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施普林格·自然首席出版官 Steven Inchcoombe
首席科学官 Ritu Dhand
发表于2022年5月10日
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在谈及亚马逊公司的寿命时曾说过,大型公司“往往就30多年,(很少有)超过100年的”。这种说法更加凸显了今天对于我们的意义,因为180年前的今天,即1842年5月10日,25岁的朱利叶斯·施普林格 (Julius Springer) 成立了朱利叶斯·施普林格出版社,当时只有四名员工。虽然团队规模不大且相对年轻,但他们有着明确的使命——将新的发现和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带给公众。
▲ 1842年5月10日,朱利叶斯·施普林格在柏林成立了一家书店和出版社,并在1843年有了第一份出版物。
这家仅有四人的家族出版社到20世纪初时,已发展成为第二大学术出版机构,又经2015年的合并,成为了今天的施普林格·自然集团——与之合作的外部学术编辑超过10万名,有员工9000多人,200家办公室,遍及全球50个国家。然而,尽管一直在不断成长,名称和公司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但180 年以来,有一点未曾改变——这便是我们的出版精神。
▲ 为了纪念朱利叶斯·施普林格对国际象棋的热爱,施普林格在1881年使用象棋棋子“马”的形象作为公司标识。这个标识历经八次变化,但公司的出版精神一直保持不变
从一开始出版政治漫画和文章,到后来出版工程、自然科学和医学期刊和书籍,以及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等大家的研究,施普林格一直对新事物充满热情,并专注于推进知识、适应变化,并为研究的生产和传播带来创新的想法和理念,同时确保对科研界发挥重要的支持作用。
▲ 1913年, 施普林格开始出版期刊Die Naturwissenschaften (今天的 The Science of Nature) ,为该刊投稿的包括未来的诺奖得主Robert Bárány、Max Born和Albert Einstein
▲ 2015年,施普林格与麦克米伦科学与教育合并,成为施普林格·自然的一部分。
180年以来,施普林格:
为数字化和可发现性铺平了道路,建立并推出了最早的专门支持科研的在线信息服务之一——LINK(如今的SpringerLink);
开创了针对电子书及访问的模式和方法,并是第一家将全部过往出版物数字化的出版机构,这包括自1840年代迄今所出版的超过12万册图书;
一直处于研究的最前沿,在2000年代中期收购BMC之后,施普林格推出SpringerOpen,并建立了最早的OA图书计划之一,由此成为当时最大的OA出版机构,并为所有人开创了通往OA的可持续路径;
通过建立及联合创建 “科学出版服务” 公司来简化出版模式,以更好地支持作者和编辑,该公司专门为出版机构提供生产和文字编辑方面的服务,并成为他人效仿的旨在提升数字出版效率的一种行业模式;
心怀社会使命并积极发声 ——这始于1840年代,当时Julius Springer曾在德国书商协会推动改进版权法,今天则通过积极联络社群、政策及组织机构,并通过公司的开放研究博客Springboard,倡导开放获取政策和可持续的出版路径。
▲ 1996年,施普林格推出SpringerLink,这是最早的专门服务于科研的在线信息服务之一,为施普林格从传统的纸本出版向电子出版转变铺平了道路。
▲ 2008年,施普林格收购了开放获取的先驱Biomed Central(BMC),并推出SpringerOpen
▲ 2013年,施普林格推出 “Springer电子回溯图书” ,尽可能把施普林格及旗下品牌出版的所有出版物都数字化,目前已包括1840年代以来出版的超过12万册图书
两个世纪以来,科学、教育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塑造了今天的施普林格。目前,我们拥有最强大的科学、技术和医学及人文社科电子书合集和回溯库之一,与超过10万名外部学术编辑进行合作,出版 2,900多种期刊和 30万册图书,并通过我们的 SpringerLink 网站让用户可以访问超过 1490万篇研究文章。我们在继续出版最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其作者包括了20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我们的电子书在出版后第一年平均获得8000多次下载,引用超过40次。
随着研究环境的不断变化,我们比以往更加坚定地支持研究界的知识发现,为此我们运用新的格式、工具和平台,为当今这一代人提供种类最全面的研究,并帮助作者将他们的知识与下一代分享。我们无比自豪于我们在科学进步中所发挥的作用,并感谢我们有幸一起合作的许多非凡的作者、编辑和研究人员,他们对于我们是谁和我们做什么都至关重要。回首过去,我们对您心怀感激,并在此致敬下一个180年。
注:原文标题为“1个名字,8枚标识,1种精神——180年的出版史”
点击此处,查看英文全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0 07: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