担任编委职务,这有助于提升其国际声誉。”王重芳表示,“我们已经开始接触国内的一部分高质量院校,目前已有超过 10 所院校确认参与合作。”

对于施普林格·自然而言,这种模式可以降低时间成本,提高科研诚信审查流程的效率。Marc Gillett 解释道:“虽然仍需执行严格的科研诚信审查,以确保编委均符合资质,但基于院校背书,我们具备更高程度的信任基础。”

提供培训与支持

除招募工作外,我们的策略的另一大重点是为编辑提供全面支持,助其充分发挥专业价值。我们大力投资于新技术,包括创建 42 个在线科研社区。“我们正吸纳超过 10 万名编辑加入这些社区,这将显著提升沟通效率、培训效果和政策传达能力,同时确保编委及时获取关键信息。”Marc Gillett 解释道。这些社区具备双重功能:既提供施普林格·自然的专业培训支持,又构建同行交流网络。Marc 补充表示:“与国际学者建立联系的机会非常宝贵。编辑在入职前两年通过持续参与,将获得系列认证、报告和贡献度评估,这些作为行业专业资质证明。”

Marc Gillett 表示,未来将为新人编委提供更多的支持,尤其是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学者。“我们一直在开展试点项目,重点聚焦处于早期职业研究人员,探索如何培养训练有素或值得信赖的审稿人。在向其开放投稿系统权限前,我们会提供相关工具与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如何履职。这不仅是为了提升其审稿信心与能力,更是希望通过专业认证和支持,使他们未来可以大声地说‘我是本领域一名训练有素的审稿人’。”

试点项目的初步成果令人鼓舞。Marc Gillett 指出:“参与试点的期刊的审稿周期大部分都缩短了 5%。编辑获得的满意度显著提升,从 2023 年的 65% 升至今年初的 77%。编委参与度也大幅提高:每月处理稿件的编委比例从 29% 增长到 40% 以上。”

未来展望

在中国扩大编委网络,是全面反映全球科研发展的关键。随着在线社区和培训项目的持续推进,参与的编辑将拥有全新的机会来推动职业发展,构建专业人脉,更加主动地助力期刊发展。若贵机构或研究者有意与我们围绕编委会展开合作,欢迎与我们联系。

点击查看中国科研影响力报告《全球科研脉动:中国》,了解中国作为全球科研领军者的发展情况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SpringerNature科研服务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32244-149550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