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复合材料界面论坛
4月与你相约宁波
“
01
《复合材料的界面行为》杨序纲,吴琪琳 著
内容介绍
本书在《复合材料界面》(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年出版)一书基础上进行编写,沿用了原本的结构和框架,增补了近年来这一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对某些内容则做了删节,篇幅增加约50%。为了与全书内容更为贴切,将书名确定为“复合材料的界面行为”。
本书全面阐述了复合材料的界面行为,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界面的基本概念、界面在复合材料增强和增韧中的作用、界面的微观结构及其表征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涉及界面微观力学,阐述了几种重要复合材料在外负载下的界面行为,包括传统实验方法和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拉曼光谱方法的详尽技术、数据处理程序和终结果。
本书可作为从事复合材料研究或生产的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参考用书。
向上滑动,可查看全部目录内容
目录
第一章 界面的形成和界面的作用
1.1 界面和界相002
1.2 界面的形成机理003
1.2.1 物理结合003
1.2.2 化学结合009
1.3 界面的作用011
1.4 增强机制014
1.4.1 理论预测014
1.4.2 实验研究018
1.5 增韧机制020
1.5.1 脱结合和拉出020
1.5.2 裂纹转向022
1.5.3 裂纹钉扎024
1.5.4 裂纹搭桥026
1.5.5 微开裂和塑性区分支028
1.5.6 裂纹尖端钝化028
1.5.7 增韧机制的表征029
1.6 界面设计031
1.6.1 基体改性032
1.6.2 增强体表面改性032
参考文献036
第2章复合材料界面的微观结构
2.1 概述040
2.2 界面断裂面的SEM表征041
2.2.1 二次电子成像衬度机理041
2.2.2 试样准备043
2.2.3 界面断裂面的形貌结构044
2.3 界面微观结构的TEM表征048
2.3.1 透射电子成像的衬度机理048
2.3.2 选区电子衍射052
2.3.3 试样准备053
2.3.4 陶瓷基复合材料界面055
2.3.5 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061
2.3.6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063
2.4 界面微观结构的AFM表征0
2.4.1 基本原理066
2.4.2 操作模式和成像模式067
2.4.3 试样准备和图像伪迹079
2.4.4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080
2.4.5 聚合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086
2.4.6 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091
2.4.7 纳米复合材料的界面096
2.5 界面微观结构的拉曼光谱表征099
2.5.1 界面碳晶粒的大小和有序度100
2.5.2 界面组成物的形成102
2.5.3 界面组成物的分布103
2.6 界面的成分分析105
2.6.1 特征X射线和荧光X射线分析106
2.6.2 背散射电子分析109
2.6.3 俄歇电子分析110
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112
参考文献114
第3章复合材料界面微观力学的传统实验方法
3.1 概述118
3.2 单纤维拉出试验119
3.2.1 试验装置和试样制备119
3.2.2 数据分析和处理122
3.3 微滴包埋拉出试验124
3.3.1 试验装置和试样制备124
3.3.2 数据分析和处理126
3.3.3 适用范围129
3.4 单纤维断裂试验130
3.4.1 试样制备和试验装置131
3.4.2 数据分析和处理132
3.4.3 适用范围133
3.5 纤维压出试验135
3.5.1 数据处理135
3.5.2 适用范围139
3.6 弯曲试验、剪切试验和Broutman试验139
3.6.1 横向弯曲试验139
3.6.2 层间剪切试验140
3.6.3 Broutman试验141
3.7 传统试验方法的缺陷141
参考文献142
第4章界面研究的拉曼光谱术和荧光光谱术
4.1 概述146
4.2 拉曼光谱和荧光光谱146
4.2.1 拉曼效应和拉曼光谱146
4.2.2 拉曼峰特性与材料微观结构的关系149
4.2.3 荧光的发射和荧光光谱152
4.3 纤维应变对拉曼峰频移的影响154
4.3.1 压力和温度对拉曼峰参数的影响154
4.3.2 拉曼峰频移与纤维应变的关系154
4.4 荧光峰波数与应力的关系156
4.4.1 荧光光谱的压谱效应156
4.4.2 单晶氧化铝的压谱系数及其测定156
4.4.3 多晶氧化铝纤维荧光峰波数与应变的关系159
4.4.4 玻璃纤维荧光峰波长与应变/应力的关系162
4.5 显微拉曼光谱术1
4.5.1 拉曼光谱仪1
4.5.2 显微系统166
4.5.3 试样准备和安置167
4.6 近场光学拉曼显微术168
4.7 拉曼力学传感器174
4.7.1 碳纳米管拉曼力学传感器174
4.7.2 二乙炔-聚氨酯共聚物拉曼力学传感器176
4.7.3 石墨烯拉曼力学传感器176
4.8 弯曲试验178
4.8.1 四点弯曲178
4.8.2 三点弯曲179
4.8.3 悬臂梁弯曲179
参考文献180
第5章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5.1 碳纤维表面的微观结构184
5.2 碳纤维形变微观力学189
5.3 碳纤维/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界面192
5.3.1 热固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192
5.3.2 热塑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198
5.4 C/C复合材料的界面201
5.5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力集中205
5.5.1 应力集中和应力集中因子205
5.5.2 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应力集中208
5.6 裂缝与纤维相互作用引起的界面行为210
5.6.1 纤维搭桥技术210
5.6.2 搭桥纤维与裂缝的交互微观力学213
5.7 变温拉曼光谱术217
5.7.1 碳材料的变温拉曼研究217
5.7.2 树脂基体的热运动219
5.7.3 复合材料内部的微观应力变化221
参考文献223
第6章碳纳米管增强复合材料
6.1 概述228
6.2 碳纳米管形变行为的拉曼光谱响应230
6.3 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和应力传递236
6.3.1 界面应力传递236
6.3.2 界面结合物理242
6.3.3 界面结合化学244
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界面能248
参考文献251
第7章石墨烯增强复合材料
7.1 概述254
7.2 石墨烯的拉曼峰行为对应变的响应257
7.2.1 实验方法257
7.2.2 峰频移与应变的函数关系259
7.3 界面应力传递262
7.3.1 Cox模型剪切-滞后理论的有效性262
7.3.2 应变分布和界面剪切应力263
7.3.3 佳石墨烯尺寸266
7.3.4 应变图266
7.3.5 压缩负载下的界面应力传递268
7.3.6 佳石墨烯片层数272
7.4 聚二硅氧烷(PDMS)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界面应力传递278
7.5 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界面应力传递282
参考文献284
第8章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8.1 概述288
8.2 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应力289
8.2.1 间接测量法289
8.2.2 直接测量法295
8.3 界面附近基体的应力场296
8.4 纤维断裂引起的应力集中299
8.5 光学纤维内芯/外壳界面的应力场302
参考文献305
第9章陶瓷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9.1 概述308
9.2 陶瓷纤维的表面处理309
9.2.1 涂层材料和涂覆技术309
9.2.2 碳化硅纤维的表面涂层310
9.2.3 氧化铝纤维的表面涂层313
9.3 陶瓷纤维的形变微观力学314
9.3.1 碳化硅纤维和碳化硅单丝314
9.3.2 应变氧化铝纤维的拉曼光谱行为320
9.3.3 应变氧化铝纤维的荧光光谱行为322
9.4 碳化硅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行为323
9.4.1 碳化硅纤维/玻璃复合材料323
9.4.2 压缩负载下SiC/SiC复合材料的界面行为328
9.4.3 纤维搭桥331
9.5 氧化铝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行为334
9.5.1 氧化铝纤维/玻璃复合材料334
9.5.2 氧化铝纤维/金属复合材料344
9.5.3 纤维的径向应力347
9.5.4 纤维间的相互作用353
9.6 陶瓷纤维复合材料的热残余应力356
9.6.1 理论预测356
9.6.2 实验测定357
参考文献360
0章高性能聚合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10.1 高性能聚合物纤维的形变3
10.1.1 芳香族纤维和PBO纤维的分子形变3
10.1.2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分子形变369
10.1.3 分子形变和晶体形变372
10.2 界面剪切应力373
10.2.1 概述373
10.2.2 芳香族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375
10.2.3 PBO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377
10.2.4 PE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382
10.3 纤维表面改性对界面行为的作用384
10.3.1 PPTA纤维表面的化学改性384
10.3.2 PE纤维的等离子体处理386
10.4 裂缝与纤维相互作用引起的界面行为387
参考文献390
图
书
信
息
作者:杨序纲,吴琪琳 著
定价:168元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04月01日
页数:390页
“
02
《先进复合材料界面技术》张宝艳 著
内容介绍
界面是决定复合材料性能的关键因素,是复合材料研究领域的焦点问题。《先进复合材料界面技术/先进复合材料技术丛书》首先对复合材料的界面形成与作用,复合材料的组元特性,纤维与树脂之间的物理、化学作用,复合材料界面微观结构及其表征、界面结构与界面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材料宏观性能的影响等进行了介绍,随后,对连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设计和改进进行了论述。
《先进复合材料界面技术/先进复合材料技术丛书》可供从事复合材料研究或生产的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及研究院所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向上滑动,可查看全部目录内容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形成
1.1.1 界面和界面相
1.1.2 界面形成与作用机理
1.2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与性能
1.2.1 界面相区主要物理性能分析
1.2.2 界面强度表征分析
1.3 复合材料界面的作用与改进
1.3.1 界面性能与复合材料性能的相关性
1.3.2 界面性能的改进
参考文献
第2章 复合材料的组元特性
2.1 纤维
2.1.1 纤维表面特性分析方法
2.1.2 纤维的表面性质
2.1.3 纤维表面处理及其对纤维表面性能的影响
2.2 树脂基体
2.2.1 树脂的物理特性
2.2.2 树脂的化学特性
2.2.3 树脂基体的改性
参考文献
第3章 纤维与树脂之间的物理、化学作用
3.1 纤维与树脂之间的物理作用
3.1.1 浸润作用
3.1.2 黏结作用
3.2 纤维与树脂之间的化学作用
3.2.1 纤维与上浆剂之间的化学作用
3.2.2 上浆剂与树脂之间的化学作用
3.3 上浆剂对界面黏结作用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4章 复合材料界面的表征分析
4.1 复合材料的界面特性概述
4.1.1 物理特性
4.1.2 化学特性
4.1.3 力学性能
4.2 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表征分析
4.2.1 界面形态与成分的表征分析
4.2.2 界面力学性能测试分析
4.2.3 用于界面分析的宏观测试方法
参考文献
第5章 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与复合材料性能的关系
5.1 复合材料界面载荷传递的模拟计算方法
5.1.1 纤维/基体的剪滞模型
5.1.2 代表性体积元数值模拟
5.2 界面与复合材料宏观性能关联
5.2.1 纵向拉伸性能
5.2.2 横向拉伸性能
5.2.3 横向压缩性能
参考文献
第6章 复合材料的界面设计与改进
6.1 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模拟
6.1.1 复合材料界面相区形成过程模拟
6.1.2 复合材料微结构性能模拟与分析
6.2 复合材料界面的改进
6.2.1 树脂基体改性及对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
6.2.2 纤维表面处理及对复合材料关键性能的影响
6.2.3 复合材料界面相主要性能控制探讨
参考文献
后记
图
书
信
息
作者:张宝艳 著
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丛书名: 先进复合材料技术丛书
出版时间:2017-07-01
页数:240页
“
03
《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空间损伤与界面改性》
陈平,于祺 著
内容介绍
本书共11章,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碳纤维增强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在空间环境下的损伤与机理、高性能纤维低温等离子体表面处理与复合材料界面调控技术。首先对碳纤维增强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在真空热循环、质子与电子辐照环境下性能演化及其损伤机理进行了分析讨论。然后重点阐述高性能连续纤维(包括:T700碳纤维、PBO纤维和碳纤维混杂PBO纤维)经射频(ICP)和介质阻挡放电(DBD)低温等离子体改性处理前后,纤维表面状态、表面组成、表面形貌、浸润性能的变化规律以及经等离子体处理前后纤维增强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关系及变化规律、复合材料界面黏结和破坏机理。最后对纤维表面时效性及其对纤维增强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关系也进行了论述。
本书可供从事先进复合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工作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向上滑动,可查看全部目录内容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发展简史1
1.2双马树脂的研究进展3
1.2.1双马来酰亚胺的合成原理3
1.2.2双马来酰亚胺的结构与性能6
1.2.3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及其应用6
1.3高性能纤维的结构与性能7
1.3.1碳纤维的结构与性能7
1.3.2聚对亚苯基苯并双唑纤维的结构与性能10
1.4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11
1.5纤维表面改性处理方法研究进展14
1.5.1纤维表面改性方法概况14
1.5.2纤维表面等离子体改性21
1.6空间环境对碳纤维/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22
1.6.1空间环境因素概述22
1.6.2空间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27
参考文献31
第2章实验材料与结构性能表征方法41
2.1实验原材料及实验仪器41
2.1.1实验原材料41
2.1.2实验仪器42
2.2纤维表面等离子体处理43
2.2.1碳纤维表面处理45
2.2.2PBO纤维表面等离子体处理45
2.3复合材料的制备46
2.4空间环境模拟试验47
2.4.1真空热循环试验47
2.4.2质子辐照试验48
2.4.3电子辐照试验48
2.5结构性能表征方法49
2.5.1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49
2.5.2纤维的表面形貌分析49
2.5.3动态接触角分析50
2.5.4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52
2.5.5复合材料破坏形貌分析53
2.5.6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53
2.5.7傅里叶变换红外衰减全反射光谱分析53
2.5.8热失重分析53
2.5.9动态力学分析54
2.5.10热膨胀分析54
2.5.11质损率测试54
2.5.12复合材料的热应力分析54
参考文献56
第3章真空热循环对碳纤维/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及热应力模拟58
3.1真空热循环对CF/BMI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影响59
3.1.1真空热循环对CF/BMI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59
3.1.2真空热循环对CF/BMI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61
3.1.3真空热循环对CF/BMI复合材料线膨胀行为的影响64
3.2真空热循环对CF/BMI复合材料质损率的影响66
3.3真空热循环对CF/BMI复合材料表面形貌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67
3.4真空热循环对CF/BMI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71
3.4.1真空热循环对CF/BMI复合材料横向拉伸强度的影响71
3.4.2真空热循环对CF/BMI复合材料弯曲强度的影响73
3.4.3真空热循环对CF/BMI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的影响75
3.5真空热循环过程中CF/BMI复合材料的热应力模拟76
3.5.1CF/BMI复合材料的有限元分析模型77
3.5.2CF/BMI复合材料热应力的分布规律79
3.5.3CF/BMI复合材料的潜在破坏区域分析83
3.5.4CF/BMI复合材料热应力的重新分布87
参考文献91
第4章质子辐照对碳纤维/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94
4.1质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表面性能的影响95
4.1.1质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表面官能团的影响95
4.1.2质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98
4.1.3质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表面形貌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101
4.2质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影响103
4.2.1质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104
4.2.2质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107
4.3质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108
4.3.1质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弯曲强度的影响108
4.3.2质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的影响109
4.4质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质损率的影响110
参考文献111
第5章电子辐照对碳纤维/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113
5.1电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表面性能的影响114
5.1.1电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114
5.1.2电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表面官能团的影响117
5.1.3电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表面形貌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119
5.2电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影响120
5.2.1电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120
5.2.2电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123
5.3电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124
5.3.1电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弯曲强度的影响124
5.3.2电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的影响125
5.4电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质损率的影响126
参考文献127
第6章氧气ICP等离子体表面处理对PBO/BMI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129
6.1氧气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复合材料ILSS的影响129
6.1.1氧气等离子体放电功率对纤维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130
6.1.2氧气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纤维表面形貌及粗糙度的影响134
6.1.3氧气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纤维表面浸润性的影响136
6.2氧气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复合材料ILSS的影响138
6.2.1氧气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纤维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139
6.2.2氧气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纤维表面形貌及粗糙度的影响142
6.2.3氧气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纤维表面浸润性的影响144
6.3氧气等离子体处理气压对复合材料ILSS的影响145
6.3.1氧气等离子体处理气压对纤维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146
6.3.2氧气等离子体处理气压对纤维表面形貌及粗糙度的影响149
6.3.3氧气等离子体处理气压对纤维表面浸润性的影响150
6.4氧气等离子体对PBO纤维表面化学改性机理探讨151
参考文献153
第7章氩气ICP等离子体表面处理对PBO/BMI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155
7.1氩气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PBO/BMI复合材料ILSS的影响155
7.1.1氩气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PBO纤维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156
7.1.2氩气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纤维表面形貌及粗糙度的影响160
7.1.3氩气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纤维表面浸润性的影响162
7.2氩气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BMI复合材料ILSS的影响164
7.2.1氩气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纤维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165
7.2.2氩气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纤维表面形貌及粗糙度的影响168
7.2.3氩气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纤维表面浸润性的影响170
7.3氩气等离子体处理气压对PBO/BMI复合材料ILSS的影响170
7.3.1氩气等离子体处理气压对纤维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171
7.3.2氩气等离子体处理气压对纤维表面形貌及粗糙度的影响174
7.3.3氩气等离子体处理气压对纤维表面浸润性的影响176
7.4氩气等离子体对PBO纤维表面化学改性机理探讨176
参考文献178
第8章氧/氩混合气体ICP等离子体处理对PBO/BMI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179
8.1氧/氩混合气体等离子体的气体组分对复合材料ILSS的影响180
8.1.1氧/氩混合等离子体的气体组成对纤维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181
8.1.2氧/氩混合等离子体的气体组成对纤维表面形貌及粗糙度的影响186
8.2氧/氩混合气体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复合材料ILSS的影响188
8.2.1氧/氩混合气体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纤维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189
8.2.2氧/氩混合气体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纤维表面形貌及粗糙度的影响192
8.3氧/氩混合气体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复合材料ILSS的影响193
8.3.1氩/氧混合气体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纤维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194
8.3.2氧/氩混合气体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纤维表面形貌及粗糙度的影响197
8.4氧/氩混合气体等离子体对PBO纤维表面化学改性机理探讨198
8.5PBO/BMI复合材料层间断裂机理、耐湿热性质及等离子体改性退化现象200
8.5.1等离子体处理对复合材料层间断裂形貌的影响及界面增强机理探讨200
8.5.2等离子体处理对PBO/BMI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的影响205
8.5.3等离子体处理后PBO纤维表面退化现象207
参考文献209
第9章空气DBD等离子体处理对PBO/BMI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211
9.1空气DBD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BMI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211
9.1.1空气DBD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BMI复合材料ILSS的影响212
9.1.2空气DBD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纤维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213
9.1.3空气DBD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纤维表面形貌及粗糙度的影响217
9.1.4空气DBD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纤维表面浸润性的影响220
9.1.5空气DBD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纤维单丝拉伸强度的影响221
9.2空气DBD等离子体功率密度对PBO/BMI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222
9.2.1空气DBD等离子体功率密度对PBO/BMI复合材料ILSS的影响223
9.2.2空气DBD等离子体功率密度对PBO纤维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224
9.2.3空气DBD等离子体功率密度对PBO纤维表面形貌及粗糙度的影响227
9.2.4空气DBD等离子体功率密度对PBO纤维表面浸润性的影响230
9.2.5空气DBD等离子体功率密度对PBO纤维单丝拉伸强度的影响231
参考文献231
第10章氧气DBD等离子体处理对PBO/BMI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233
10.1氧气DBD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BMI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233
10.1.1氧气DBD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BMI复合材料ILSS的影响234
10.1.2氧气DBD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纤维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235
10.1.3氧气DBD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纤维表面形貌及粗糙度的影响238
10.1.4氧气DBD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纤维单丝拉伸强度的影响241
10.2氧气DBD等离子体功率密度对PBO/BMI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241
10.2.1氧气DBD等离子体功率密度对PBO/BMI复合材料ILSS的影响242
10.2.2氧气DBD等离子体功率密度对PBO纤维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243
10.2.3氧气DBD等离子体功率密度对PBO纤维表面形貌及粗糙度的影响246
10.2.4氧气DBD等离子体功率密度对PBO纤维单丝拉伸强度的影响249
参考文献249
第11章碳/PBO混杂纤维增强BMI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251
11.1空气射频等离子体对CF/BMI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252
11.1.1空气射频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CF/BMI复合材料ILSS的影响253
11.1.2空气射频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CF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254
11.1.3空气射频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CF表面形貌及粗糙度的影响257
11.1.4空气射频等离子体对CF/BMI复合材料断面形貌的影响258
11.2碳/PBO混杂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界面黏结性能的研究259
11.2.1碳/PBO混杂纤维增强BMI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259
11.2.2等离子体对碳/PBO混杂纤维增强BMI树脂基复合材料ILSS的影响259
11.3等离子体处理PBO纤维的时效性及PBO/BMI复合材料的断裂模式、吸水率测试261
11.3.1空气、氧气DBD等离子体处理后PBO纤维表面时效性研究261
11.3.2PBO/BMI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及断裂模式分析269
11.3.3PBO/BMI复合材料吸水率的研究271
参考文献273
图
书
信
息
作者:陈平,于祺 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页码:274 页
“
04
《先进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及纤维表面改性》
陈平,陈辉 著
内容介绍
本书介绍了连续纤维增强含二氮杂萘结构可溶性聚芳醚砜酮(PPESK)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溶剂选择原则、预浸料的制备和复合材料的模压制备工艺。对纤维增强可溶性PPESK树脂基复合材料残余热应力的产生、分布规律及其潜在的破坏区域进行了分析讨论。重点阐述高性能纤维(包括T700碳纤维、Twaron与Aroms芳纶纤维及PBO纤维)经射频冷等离子体(ICP)改性处理后,纤维表面状态、表面组成、表面相貌、浸润性能的变化规律以及经等离子体处理前后纤维增强可溶性 PPESK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及变化规律、复合材料界面黏结及破坏机理。后对纤维表面时效性及其对纤维增强PPESK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论述。对PBO纤维等离子体接枝改性及其对PPESK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也进行了初探。
本书可供从事先进复合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科学研究人员、技术开发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向上滑动,可查看全部目录内容
目录
前言
1 绪论
1.1 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发展简史
1.2 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2.1 热塑性树脂基体的研究进展
1.2.2 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研究进展
1.3 高性能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1.3.1 碳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1.3.2 芳纶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1.3.3 PBO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1.4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1.5 纤维表面改性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1.5.1 纤维表面改性方法概况
1.5.2 纤维表面等离子体改性方法
1.6 复合材料热应力分析表征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材料及实验仪器
2.1.1 实验原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纤维表面等离子体处理
2.2.1 碳纤维表面等离子体处理
2.2.2 芳纶纤维表面等离子体处理
2.2.3 PBO纤维表面等离子体处理
2.3 复合材料的制备
2.4 等离子体处理时效性分析
2.5 实验方法
2.5.1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5.2 纤维的表面形貌分析
2.5.3 动态接触角分析
2.5.4 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
2.5.5 复合材料破坏形貌分析
2.5.6 纤维的红外光谱分析
2.5.7 树脂基体性能的动态力学分析
2.5.8 复合材料的热应力分析
参考文献
3 CF/PPESK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与热应力分析
3.1 溶剂的选择
3.2 预浸料的制备工艺
3.3 复合材料模压成型工艺
3.3.1 预浸料内的温度场的数值分析
3.3.2 复合材料成型压力及成型时间的选择
3.4 复合材料的残余热应力分析
3.4.1 有限元分析模型
3.4.2 基体树脂性能的分析
3.4.3 材料的屈服准则
3.5 复合材料内残余热应力的分布规律
3.5.1 复合材料轴向、径向、环向残余热应力的分布规律
3.5.2 纤维表面残余热应力的分布规律
3.5.3 复合材料自由端及内部区域残余热应力的分布
3.5.4 复合材料潜在的破坏区域分析
3.6 降温速率对复合材料内应力分布规律的影响
参考文献
4 空间温度环境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热应力模拟
4.1 复合材料的数值仿真模型
4.2 空间环境温度场
4.3 升温过程复合材料的热应力分析
4.3.1 CF/PPESK复合材料的自由端及内部区域的热应力分布规律
4.3.2 CF/PPESK复合材料内的缺陷区域对热应力分布规律的影响
4.3.3 CF/PPESK复合材料与热固性复合材料热应力分布规律的比较
4.4 降温过程复合材料的热应力分析
4.4.1 CF/PPESK复合材料的自由端及内部区域的热应力分布规律
4.4.2 CF/PPESK复合材料内缺陷区域对热应力分布规律的影响
4.4.3 CF/PPESK复合材料与热固性复合材料热应力分布规律的比较,
参考文献
5 碳纤维的表面性能及CF/PPESK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
5.1 碳纤维原纤表面的XPS分析
5.2 空气冷等离子体处理对碳纤维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
5.3 等离子体处理对碳纤维表面形貌的影响
5.4 等离子体处理对碳纤维浸润性能的影响
5.5 等离子体处理对CF/PPESK复合材料界面ILSS的影响
5.6 碳纤维/PPESK复合材料的耐湿热性能
5.7 碳纤维/PPESK复合材料的界面破坏机理分析
5.8 碳纤维/PPESK复合材料的界面黏结机理分析
参考文献
6 Twaron纤维的表面性能及Twaron/PPESK复合材料界面性能
6.1 等离子体处理对Twaron纤维表面化学组成的影响
6.2 等离子体处理对Twaron纤维表面形貌的影响
6.3 等离子体处理对Twaron纤维表面浸润性能的影响
6.4 等离子体处理对Twaron/PPESK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
6.5 Twaron/PPESK复合材料界面黏结机理分析
6.6 Twaron/PPESK复合材料界面破坏机理分析
参考文献
7 Aroms纤维的表面性能及Aroms/PPESK复合材料界面性能
7.1 等离子体改性处理时间对Armos纤维表面状态的影响
7.1.1 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Armos纤维表面化学组成的影响
7.1.2 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Armos纤维表面形貌的影响
7.1.3 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Armos纤维表面浸润性能的影响
7.2 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Armos纤维表面状态的影响
7.2.1 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Armos纤维表面化学组成的影响
7.2.2 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Armos纤维表面形貌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7.2.3 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Armos纤维表面浸润性能的影响
7.3 等离子体处理对Armos/PPESK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
7.4 Armos/PPESK复合材料的耐湿热性能分析
7.5 Armos/PPESK复合材料界面黏结与破坏机理分析
参考文献
8 PBO纤维的表面性能及PBO/PPESK复合材料界面性能
8.1 氧气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纤维表面状态的影响
8.1.1 氧气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纤维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
8.1.2 氧气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纤维表面形貌的影响
8.1.3 氧气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纤维表面自由能的影响
8.2 氧气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PPESK复合材料界面的影响
8.2.1 氧气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PPESK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黏结性能的影响
8.2.2 氧气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PPESK复合材料断面形貌的影响
8.3 氧气等离子体放电气压对PBO纤维表面状态的影响
8.3.1 氧气等离子体放电气压对PBO纤维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
8.3.2 氧气等离子体放电气压对PBO纤维表面形貌的影响
8.3.3 氧气等离子体放电气压对PBO纤维表面自由能的影响
8.4 氧气等离子体放电气压对PBO/PPESK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
8.4.1 氧气等离子体放电气压对PBO/PPESK复合材料界面黏结性能的影响
8.4.2 氧气等离子体放电气压对PBO/PPESK复合材料断面形貌的影响
8.5 氧气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PBO纤维表面状态的影响
8.5.1 氧气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PBO纤维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
8.5.2 氧气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PBO纤维表面形貌的影响
8.S.3 氧气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PBO纤维表面自由能的影响
8.6 氧气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PBO/PPESK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
8.6.1 氧气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PBO/PPESK复合材料界面黏结性能的影响
8.6.2 氧气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PBO/PPESK复合材料断面形貌的影响
参考文献
9 有机纤维表面时效性分析及其对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
9.1 Twaron纤维表面时效性及其对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
9.1.1 Twaron纤维表面化学组成时效性分析
9.1.2 Twaron纤维表面形貌时效性分析
9.1.3 Twaron纤维表面浸润性能时效性分析
9.1.4 Twaron纤维表面时效性对其增强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
9.2 Aroms纤维表面时效性及其对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
9.2.1 Armos纤维表面化学组成时效性分析
9.2.2 Ail710s纤维表面形貌时效性分析
9.2.3 Armos纤维表面浸润性时效性分析
9.2.4 Armos纤维表面时效性对其复合材料界面性能影响
9.2.5 A1T110S纤维表面时效性对其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的影响
9.3 PBO纤维表面时效性及其对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
9.3.1 PBO纤维表面化学组成时效性分析
9.3.2 PBO纤维表面形貌时效性分析
9.3.3 PBO纤维表面浸润性能时效性分析
9.3.4 PBO纤维表面时效性对其复合材料界面性能及断面形貌的影响
参考文献
10 PBO纤维等离子接枝环氧树脂改性及其对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
10.1 PBO纤维表面等离子体接枝环氧树脂改性处理工艺
10.2 氧气等离子体接枝环氧树脂改性后PBO纤维表面化学组成变化
10.3 氧气等离子体接枝环氧树脂改性后PBO纤维浸润性能的变化
10.4 氧气等离子体接枝环氧树脂改性对PBO/PPESK界面黏结性能的影响
10.5 氧气等离子体接枝环氧树脂改性对PBO/PPESK断口形貌的影响
10.6 氧气等离子体接枝环氧树脂改性对PBO/PPESK耐湿热性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图
书
信
息
作者:陈平,陈辉 著
出版日期:2010-0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05
《重氮反应修饰碳纤维表面及其复合材料
界面性能研究》王宇威 著
内容介绍
作者在参阅大量靠前外文献和专利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几年来碳纤维表面改性研究工作的成果,全面介绍和论述了借助灵活的重氮反应,在不损伤碳纤维本体强度和减少环境污染的前提下,以提高碳纤维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强度为目标,设计制备出碳纤维多尺度增强体的制备工艺和方法、微观结构和性能及增强机制。为设计、开发新型高性能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揭示材料界面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优化材料结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指导。
向上滑动,可查看全部目录内容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碳纤维表面改性研究进展
1.3 碳纳米管/碳纤维多尺度增强体的研究进展
1.4 重氮接枝技术
1.5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材料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2 碳纤维表面改性方法
2.3 碳纤维本体及其复合材料性能的表征
第3章 碳纤维接枝苯甲酸基团结构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苯甲酸接枝碳纤维表面化学组成分析
3.3 苯甲酸接枝碳纤维表面形貌分析
3.4 苯甲酸接枝碳纤维单丝拉伸强度分析
3.5 苯甲酸接枝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分析
3.6 苯甲酸接枝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增强机制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碳纤维接枝苯胺基团结构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苯胺接枝碳纤维表面化学组成分析
4.3 苯胺接枝碳纤维表面形貌分析
4.4 苯胺接枝碳纤维单丝拉伸强度分析
4.5 苯胺接枝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分析
4.6 苯胺接枝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增强机制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碳纳米管/碳纤维多尺度增强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碳纳米管/碳纤维多尺度增强体表面化学组成分析
5.3 碳纳米管/碳纤维多尺度增强体表面形貌分析
5.4 碳纳米管/碳纤维多尺度增强体单丝拉伸强度分析
5.5 碳纳米管/碳纤维多尺度增强体/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分析
5.6 碳纳米管/碳纤维多尺度增强体/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增强机制分析
5.7 三种界面相的增强效果比较分析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图
书
信
息
作者:王宇威 著
定价:24元
出版社:黑龙江大学
出版时间:2019-01-01
页数:115页
“
06
《玻璃钢制品原料及界面设计》
吴玉莲,黄雪艳,方芳 著
内容介绍
本书主要介绍了玻璃钢理化性能、材料的分类、属性及特点、简单成型方法、制备技术、产品的用途、玻璃钢制品可设计性与实现玻璃钢设计制造过程—体化工艺以及国内外玻璃钢工业发展概况;玻璃钢当前使用的、工业化生产的原材料选用及设计,主要包括增强材料(玻璃纤维、碳纤维系列),基体树脂(热固性和热塑性),辅助材料(包括填料与助剂,主要是树脂的填料、固化剂和促进剂、引发剂、交联剂、防老剂、阻燃剂、偶联剂、脱模剂以及其他助剂等),重点介绍了这些原材料的制法、物化性能、特性、选用及设计;玻璃钢复合材料的界面和优化设计包括玻璃钢复合材料表面与界面的概述、表面、界面性质的表征、力学和结构设计基础、性能设计及玻璃钢复合材料基础与理论设计。
本书通俗易懂,实用性较强,可供从事玻璃钢生产加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制作工技能鉴定培训以及具体操作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供玻璃钢生产企业的相关人员辅助参考,还可作为高等院校塑料工艺、玻璃钢制品专业学生论文研究与教学参考用书。
向上滑动,可查看全部目录内容
目录
第一章玻璃钢界面及其原料性质/1
第一节玻璃纤维1
一、材料定义1
二、分子结构2
三、化学性质2
四、安全性3
五、原料及应用特点3
六、玻璃纤维主要成分3
七、玻璃纤维生产方法3
八、玻璃纤维主要原料4
九、高碱玻璃纤维识别4
十、玻璃纤维作用4
十一、玻璃纤维性能测试4
第二节碳纤维5
一、 材料定义5
二、碳纤维分子结构6
三、碳纤维化学性质6
四、碳纤维制备技术6
五、碳纤维用途8
六、碳纤维主要原料9
七、碳纤维的真伪识别 9
八、碳纤维作用9
九、碳纤维技术标准10
十、碳纤维性能测试10
十一、碳纤维产品举例10
第三节纳米纤维材料15
一、纳米纤维15
二、纳米纤维特点16
三、纳米纤维功效16
四、纳米纤维用途16
五、纳米纤维制造方法17
六、纳米纤维特性及应用举例18
第四节合成树脂20
一、材料定义20
二、合成树脂制备技术20
三、合成树脂主要原料22
四、合成树脂作用22
第五节界面22
一、界面定义22
二、界面的理论研究24
三、界面测试技术25
四、界面基础理论设计25
五、结构设计与表征技术27
第二章玻璃纤维/30
第一节玻璃纤维的分类30
一、玻璃原料成分分类30
二、单丝直径分类 31
三、纤维外观分类31
四、纤维特性分类32
五、以纤维按组成、性质和用途分类32
第二节短切玻璃纤维38
一、 材料定义38
二、技术标准42
三、性能42
四、特点与应用效果42
五、短切纤维适用范围43
六、短切纤维贮存43
第三节矿物棉的种类、生产工艺44
一、材料定义44
二、矿物棉的种类44
三、矿物棉材料的选用44
四、矿物棉的生产工艺45
第四节玻璃纤维增强塑料46
一、材料定义46
二、材料性能特点47
三、材料应用范围47
四、工艺方法47
五、工艺方法选择49
第五节玻璃纤维增强的热塑性塑料的特征与选择49
一、纤维黏接力49
二、纤维长度50
三、如何选择的重要标准51
四、玻璃纤维的化学稳定性51
第六节玻璃纤维增强摩擦复合材料52
一、石棉增强摩擦材料52
二、代替石棉基增强纤维材料的选用53
三、纤维增强摩擦材料优化的方法55
四、增强纤维是摩擦材料的评价56
第七节玻璃纤维标准化与玻璃纤维原丝系列和代号57
一、玻璃纤维标准化57
二、玻璃纤维纱的基本纱支号数与原丝直径及单丝根数的搭配58
第八节新一代高性能玻璃纤维及成型新工艺59
一、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成型新工艺59
二、新一代高性能玻璃纤维及成型新工艺60
三、我国新一代高性能玻璃纤维短切丝及成型新工艺64
四、我国新一代低成本环保型高性能玻璃纤维65
第三章碳纤维/66
第一节碳纤维66
一、碳纤维原料成分分类66
二、碳纤维加固材料68
三、碳纤维材料国内应用领域70
第二节硼纤维75
一、材料定义75
二、硼纤维性能75
三、硼纤维结构特性75
四、硼纤维材料用途76
五、硼纤维材料制备技术76
六、纳米硼材料纤维77
七、纳米硼纤维材料的应用77
八、硼纤维材料作用79
第三节芳纶纤维79
一、材料定义80
二、芳纶纤维的理化性质与性能特点80
三、芳纶纤维的结构81
四、芳纶纤维分类81
五、芳纶纤维的新发展81
六、芳纶纤维的应用82
七、芳纶纤维的工艺合成方法82
八、芳纶与树脂基体结合而成的共聚纤维84
九、芳纶的表面改性技术85
第四节碳化硅纤维86
一、材料定义86
二、碳化硅纤维性能86
三、碳化硅纤维的结构87
四、碳化硅纤维应用87
五、碳化硅纤维制造方法87
六、碳化硅纤维用途88
七、微波吸收功能的掺混型碳化硅纤维88
八、碳化硅微粉生产工艺流程88
第五节高硅氧纤维89
一、材料定义89
二、原料主要组成89
三、高硅氧纤维的性能89
四、高硅氧纤维的结构90
五、高硅氧纤维主要用途90
六、高硅氧纤维产品的品种90
第四章合成树脂/92
第一节合成树脂分类92
一、树脂类型92
二、不饱和聚酯树脂94
三、聚酯树脂的固化及应用97
四、新型的双环戊二烯不饱和树脂99
五、DCPD型UPR生产工艺与制备方法99
第二节不饱和聚酯树脂100
一、不饱和聚酯树脂性能100
二、乙烯基酯树脂101
三、通用聚酯树脂102
四、其他不饱和聚酯树脂102
五、特殊不饱和聚酯树脂105
六、不饱和聚酯树脂用途107
七、不饱和聚酯树脂理化性质108
八、不饱和聚酯的应用108
第三节环氧树脂和酚醛树脂109
一、环氧树脂109
二、酚醛树脂112
三、呋喃树脂114
第四节热塑性树脂与其他树脂116
一、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116
二、ABS树脂、聚酰胺、聚碳酸酯、聚甲醛117
三、聚苯醚、聚酯树脂118
四、氟塑料聚酰亚胺、聚苯硫醚119
五、聚醚醚酮树脂、聚砜类树脂119
六、有机硅树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120
七、聚氨酯树脂、氰酸酯树脂122
第五章辅助材料/124
第一节填料124
一、概述124
二、碳酸钙、滑石粉125
三、高岭土、云母粉125
四、硅灰石粉、玻璃微珠126
五、木粉与果壳粉、石棉、绢英粉126
六、炭黑、 粉煤灰、硫酸钡、硫酸钙127
七、二氧化硅、二氧化钛(钛白粉)128
八、氢氧化铝、水合氧化铝、氢氧化镁129
九、石墨粉、金属粉、珍珠岩129
十、矿物短纤维双F、氧化镁130
第二节助剂材料131
一、固化剂和促进剂132
二、引发剂135
三、稀释剂和交联剂137
四、防老剂、阻燃剂、偶联剂、脱模剂、着色剂、低收缩添加剂、阻燃剂137
五、增韧型硅烷偶联剂在玻璃钢复合材料中的应用140
六、着色剂对SMC工艺与产品性能的影响142
七、SMC制品着色中如何选择合适着色剂 145
八、玻璃纤维浸润剂在玻璃钢缠绕拉挤工艺中的应用148
第六章玻璃钢复合材料的界面和优化设计/151
第一节玻璃钢复合材料的界面151
一、聚合物基玻璃钢复合材料的界面151
二、金属基玻璃钢复合材料的界面164
三、陶瓷基玻璃钢复合材料的界面166
第二节玻璃钢复合材料界面的改善168
一、玻璃钢复合材料的界面改善方法168
二、材料设计的发展170
三、树脂基玻璃钢复合材料的界面设计172
四、树脂基玻璃钢复合材料的界面工程173
第三节玻璃钢复合材料表面、界面性质的表征174
一、宏观表征方法174
二、界面形态的表征175
三、界面层结构的表征175
四、界面残余应力的表征175
五、树脂基玻璃钢复合材料的界面表征176
第四节玻璃钢复合材料基体材料179
一、聚合物179
二、金属182
三、陶瓷187
四、碳(石墨)188
第五节PE及UPR玻璃钢界面黏接设计示例189
一、界面黏接结构设计189
二、界面黏接材料设计189
三、界层脱黏原因分析190
四、表面改性方法与解决方案191
五、界面黏接工艺实验与结果192
六、玻璃钢界面黏接设计评价192
第七章玻璃钢复合材料基础理论设计与产品工艺设计/194
第一节概述194
一、热塑性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194
二、热塑性复合材料成型工艺设计194
三、玻璃钢容器基体树脂材料选择197
四、玻璃钢在化工设计中的特点199
五、玻璃钢在油田石油开采方面设计200
六、玻璃钢复合材料的设计再利用问题201
七、热塑性玻璃钢复合材料生产与修复工艺设计201
八、玻璃钢的原料及生产设备设计与创新201
九、玻璃钢喷射缠绕成型工艺设计202
十、玻璃钢制品可设计性203
十一、可实现设计制造过程一体化203
第二节玻璃钢复合材料的低成本技术与设计205
一、概述205
二、玻璃钢复合材料低成本分析207
三、玻璃钢复合材料低成本的技术215
四、降低玻璃钢复合材料成本的策略218
参考文献/224
图
书
信
息
作者:吴玉莲,黄雪艳,方芳 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1
页数:224页
“
07
《农林生物质材料表面低温等离子体改性
及其复合材料界面》周晓燕,陈敏智著
内容介绍
本书针对农林生物质材料表面众多不利于胶合的因素,开展了农林生物质材料表面等离子体改性的系统研究,探讨了等离子体处理提高农林生物质材料胶合性能的机理,并详细介绍了农林生物质材料表面等离子体改性技术(包括工艺和设备),希望本书对我国生物质复合材料领域科技工作者了解与运用该研究领域的新成果有所帮助。
向上滑动,可查看全部目录内容
目录
前言
1 绪论
1.1 农林生物质材料表面改性研究进展
1.2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概述
1.3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农林生物质材料领域的应用
2 低压射频等离子体改性木质复合材料界面特性
2.1 低压射频等离子体改性装置工作过程
2.2 低压射频等离子体改性对木质材料表面形貌的影响
2.3 低压射频等离子体改性对木质材料表面自由基浓度的影响
2.4 低压射频等离子体改性对木质材料表面化学组成的影响
2.5 低压射频等离子体改性对木质材料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2.6 低压射频等离子体改性对木质材料界面胶黏剂渗透性能的影响
2.7 低压射频等离子体改性对木质复合材料界面胶合性能的影响
2.8 木质材料表面低压射频等离子体改性时效性分析
3 常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改性木质复合材料界面特性
3.1 常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装置工作过程
3.2 常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改性对木质材料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3.3 常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改性对木质材料表面形貌的影响
3.4 常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改性对木质材料表面自由基浓度的影响
3.5 常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改性对木质材料表面化学组成的影响
3.6 常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改性对木质材料界面胶黏剂渗透性能的影响
3.7 木质材料表面常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改性时效性分析
4 低压射频等离子体改性农作物秸秆复合材料界面特性
4.1 低压射频等离子体改性农作物秸秆表面形貌的影响
4.2 低压射频等离子体改性对农作物秸秆表面自由基浓度的影响
4.3 低压射频等离子体改性对农作物秸秆表面化学组成的影响
4.4 低压射频等离子体改性对农作物秸秆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4.5 低压射频等离子体改性对农作物秸秆复合材料界面胶合性能的影响
5 常压介质阻挡等离子体改性农作物秸秆复合材料界面特性
5.1 常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改性对农作物秸秆表面形貌的影响
5.2 常压介质阻挡等离子体改性对农作物秸秆表面自由基浓度的影响
5.3 常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改性对农作物秸秆表面化学组成的影响
5.4 常压介质阻挡等离子体改性对农作物秸秆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5.5 常压介质阻挡等离子体改性对农作物秸秆复合材料界面胶合性能的影响
图
书
信
息
作者:周晓燕,陈敏智 著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页码:264页
“
08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混凝土界面
耐久性研究》张家玮,刘生纬 著
内容介绍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片材与混凝土界面的性能是纤维片材加固技术的关键,而FRP与结构基体界面耐久性问题是评估FRP加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关键。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耐久性研究;硫酸盐环境下、冻融循环作用下和不同应力水平下C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试验研究;CFRP-混凝土界面承载力模型研究;C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滑移模型研究。
向上滑动,可查看全部目录内容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2 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试验研究及理论研究进展 2
1.2.1 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试验研究进展 3
1.2.2 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理论研究进展 6
1.3 FRP-混凝土界面耐久性研究进展 7
1.3.1 FRP和黏结树脂 8
1.3.2 黏结树脂与混凝土相互作用区 10
1.3.3 混凝土基体在硫酸盐环境下的耐久性 13
1.4 本书主要内容 15
第2章 CFRP耐久性试验研究 17
2.1 试验概述 17
2.1.1 CFRP试件设计与制作 17
2.1.2 试验方法 20
2.1.3 试验环境与试验设计 21
2.2 室温下CFRP的纵向受拉性能 22
2.3 硫酸盐持续浸泡作用下CFRP的纵向受拉性能 23
2.4 硫酸盐干湿循环作用下CFRP的纵向受拉性能 26
2.5 冻融循环作用下CFRP的纵向受拉性能 29
2.5.1 清水冻融循环作用对CFRP纵向受拉性能的影响 29
2.5.2 硫酸盐冻融循环作用对CFRP纵向受拉性能的影响 32
2.6 不同应力水平下CFRP的纵向受拉性能 35
2.6.1 室温环境下CFRP拉伸试验 35
2.6.2 硫酸盐干湿循环作用对CFRP纵向受拉性能的影响 36
2.7 本章小结 38
第3章 硫酸盐环境下C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试验研究 39
3.1 试验概述 39
3.1.1 试验材料 39
3.1.2 试验环境 42
3.1.3 加载装置 42
3.1.4 测试内容与测试原理 43
3.2 室温下的试验结果 44
3.2.1 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分析 44
3.2.2 极限承载力变化规律 45
3.2.3 应变分布规律 47
3.2.4 有效黏结长度 49
3.2.5 界面剪应力分布规律 51
3.3 硫酸盐持续浸泡作用下的试验结果 53
3.3.1 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分析 53
3.3.2 极限承载力变化规律 55
3.3.3 应变分布规律 59
3.3.4 有效黏结长度 63
3.3.5 界面剪应力分布规律 66
3.4 硫酸盐干湿循环作用下的试验结果 70
3.4.1 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分析 70
3.4.2 极限承载力变化规律 72
3.4.3 应变分布规律 76
3.4.4 有效黏结长度 80
3.4.5 界面剪应力分布规律 84
3.5 硫酸盐侵蚀作用下CFRP-混凝土界面劣化机理 88
3.6 本章小结 89
第4章 冻融循环作用下C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试验研究 91
4.1 试验概述 91
4.2 室温下的试验结果 91
4.3 清水冻融循环作用下的试验结果 93
4.3.1 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分析 93
4.3.2 极限承载力变化规律 94
4.3.3 应变分布规律 97
4.4 硫酸盐冻融循环作用下的试验结果 99
4.4.1 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分析 99
4.4.2 极限承载力变化规律 100
4.4.3 应变分布规律 103
4.5 有效黏结长度 105
4.6 界面剪应力分布规律 110
4.7 本章小结 113
第5章 不同应力水平下C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试验研究 115
5.1 试验概述 115
5.2 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分析 115
5.3 极限承载力变化规律 117
5.4 应变分布规律 120
5.5 有效黏结长度 123
5.6 界面剪应力分布规律 124
5.7 本章小结 128
第6章 CFRP-混凝土界面承载力模型研究 130
6.1 承载力模型 130
6.2 硫酸盐持续浸泡作用下界面承载力模型 132
6.2.1 界面承载力随侵蚀时间的变化 132
6.2.2 水胶比对承载力综合影响系数的影响 133
6.2.3 粉煤灰掺量对承载力综合影响系数的影响 134
6.2.4 硫酸盐浓度对承载力综合影响系数的影响 134
6.2.5 界面承载力模型 136
6.2.6 预测模型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137
6.3 硫酸盐干湿循环作用下界面承载力模型 137
6.3.1 界面承载力随侵蚀时间的变化 137
6.3.2 水胶比对承载力综合影响系数的影响 138
6.3.3 粉煤灰掺量对承载力综合影响系数的影响 138
6.3.4 硫酸盐浓度对承载力综合影响系数的影响 140
6.3.5 界面承载力模型 140
6.3.6 预测模型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141
6.4 硫酸盐冻融循环作用下界面承载力模型 142
6.4.1 界面承载力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变化规律 142
6.4.2 预测模型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143
6.5 不同应力水平下界面承载力模型 144
6.5.1 界面承载力随干湿循环时间的变化规律 144
6.5.2 持载水平对承载力综合影响系数的影响 144
6.5.3 界面承载力模型 145
6.5.4 预测模型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145
6.6 本章小结 146
第7章 C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滑移模型研究 147
7.1 黏结-滑移曲线的获取 147
7.1.1 室温下界面黏结-滑移曲线 148
7.1.2 硫酸盐持续浸泡作用下界面黏结-滑移曲线 149
7.1.3 硫酸盐干湿循环作用下界面黏结-滑移曲线 151
7.1.4 冻融循环作用下的界面黏结-滑移曲线 153
7.2 C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滑移模型 155
7.3 硫酸盐环境下界面黏结-滑移模型 159
7.3.1 硫酸盐持续浸泡作用下界面黏结-滑移模型 161
7.3.2 硫酸盐干湿循环作用下界面黏结-滑移模型 171
7.3.3 硫酸盐冻融循环作用下界面黏结-滑移模型 180
7.3.4 不同应力水平下界面黏结-滑移模型 183
7.4 本章小结 188
参考文献 189
图
书
信
息
作者:张家玮,刘生纬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1-01
页数:199页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彬彬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7017-1320962.html?mobile=1
收藏