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v H, Qin J, Gao J, Zhang F, Li M, Hao DC, Yin H. An endoglucanase from Erwinia amylovora induces broad-spectrum immune response in plants. Int J Biol Macromol. 2025 Mar 25;308(Pt 2):142550. doi: 10.1016/j.ijbiomac.2025.142550. An endoglucanase from Erwinia amylovora induces broad-spectrum immune response in plants - ScienceDirect
细菌内切葡聚糖酶的双重功能:植物免疫新见解与生物技术潜力植物病原体通过分泌细胞壁降解酶(CWDEs)突破宿主防御,但矛盾的是,这些酶往往同时作为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MAMPs)触发植物免疫反应。Lv等(《国际生物大分子杂志》,2024)对来自梨火疫病菌(Erwinia amylovora)的GH8家族内切葡聚糖酶EaCel8的研究揭示了这一双重性。EaCel8在降解大麦β-葡聚糖的同时,还能在不引发细胞毒性的情况下诱导植物广谱免疫应答,表明其酶活性与免疫激活存在解耦现象。这一发现与Xiao等(《科学》,2024)的研究相呼应——该团队证明植物通过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PGIPs)重构病原体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的活性,使其产生免疫刺激型寡聚半乳糖醛酸(OGs),同时抑制免疫抑制型短链片段。这些研究共同揭示了一个精妙的植物策略:劫持病原体酶类,将其毒力因子转化为免疫触发器。
EaCel8在植物-病原体协同进化中的定位CWDEs作为毒力因子和MAMPs的双重角色反映了进化中的"军备竞赛"。EaCel8通过β-1,4-葡聚糖酶活性协助梨火疫病菌降解细胞壁,但其非细胞毒性的免疫诱导特性与真菌/卵菌系统(如灰霉病菌BeXYG1和疫霉菌XEG1)形成鲜明对比——后者虽能激活免疫却导致细胞死亡,限制了其生防应用价值。EaCel8通过触发ROS爆发、上调SA/JA/ET通路标记基因(NbPR1a、NbPR4等),并增强植物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抗性,成为研究"隐形"MAMPs的理想模型。值得注意的是,EaCel8酶解产生的混合连接葡聚糖(MLG)寡糖(DP≥3)本身即可诱导ROS,暗示植物可能同时利用酶及其产物进行免疫信号传递。
统一假说:酶活性作为免疫信号调节器新兴模型认为,植物免疫系统通过调控CWDEs的酶活性来精确控制免疫输出。EaCel8切割β-1,4糖苷键产生的MLG寡聚体可作为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或直接结合模式识别受体(PRRs)。类似地,PGIPs通过改变PG的底物偏好性,促进长链免疫刺激型OGs生成,同时抑制短链免疫抑制型片段。这种"酶活性抑制-产物导向"的双重控制机制,体现了植物通过操纵病原体酶动力学来放大防御信号的保守策略。Dodds等(《植物细胞》,2024)进一步指出,植物免疫通过整合细胞表面与胞内受体信号网络,动态平衡病原体识别与免疫激活。
微生物群落动态与植物防御的联动除酶学调控外,植物还通过代谢重编程和微生物组管理构建多层次防御体系。以药用植物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为例,Pang等(《微生物学谱》,2022)发现根腐病会破坏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同时上调MAPK信号、黄酮生物合成等防御相关通路,以及皂苷等功能代谢物含量。值得注意的是,健康植株根际显著富集生防菌紫色链霉菌XTBG45,可有效抑制尖孢镰刀菌和胶孢炭疽菌。这与EaCel8的"免疫 priming"作用形成呼应——二者共同揭示了植物如何通过酶学、代谢和微生物群落的三维协同实现病原体防控。
生物技术应用与未来方向Xiao等对PGIPs的改造工程为作物保护提供了新思路,而EaCel8在碱性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广谱宿主适应性也展现出田间应用潜力。但核心问题仍需探索:植物如何区分酶源性信号的"敌我属性"?EaCel8在梨火疫病菌侵染蔷薇科宿主时究竟发挥毒力还是免疫作用?通过感染过程的转录组分析解析其动态表达,或借鉴Zhang等(《自然-生物技术》,2023)对工程化免疫受体的研究思路,解析EaCel8-植物受体复合物结构,将有助于揭示新型信号界面。
结语从EaCel8、PGIPs到微生物组调控的研究汇聚表明:病原体酶类和微生物群落不仅是威胁,更是植物免疫监视的工具库。解码植物对CWDE活性和菌群互作的改造机制,将为开发生物防治制剂提供新范式——在病原抑制、免疫激活与生态可持续性之间实现精准平衡。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1: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