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erials
01 Handbook of Non-Metallic Inclusions in Steels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手册
单击图片了解更多图书详情
作者:张立峰、任英
机构:北方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
本手册共31章,816页,30万词,766个图,127个表格。追溯了研究非金属夹杂物的起源和历史,强调了非金属夹杂物对钢材性能的影响和需要关注的研究方向,提出了钢的洁净度指数,讨论了钢中总氧含量和非金属夹杂物中Al2O3含量的影响。手册讨论了非金属夹杂物相关的理论基础,包括非金属夹杂物形核长大理论、非金属夹杂物脱氧生成热力学理论、非金属夹杂物多相元反应动力学理论、非金属夹杂物气泡浮选理论、非金属夹杂物润湿行为和界面现象理论、非金属夹杂物凝固捕捉理论、非金属夹杂物凝固冷却和加热转变理论、非金属夹杂物轧制变形理论以及第二相氧化物冶金理论等。手册归纳出关于非金属夹杂物的若干项控制技术,包括精准钙处理非金属夹杂物改性技术、精炼渣非金属夹杂物改性技术、铁合金辅料设计技术、钢包吹氩和真空精炼高效去除非金属夹杂物技术、凝固冷却过程非金属夹杂物控制技术、轧制热处理过程非金属夹杂物控制技术、非金属夹杂物水口结瘤控制技术和洁净钢用耐火材料控制技术等实践应用。结合典型钢种实际生产案例,介绍了如何将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控制理论具体应用到各个钢种的技术创新和工艺优化之中,解决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相关质量问题,提升钢铁材料的洁净度水平。本书可为钢铁冶金领域从事科研、生产、教学的科技工作者,以及企业、研究院和高校的管理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也为中国和世界钢铁工业的技术升级,特别是对实物质量升级和品牌塑造起到促进作用。
编辑荐语:
本手册的作者张立峰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相关理论及工艺研究。张立峰于1993年于重庆大学获得冶金工程本科学位,1998年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得冶金工程博士学位,1998年-2000年任日本东北大学外国人特别研究员,2000-2001年在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冶金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2005年任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机械与工业工程系研究助理和研究员,2005年-2007年任挪威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2008年-2011年任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助理教授、副教授,2012年-2019年任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教授、院长,2019年-2021年任燕山大学副校长,2022年起任北方工业大学校长。张立峰与国内外50多家钢铁企业进行了科研合作,并获得了大量国家项目资助,探索了有关高品质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控制集成创新理论和技术。成果还广泛应用于我国许多钢铁企业,为我国洁净钢生产的技术进步和我国钢铁工业的产、学、研创新合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将相关研究成果整理、归纳成书,特向钢铁界的同行们郑重推荐此书。
——Haiqin Dong 董海芹
大型参考书执行编辑
Engineering
02 Systems Theory for Engineering Practice: Insights from Physics
系统理论的工程实践:从物理学中洞察
单击图片了解更多图书详情
作者:郑茂盛、于洁
机构:西北大学
通过总结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及其研究方法,本书呈现了对系统论思维普遍性的认知,其中涉及的处理方法与系统论的观点是一致的。例如,多体和波的经典振动的集体作用,自然界中的极值问题,原子分子和金属中电子的状态,相变中的 Ising 模型和固体中的元激发,系统的多目标优化,有效介质近似的描述,不确定现象中的确定性,五行稳定性的动力学分析等等,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协同效应, 群体行为的整体性,系统内部的“对立统一”,以及系统内的集体现象。系统论的相关方法论是“还原论”和“整体论”的有机结合和协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关方法可望用于处理系统科学和工程领域的类似问题, 从而推动智慧向生产力的转化。
编辑荐语:
本书作者是来自西北大学的郑茂盛教授和于洁教授。通过10个章节和156页的篇幅,运用普通的物理现象和研究方法,阐述了对系统理论思维普遍性的认知。本书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领域科学家和从业人员的参考书。
——Mengchu Huang 黄梦初
应用科学执行编辑
03 The Mechanobiology in Atherosclerosis: Basic, Frontier and Advance
动脉粥样硬化的力学生物学基础与前沿
单击图片了解更多图书详情
作者:王贵学
机构:重庆大学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致残率居首,且将持续增加,已成为全球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病因,可导致多种致残、致死性后果。作者以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破裂的力学-生物学机制为研究主题,为“脂质浓度极化”理论提供了直接证据并丰富发展了该理论。作者首次提出“血管新生与易损斑块发生在狭窄血管近心端相关”的科学假设,并深入探索了斑块破裂局灶性的细胞分子机制。
编辑荐语:
本书是作者团队近30年研究成果的总结,聚焦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破裂的机械-生物学机制,阐明了其定位并发展了脂质浓度极化理论。首次提出狭窄血管近端易发生易损斑块假说,发展了血管损伤修复动力学理论,提出新视角指导血管支架设计。同时深入探讨了机械信号转导与斑块破裂的分子机制。
——Ella Zhang 张楠
机械工程 编辑
Philosphy
04 An East-West Dialogue on Good Governance: Learning from Each Other
中西善治哲学对话:一次互相学习的聚会
单击图片了解更多图书详情
作者:范瑞平、金聖文
机构:香港城市大学
本书通过独特的东西方学者对话形式,探讨善治之道的核心价值观。多位学者通过深入的学术交流,分享了大量启发性的实际案例与个人经历,同时提出了创新的伦理与文化视角。本书呈现了西方学者对儒家价值观的深入探讨,包括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家庭伦理的传承、礼仪规范的意义以及和谐理念的现代诠释;同时,东方学者也从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出发,对现代西方价值观,如个人权利、平等理念、民主制度等进行了专业而深入的解读。通过这种双向的学术探讨,本书不仅展现了这些价值观对当代社会治理的深远影响,更为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编辑荐语:
本书突破了传统学术著作的写作方式,通过对话形式使深奥的治理理念变得生动易懂,同时不失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书中精心挑选的案例和个人叙事完美融合了东西方价值观的精髓,使读者能够透过具体情境深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治理智慧。本书不仅能满足专业学者的研究需求,更能为对人文价值、当代治理及跨文化研究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提供深刻启发。这种创新的写作方式不仅激发读者深度思考,更有助于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全面地理解和应对当今世界治理与文化价值观的复杂性,对促进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与互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Herb Zhang 张鹤
哲学,交叉学科编辑
Biomedicine
05 Fetal Origin of Diseases
胎源性疾病
单击图片了解更多图书详情
作者:汪晖、陈廖斌、徐丹
机构:武汉大学
探索生命早期的奥秘,《Fetal Origin of Diseases》揭示了胎儿发育与成年非传染性疾病之间的联系。在现代医学研究中,一个革命性的理论正在改变公众对健康和疾病的认知——那就是“疾病的胎儿起源”学说。这一理论指出,成年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可能源于胎儿时期的不良环境。《Fetal Origin of Diseases》是由Hui Wang(汪晖)、Liaobin Chen(陈廖斌)和Dan Xu(徐丹)等撰写的一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专著,汇集了该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这一理论的科学基础和临床意义。
编辑荐语:
本书整合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和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视角。首次提出了“母体糖皮质激素编程子代多疾病易感”、“胎源性疾病的两种编程和两次打击机制”以及“胎源性疾病属于代谢综合征范畴”等创新理论。汇集了作者团队近二十年的系统研究,从分子机制到临床转化,全面总结了胎源性疾病的特征和预防策略。并涵盖了全球范围内胎源性疾病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本书适合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公共卫生的专业人士、临床医生、高等院校师生以及对健康和疾病起源感兴趣的读者阅读。杨宝峰院士推荐语:“《Fetal Origin of Diseases》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它是一座连接胎儿发育与成年疾病研究的桥梁。它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生命早期环境对长期健康影响的关键知识,对于预防和治疗成年期慢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Yin Chen 陈吟
生物医学 副编辑
出版您的图书
欢迎联系我们,交流您的出版想法或者计划。
不论目前您正在思考出版主题、大纲,或者已经准备了出版提案并开始撰写草稿,都可在线填写简要信息,以获取帮助。我们经验丰富的图书出版编辑将通过电子邮件与您取得联系, 与您一起商讨出版思路,解答您的疑问,并协助您顺利完成出版流程!
单击此处,立即在线填写表格。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SpringerNature科研服务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32244-147021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