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erNature科研服务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pringerNature 汇聚施普林格、Nature Portfolio、BMC、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和《科学美国人》等深得信赖的品牌

博文

2022年自然指数年度榜单:中国的科研投入开始开花结果

已有 1937 次阅读 2022-7-13 14:35 |个人分类:观点评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640 - 2022-07-13T133826.276.jpg

| 专家表示,未来几年中国或将持续保持强劲的科研产出表现。

640 - 2022-07-13T133911.306.jpg

研究力量:南京一家基因测序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图片来源:Aleksandar Plavevski/EPA-EFE/Shutterstock

去年,中国的科研产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大爆发,其中尤以江苏大学最具代表性。江苏大学位于长江边上的镇江市,距离上海约三小时车程,2020年至2021年该校在自然指数中的“调整后的份额”一举攀升118%。自然指数追踪某个机构或国家/地区发表在82种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上的科研论文。

自然指数的关键指标是份额(Share),即机构、城市或国家/地区的论文所占的分数计量,反映了一篇论文所属机构或地方的作者占比。调整后的份额(Adjusted Share)旨在反映纳入自然指数的期刊在文章总数上存在的微小的年际变化。

江苏大学这样的中国院校并不少见。根据最新发布的“2022自然指数年度榜单”(Nature Index 2022 annual tables),以调整后的份额计算,上升最快的前31家机构都来自中国。(参见文末“2022年自然指数年度榜单机构十强”。)在上升最快的50家机构中,只有10 家来自中国以外。这与2021年的榜单相比,有了显著的变化,当时上升最快的前10家机构中,中国仅占两席,分别是南方科技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

研究人员推测,去年中国机构表现不佳可能只是一时的。他们认为,最新榜单可能反而表明中国政府在科研方面的长期投入正开始开花结果。

若将中国整体与自然指数中的其他科研大国放在一起比较,也可以发现类似的模式(参见“2021年国家十强”)。2021年美国的份额为19,857.35,依然保持第一,但同年其调整后的份额下降了6.2%,在位居前十的国家中降幅最大,这也是美国2015年以来的最大降幅。2021年中国的份额为16,753.86,位居第二,同年调整后的份额增长了14.4%,在位居前十的国家中增幅最大;而前一年增幅为1.2%,相比之下提升明显。

640 - 2022-07-13T133931.182.jpg

来源:自然指数

韩国和瑞士分别排在第八和第九位,均取得了进步。2021年韩国调整后的份额增幅达2.3%,2020年为1.9%;2021年瑞士下降了1.7%,但与2020年下降6.6%相比,有所改善。

//资金开道

谈到中国的增长,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和国际发展研究员Miguel Lim表示,“毋庸讳言,钱是关键”。Lim是中国高等教育网络(China and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的创始召集人,该组织汇集了全球各地对中国高等教育感兴趣的研究人员。“中国)研究经费稳步大幅增长,虽然有待时间积累,但我认为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初步成效了。”他补充道。

宁波诺丁汉大学的科研政策研究员曹聪表示,中国政府在研发方面的投资不断增加,2021年占中国GDP的2.4%,中国在自然指数中表现提升,离不开这个因素。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科研经费占中国GDP的比例从1996年的0.56%稳步上升到2018年的2.14%(参见“经费稳步增长”)。

640 - 2022-07-13T134054.957.jpg

来源:世界银行(https://go.nature.com/3tbbsxg)

中国的科研支出热潮始于1995年启动的“211工程”,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的工程;211高校因此获拨大量资金,用于发展科研。

三年后,恰逢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中国政府再启动“985工程”,进一步资助建设九所211高校建立新的研究中心,即九校联盟,也常被称为中国版“常春藤联盟”。目前“985工程”高校已增至39所。

2017年,中国政府宣布“双一流”建设方案,公布了140所有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高校和多个有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

“我不会称之为面子工程。诚然,所有这些都有声誉因素在内,但这些投入是为了在中国认为重要的领域(如工程科学)取得战略主导地位,”Lim说。

//思虑深远

清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Hamish Coates说,资金的持续性也有影响,因为这意味着研究人员可以可靠地对未来几年进行规划。例如,“双一流”建设已经体现了政府到2050年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其中释放的信息是,政府了解科研是如何进行的。”Coates说。

Coates也表示,一旦达到某个临界点,中国对科研的投入最终将逐渐减少,不过在未来许多年,这种情况都不太可能发生。“我们看到英美等传统强国在科研方面的回报正在减少。如果你再增加100万美元的科研经费,你得到的增量回报可比不上中国。这只是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但终有一天中国也会发生这种情况。”他说。

//新冠疫情的影响

2020年至2021年间,中国机构在自然指数中的份额上升速度快于世界其他地方的大学,这是巧合吗?新冠大流行是否影响了结果?Lim说这没法确定。“在英国,我们放慢了脚步,因为转向线上教学后,我们被要求首先要支持学生并确保学生安全,”Lim说,“我可以推测西方国家的研究人员在忙于其他类似的事情,不过没有数据我没法肯定。”

这些数据无法获得,因此也就不可能知道中国研究人员受到的新冠疫情影响是否比其他地方的同行要少。“我会非常谨慎地看待跟新冠有关的问题。”Lim说。

Coates认为,现在还没到能在自然指数年度榜单中看出新冠疫情影响的时候,未来几年也不会看到。“你得回过头去看。2022年榜单中所包含的研究可能是在2017年获得资助的;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是在2020年完成的。”Coates说。“你不能把一切都归于新冠疫情。”

//工作文化问题

“不发表就出局”的文化困扰着全球研究者。在这种文化下,在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论文比什么都重要,中国可能尤甚,Lim说。“中国比英国门槛更高。在英国,你开启职业生涯时无需太多论文。”他说。“但在中国,大学甚至会要求硕士生或博士生在找到工作之前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曹聪说,中国的研究生通常必须发表几篇论文,否则就无法毕业。

Lim表示,虽然许多西方研究人员抗议需不断产出论文的压力,称这形成了一种有毒的职场文化,但发表论文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可以部分解释为何在上升最快的机构中,中国机构脱颖而出。不过,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也会通过某些其他方式充当释放余压的阀门,缓和强烈的“不发表就出局”心态所附带的一些风险,帮助推动科研产出。“在中国,年满60岁后,你就进入退休状态,开始指导年轻人。这一点真的很重要。”Coates说。“在西方,人们八十多岁还要与年轻研究人员竞争经费。”

孤立地预测或解释同比趋势是不可能的。因而中国今年在增长最快机构中的表现与去年大为不同,不免令人费解。然而,考虑到中国持续的研发投入,今年的强劲表现可能预示着未来。

“自然指数年度榜单表明,中国通过其大型、现已发展成熟的机构对研究进行的投入,正在自然科学领域产生持续不断的研究成果。”自然指数创始人David Swinbanks说。他还补充说:“虽然年度榜单较好地显示了自然科学领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但我们还是鼓励读者在评判研究质量和机构表现时,将这些结果与其它的科学产出一起使用,如数据、软件、知识产权等。”


2022年自然指数年度榜单机构十强


北京的中国科学院连续第十年在自然指数年度榜单机构中领先,2021年其份额为1,963.00(自然指数于2014年推出,数据可以追溯到2012年。),是哈佛大学的两倍有余,后者以910.93位居第二。


中国科学院大学(UCAS)在2022年自然指数年度榜单中首次跻身全球机构十强之列(参见“2021年机构十强”),从第13位跃升至第8位,东京大学则因此降至第14位,为其2015年以来的最低排名。


640 - 2022-07-13T134906.485.jpg


来源:自然指数


中国科学院大学在自然指数机构十强中的增幅最大:其份额从2020年的425.45攀升至2021年的530.20,调整后的份额增长21.4%。


位于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也相去不远,跃升两位至第九位。北京大学在2020年未进入机构十强之列,但2021年跃升了两位,位居第十。


doi: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2-01669-0


与自然指数合作

用故事和数据呈现贵机构的科研产出


自然指数是显示机构科研表现的一个指标,采用论文数(Count)和贡献份额(Share)这两个衡量标准,其依据的是某个机构或国家/地区在82本自然科学期刊上的论文产出。


点击此处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自然指数”信息

(请选择机构合作服务-定制推广)


< 点击此处查看2022年自然指数年度榜单中的领先的国家/地区、学术机构、企业和学科等排行榜 >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32244-1347098.html

上一篇:投稿征集!BMC Pulmonary Medicine 新专辑:COVID-19对肺癌患者的影响
下一篇:白皮书告诉你,哪些技能对研究人员最为重要
收藏 IP: 111.118.204.*| 热度|

1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8: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