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Dimensions数据库,2023年共有264篇来自中国作者的原创研究论文刊登在《自然》(Nature)上,贡献的中国机构包含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
我们从中挑选了在Dimensions数据库上引用量排名前十*的《自然》论文以飨读者,这10篇原创论文的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来自中国科研机构,反映了中国科研人员在过去一年高质量的原创研究成果。
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恭祝中国科研工作者新春快乐,龙年大吉!在新的一年里科研之路欣欣向“龙”,科研成果多多发表!
*说明:
1. 以下论文排名和指标数据均来源于Dimensions数据库,结果可能与其他统计方式有所差异,仅供参考。 2. 引用量实时变化,且受时间影响较大,以下的论文选择和排名仅反映2024年2月初Dimensions数据库的搜索结果。
论文标题:提高1 cm2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的界面质量( Improving interface quality for 1-cm2 all-perovskite tandem solar cells)
通讯作者:Cong Chen、Dewei Zhao(四川大学),Fan Fu(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Weihua Tang(厦门大学)
第一作者:Rui He、Zongjin Yi(四川大学),Wanhai Wang(厦门大学),Felix Lang(德国波茨坦大学)
发表日期:2023年3月29日
引用量:88,下载量:21573,Altmetric:30
论文导读: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具有膦酸基的自组装单分子层,作为宽带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空穴传输材料,促进了大面积高质量宽带隙钙钛矿薄膜的生长,并抑制了界面非辐射复合损失,由此实现的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认证效率高达26.4%。
论文标题:二维半导体接触逼近量子极限(Approaching the quantum limit in two-dimensional semiconductor contacts)
通讯作者:Yi Shi、Xinran Wang(南京大学),Jinlan Wang(东南大学)
第一作者:Weisheng Li、Zhihao Yu(南京大学),Xiaoshu Gong、Liang Ma(东南大学)
发表日期:2023年1月11日
引用量:82,下载量:24346,Altmetric:46
论文导读:
研究团队通过半金属Sb(011¯2)面与单层MoS2的能带杂化,将后者的接触电阻降低至传统硅基器件以下,并接近理论量子极限。
论文标题:观测到具有内禀手性的连续域中束缚态(Observation of intrinsic chiral bound states in the continuum)
通讯作者:Shumin Xiao(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Cheng-Wei Qiu(新加坡国立大学)
第一作者:Yang Chen(中国科学技术大学),Huachun Deng、Xinbo Sha(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Weijin Chen(新加坡国立大学)
发表日期:2023年1月18日
引用量:78,下载量:18701,Altmetric:45
论文导读:
研究团队利用结构倾斜打破谐振超表面的面外镜面对称,首次实现并观测到具有内禀手性的连续域中束缚态,该体系在手性光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论文标题:基于二甲基吖啶分子掺杂的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Invert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 using dimethylacridine-based dopants)
通讯作者:Zhubing He(南方科技大学)
第一作者:Qin Tan、Zhaoning Li(南方科技大学)
发表日期:2023年5月24日
引用量:76,下载量:27018,Altmetric:33
论文导读:
研究团队利用基于二甲基吖啶的分子掺杂工艺,构建了匹配良好的p型钙钛矿/ITO接触,同时实现了钙钛矿晶界的全覆盖钝化,由此获得的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认证效率高达25.39%。
论文标题:电化学反应器调控氮杂芳烃羧基化反应的位点选择性(Electrochemical reactor dictates site selectivity in N-heteroarene carboxylations)
通讯作者:Da-Gang Yu(四川大学),Song Lin(康奈尔大学)
第一作者:Guo-Quan Sun(四川大学),Peng Yu、Wen Zhang(康奈尔大学)
发表日期:2023年1月5日
引用量:71,下载量:25216,Altmetric:218
论文导读:
研究团队利用CO2作为羧基源,通过改变电解池类型实现了位点选择性可调的氮杂芳烃羧基化反应。该反应底物适用性广、官能团兼容性好,为重要氮杂芳基羧酸的制备提供了新方法。
论文标题:具有成本效益的全球农田氮素污染治理措施(Cost-effective mitigation of nitrogen pollution from global croplands)
通讯作者:Baojing Gu、Jianming Xu(浙江大学)
第一作者:Baojing Gu(浙江大学)
发表日期:2023年1月4日
引用量:67,下载量:28744,Altmetric:187
论文导读: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全球1,521组田间观测数据,确定了11项关键氮素减排措施,这些措施可使农田氮损失减少30-70%,同时能将作物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30%和10-80%。
论文标题:用于高温电容储能的梯藩共聚物(Ladderphane copolymers for high-temperature capacitive energy storage)
通讯作者:Xingyi Huang(上海交通大学)、Qing Wang(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帕克分校)
第一作者:Jie Chen、Xingyi Huang(上海交通大学),Yao Zhou(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帕克分校)
发表日期:2023年3月1日
引用量:67,下载量:13490,Altmetric:45
论文导读:
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梯藩共聚物,该共聚物通过π-π堆叠作用自组装成高度有序阵列,同时具备高电阻率与良好的导热性,在高温和高电场下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论文标题:用于互补电路的垂直结构有机电化学晶体管(Vertical organic electrochemical transistors for complementary circuits)
通讯作者:Wei Huang、Yuhua Cheng(电子科技大学),Ding Zheng、Tobin J. Marks、Antonio Facchetti(美国西北大学)
第一作者:Wei Huang(电子科技大学),Jianhua Chen、Yao Yao(美国西北大学)
发表日期:2023年1月18日
引用量:63,下载量:33498,Altmetric:169
论文导读:
研究团队构建了一种基于紫外光固化沟道的新型垂直结构,实现了P/N型有机电化学晶体管性能的全面提升,为相关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开辟了多种可能性。
论文标题:用于可拉伸器件高效组装的通用接口(A universal interface for plug-and-play assembly of stretchable devices)
通讯作者:Zhiyuan Liu(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Zhenan Bao(斯坦福大学)、Xiaodong Chen(南洋理工大学)
第一作者:Ying Jiang(南洋理工大学)
发表日期:2023年2月15日
引用量:59,下载量:29754,Altmetric:159
论文导读: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互穿纳米结构的新型接口,这种接口能作为柔性模块、刚性模块和封装模块的通用接口,即插即用,可实现稳固、可拉伸性强的电子器件。
论文标题:与锂金属兼容的LaCl3基锂超离子导体(A LaCl3-based lithium superionic conductor compatible with lithium metal)
通讯作者: Zhenyu Li、Hong-Bin Yao(中国科学技术大学),Xinyong Tao(浙江工业大学)
第一作者:Yi-Chen Yin、Jing-Tian Yang、Jin-Da Luo、Gong-Xun Lu(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发表日期:2023年4月5日
引用量:65,下载量:20012,Altmetric:47
论文导读:
研究团队报告了一种基于LaCl3的锂超离子导体,它与锂金属电极具有极佳的界面兼容性。它还能生成梯度界面钝化层,稳定锂金属电极,使锂-锂对称电池(1 mAh cm-2)的长期循环时间超过5000小时。
查看全球更多学科领域的“2023研究亮点合集”(2023 Springer Nature Research Highlights),合集涵盖70个学科领域。精选出1000+来自全球作者的高引用和高下载量期刊文章和图书章节,以回顾过去一年各领域内的突破性研究,并向取得这些杰出成果的研究者示以敬意和祝贺。
版权声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转发分享,如需转载,请邮件China@nature.com。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2023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1: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