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erNature科研服务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pringerNature 汇聚施普林格、Nature Portfolio、BMC、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和《科学美国人》等深得信赖的品牌

博文

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编委会成员月度采访之Guo-wei Tu,2022年4月

已有 1617 次阅读 2022-7-5 18:14 |个人分类:职业专栏|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640 (70).png

本文由高级编辑Anna Melidoni博士编辑

我们很荣幸邀请到了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 编委会成员Guo-wei Tu 与我们共同分享心血管研究/心脏病学领域最新进展和未来展望。

640 (97).jpg

Guo-wei Tu

AM: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自己,还有你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吧。

GWT:我在复旦大学取得了临床医学博士学位。目前我担任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的主任医师和重症医学的副教授。我专攻重症医学已有12年多。2015年起,我主管中山医院心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如今,心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年均收治患者6000逾名。工作期间,我在心脏移植、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和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患者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且宝贵的经验。我的研究方向包括血液动力学监测、心源性休克、实体器官移植和ECMO。我特别关注容量反应性问题,并开发出了用于预测危重患者(包括依赖ECMO维持生命的患者)容量反应性的新方法。

AM:在心血管研究/心脏病学领域,你觉得有哪些最有趣的新发展?

GWT:作为重症医师,我们能感受到危重患者的护理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心肺衰竭患者需要极为复杂的治疗方案,而且这类患者随时可能有性命之忧。一旦所有的医疗手段都行不通,那么患者想要保持稳定的血液循环和呼吸、维系生命,就只能依靠体外生命支持。如今,ECMO和VAD正在患者康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给移植手术带来了希望。随着技术的进步,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的适用范围扩大,医疗专家中心也会增多。今后的研究需要尽可能减轻ECMO所带来的并发症,以改善护理质量。

AM:在心血管生物学/心脏病学领域中,目前是否还存在研究空白?

GWT:微创和无创的宏观血液动力学监测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危重患者体内的血液大(宏)循环与微循环常常不一致。近十年来,视频显微镜、激光血流仪和近红外光谱(NIRS)等技术手段开始被用于微循环的量化和可视化。然而,这些手段的实际应用仍然有待推广。此外,由于每一种器官都具有独特的解剖构造或自调节能力,它们内部的循环模式也不尽相同。因此,肝、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特异性灌注监测仍然有待研究。

AM:你认为(或是你希望看到)心血管/心脏病学研究领域在未来十年内会如何发展?

GWT:在患者无法获得必要的同体移植物的情况下,异体移植或是权宜之计。今年年初,科学家和临床医生们在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实现了历史上首例人体猪心脏移植手术,手术对象是一位终末期心脏病成年患者。这例手术具有突破性意义,为解决器官短缺问题带来了希望。目前科学家和临床医生们正在谨慎地推进相关研究,但我们也相信,这例开创性的手术将来能为终末期心脏病患者提供一种重要的治疗新选项。

AM:你认为哪些集体举措能有助于/加快转化研究?

GWT:我们需要建立一站式的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因为研究成果的转化涉及众多步骤,对个体研究者而言,完成这一系列步骤极为困难。而这种一站式研究中心可以整合资源,为研究者提供相关的行政支持,从而加快转化医学研究。同时,这些研究中心应对大学、研究院、企业和医院开放,以使医疗资源的供需双方能够顺畅地沟通。

AM:成为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编委会的一员,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GWT:很荣幸能成为这份顶级期刊的编委会成员,能客观地评估每份研究的潜在价值,尤其是那些带有争议的、可能很难被接收的研究新发现。能接触到心血管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能与全球其他编委会成员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也能结识心血管医学领域的杰出同行。

AM:作为一名监管同行评审流程的编委,你对审稿人有什么建议?

GWT:站在他人的角度,用心对待每一份稿件。审稿人不仅要指出每份论文的缺点,还要能欣赏其价值,这一点很重要。审稿人的工作绝非仅是简单的接收或拒稿。相反,他们能为作者提供扼要的宝贵建议,从而帮助其改善论文质量。审稿人不是作者的对手,而是并肩工作的老师和朋友。

AM:你对我们未来的作者有什么建议?

GWT:我建议所有作者(不仅是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投稿前都要读读稿件,交换一些建设性意见,并共同修改稿件。因为每一位作者都有责任确保通篇稿件准确无误,且不存在学术诚信问题。试着站在审稿人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论文,包括标题、图表、标点和语法等方面。尽管细节的完善度可能并非审稿人决定论文接收与否的首要考量因素,但它能体现出作者对期刊和审稿人的尊重。作者们同样需要换位思考。

AM:如果能做到的话,你希望对学术出版做出哪些改变?

GWT:应当允许作者对审稿人意见进行评价,并将其纳入发表后评估体系。应当为读者和作者提供一个针对期刊上已发表论文的公开讨论平台。

点击此处,了解更多采访内容,阅读英文原文。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32244-1345993.html

上一篇:Carbon Research 创刊号8篇论文正式上线
下一篇:Low-carbon Materials and Green Construction首次国际编委会成功举行
收藏 IP: 111.118.20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9: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